以色列著名作家阿摩司·奧茲去世 曾多年位於諾獎賠率榜前列
據以色列時報報道,以色列著名作家阿摩司·奧茲於當地時間本周五因癌症去世,享年79歲。「我摯愛的父親在癌症迅速惡化後去世了。他在至親的環繞下,在睡眠中安詳去世。」奧茲的女兒Fania Oz-Salzberger在一個簡單的聲明中宣布了奧茲的過世,同時她也希望公眾能夠尊重他們家庭的隱私。
阿摩司·奧茲是以色列當代最優秀的作家之一,也是享譽國際的希伯來語作家,同時他也是一位政治評論家,是以色列最為強有力的左翼活動家之一。1939年,奧茲出生於以色列耶路撒冷。他先後獲得希伯來大學文學與哲學學士,牛津大學碩士和特拉維夫大學名譽博士,之後回到以色列居住,在本·古里安大學希伯來文學系任教,並從此開始文學創作生涯。
1968年,奧茲的作品《我的米海爾》出版,並一舉成名。這本書講述了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文學系女生漢娜與地質系學生米海爾相遇結婚並在婚後二人漸行漸遠的故事。這本書自發表至今,已再版五十餘次,被翻譯成三十種文字,廣受世界各地讀者的喜愛。
《我的米海爾》
[以色列]阿摩司·奧茲 著 鍾志清 譯
譯林出版社 2012年6月
譯林出版社於1998年首次將奧茲的作品引進到中國。在其所有作品中,中國讀者最為熟悉的作品,當屬《愛與黑暗的故事》,這部完成於2002年的小說也是奧茲的代表作。奧茲以自身的經歷為背景,講述了「我」的父親與母親如何相愛、如何緊緊相系的故事。在這部自傳體長篇小說中,奧茲以一個少年尋找母親自殺的原因作為起點探討愛與傷害,展現出個體內部精神的崩潰與族群命運之間的複雜關係。以家族歷史和個人成長故事為切入口,奧茲在書中同時也涉及到自己童年時期的耶路撒冷文化、社會和政治生活。2015年,這部小說也被美國演員娜塔莉·波特曼改編成電影,搬上大熒幕。也是憑藉此書,奧茲獲得2005年「歌德文化獎」,並於2007年入圍「布克國際獎」,在同年也獲得西班牙語世界的國際大獎「阿斯圖里亞斯親王文學獎」。
作為20世紀60年代崛起於以色列文壇的「新浪潮」作家代表,奧茲似乎一直圍繞不幸的家庭這一主題展開自己的創作。在奧茲看來,家庭是進入和解讀他所有作品的密碼,因為「家庭,是人類發明中最為神秘,最富喜劇色彩,最具悲劇色彩,最為充滿悖論和最為引引人入勝的存在」。但與此同時,奧茲描寫的家庭又是深深根植於以色列的歷史和文化的。他筆下的故事多發生於古城耶路撒冷,有的小說背景還拓展到中世紀十字軍東征和希特勒統治時期的歐洲,著重描繪猶太民族的歷史體驗,又或者是猶太人對於歐洲那種「失望的愛」。
《愛與黑暗的故事》
[以色列]阿摩司·奧茲 著 鍾志清 譯
譯林出版社 2014年3月
2016年6月,奧茲曾來到中國,參加在人民大學舉行的「21大學生國際文學盛典」,領取「國際文學人物獎」,並發表了題為《熱愛小說》的演講。在演講中,奧茲談到,文學越是地方的,就越是在全世界通行。他喜歡的小說恰恰是那種描寫邊緣和偏遠之地的故事。他以備受中國讀者喜愛的《愛與黑暗的故事》為例,稱雖然其中的故事發生在1940年到1950年間的耶路撒冷,但很多中國讀者卻能在閱讀中得到共鳴,發現自己的影子。
同時在發言中,奧茲也談到文學與政治的關係。作為一位從歐洲歸國的以色列知識分子的後代,一位親身經歷了巴以的紛爭並發起過和平組織的知識分子,奧茲雖然必須在作品中面對歷史的傷痛,但在他看來,充滿傷痛的現實和歷史並非就使一些大的話語擁有天然合法的理由,它既不能成為國家、民族要求個人犧牲自我的條件,也不能成為政治發動戰爭的前提。奧茲表示:「每一次我對自己感到百分之百的確信時,我就去寫政治散文。每一次當我對自己感到百分之百的認同時,我就上電視。然後我告訴政府,他們應該去幹些什麼。每次說到民主問題時,我都對政府說:『請滾到地獄裡去吧!』他們當然能聽到我的呼籲,但他們並沒有滾到地獄去。但是,每當我發現自己完全沒有辦法同意自己,或是對同一個事情,我心裡有兩個、三個不同聲音和看法時,我就知道這不是寫政治文章的時候了。這個時候,我發現自己好像懷孕了一樣——我正在孕育一個新的故事,我正在孕育新的文學。」
奧茲也曾於2007年獲得國際卡夫卡文學獎,同時,他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是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單的常客。在兩年前的中國行,他也曾被問及對是否能得諾獎一事的看法,他只是淡淡地說:「得不了諾獎,我也不會以一個不幸的人的身份死去。我會很安心地死去。我的『諾貝爾獎』意義有所不同:希望世界各地有成千上萬的讀者讀我的書,發現自己,跟著書中的人物歡笑、哭泣。」
阿摩司·奧茲
……………………
※從寧夏民企之巔掉入票據兌付危機,寶塔石化經歷了什麼
※新零售,向44年歷史的7-eleven學什麼
TAG:界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