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墓地墓碑探佚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墓地墓碑探佚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墓地墓碑探佚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芒碭主峰西南,有一座4000多平米的陵園。這裡左右山巒環繞,前後松柏蔥鬱,花樹掩映中矗立著一座高5米、周長約50米的青石圍券大墓。墓前一通石碑高2.56米,碑上鐫刻著歷史學家郭沫若的手書:「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之陳勝之墓。『』

陳勝(?—公元前208年)字涉,秦朝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人。死後何以能葬於芒碭之陽?郭老又何以為此墓題詞?本文以祥實的資料及當事人口述,記錄了墓地的考證及墓碑的由來。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和吳廣帶領900名民夫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戍邊,行至大澤鄉(今安徽省宿縣東南)遇雨誤期。按當時法令,誤期當斬。於是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舉行起義。《史記·陳涉世家》載:「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銍、鄭、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義軍既掃蕩了泗水郡與碭郡東南的秦朝地方政權,又在這一帶招兵買馬。因而陳勝的基本隊伍,除了900戍卒外,大多數為當地人。而且「陳王初立時,陵人秦嘉,銍人董諜,符離人朱雞石、取慮人鄭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將兵圍東海守慶於郯」。郯,就是現在的永城市酇城鎮。

《史記陳涉世家》載:「臘月,陳王之汝陽還,至下城父,其御庄賈殺以降秦。陳王故涓人將軍呂臣為蒼頭軍,起新陽,攻陳下之,殺庄賈,復以為楚。

《西漢紀·上》日:「十二月,陳勝之御庄賈殺陳勝以降秦,楚人葬之碭。」《資治通鑒 秦紀云:「陳王故涓人將軍呂臣為蒼頭軍起新陽(今安微省界首內),攻陳,下之。殺庄賈,復以陳為楚,葬陳王於碭。「陳勝一代豪傑,可惜死於叛徒車夫庄賈之手,其部將呂臣又殺死庄賈為陳報了仇,並安葬陳勝於碭。關於陳勝所葬之地「碭」之所在,古時有多種說法。張守節《正義》云:「今宋州碭山縣是也。『』《續漢書都國志》梁國碭縣條下說:「碭山出文石。」劉昭注補云:山「有陳勝墓」。《水經注·獲水》:「……即碭北山也。山有陳勝墓。『』

報刊雜誌上發表關於陳勝的文章,在陳勝「葬碭」的註解方面常常出現誤釋,有的說是「江蘇省碭山縣」,有的說是「安微省碭山縣」。魏自亮(時任永城縣文化館館長)、王子超(商丘市博物館)二同志於1973年到碭山縣文化館考查。碭山的同行熱情的接待了他們,並拿出《碭山縣誌》讓他們摘錄有關資料。其中「歷史沿革」條記載:「碭山以文石而得名,秦朝始皇二十六年設郡三十六個,碭郡是其一。漢武帝五年革郡為縣稱碭縣,東漢章帝四年遷梁國於下邑,改碭縣為碭山縣…明朝太祖洪武八年屬徐州。碭山原有芒碭山—漢高祖斬蛇之地,到宋初山歸永城,而石也非所有了。因此碭山實際無山,僅有北門外一個小土山。」

據新整理本(2000午二月印)清乾隆三十二年版《碭山縣誌 輿地誌山川》條記載:「碭山,在縣東南永城縣界」,並加按語說:「山今在永城縣境,縣界無山。『』又載:「碭無山,而邑以山名者,蓋舊治在今芒碭山之陽,保安山之陰,故諸山原碭有也,因載~、二,庶幾毓靈秀於其間者,知所本雲。」

從以上諸文可以得知,當時(清)的碭山,實際無山,之所以以山命縣名,是因為過去,碭山縣城曾設在現在的「芒碭山之陽」。現在遺其治所原址,名日「香城」,後來又叫保安鎮、山城集。酈道元在《水經注》里所說的「碭北山」,「死葬於碭」即現在的芒碭山,清朝時期的《永城縣誌》和《碭山縣誌》都記載陳勝的墓在芒碭山前,事實當可無疑。

《 史記陳涉世家》中記載:「陳勝雖已死,其置遣王侯將相相競亡秦,由涉首事也。高祖時為陳涉置守冢三十家碭,至今血食。「從史料記載整個西漢時期陳勝墓年年舉行祭祀,西漢末年王莽時祭祀終止。東漢時陳勝墓不再受到官方保護。北宋詩人陳鋼於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游芒碭山時,曾有詩云「狐鳴陳涉孤墳壞,金盡梁王石室空」。這說明當時陳勝墓已經遭到破壞,但尚有遺迹。《碭縣誌》對此有記載:「隱王墓,在芒碭山中,《漢書》載:陳勝之汝陽還,至下城父。其御庄賈殺勝以降秦,葬碭。高祖為置守冢三十家,謚日「隱」,新葬墓血食乃絕』。宋陳綱游碭山詩:狐鳴陳涉孤墳壞』。是也。」到了解放前夕,陳勝墓已是殘跡僅存了。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轉眼到了1958年初。在時任傳宣部部長朱新美同志的陪同下。到芒碭山考查了陳勝墓地。事後,文教局副局長楊令心向魏自亮傳達了考察結果,並說:「朱部長在陳勝墓前的柏樹權上放了一塊小磚頭作記號,柏樹向北就是陳勝墓。老魏你要趕快辦理此事。

當時魏自亮同志因負責修文廟,後又陪同省文物工作隊去高庄發掘東漢畫像石墓等工作,一直未能成行。1973年魏自亮在商丘文物館王子超同志的協助下,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和前期考查記錄,來到芒碭山前,開始了實地調查工作多年來向荒山要糧,地貌損壞嚴重,茫茫土丘,何處是陳勝之墓,一時難以確定。經過走訪前窯、後窯、夏庄等幾個附近村莊。詢問了知情老人。最後才在當地老飼養員指點下(大集體放牛時,因雨天踩蹋過陳勝墓,當時他用高梁桿探了探洞穴,探不到底)確定了陳勝墓遺址。按政策規定徵購了後窯大隊(坐落在陳勝墓北邊)東西地3.2畝,夏庄大隊(坐落在陳勝墓南邊)南北地2.8畝,共計面積6畝作為陵園墓地。鄭傑祥(現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魏自亮按照這塊地的形狀,設計了石券圍牆墓。加高墓冢7米,直徑15米。種植松柏300餘棵,墓前立碑的整體方案,上報給有關部門。

經過有關部門審查,同意了設計方案。並確定碑文內容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之墓」。但是碑文由誰題寫的問題,當時宣傳部、文化局對此事議論了多次未有結果,有人提議讓畫家趙德修題寫,有人推薦書法家鄭效治題寫…一時難以決定。後來有人提議讓郭沫若題字,得到一致同意。會議決定請郭老寫此碑文。其原因有二:其一,郭沫若是國家領導又分管這方面的工作。其二,郭沫若是史學家又是書法家。如果能題寫此碑,其意義非常重大地。

1975年4月中句,魏自亮帶著縣委、縣文化局的介紹信到省文化局,得到批後乘車到了北京。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的羅處長、李處長接待了魏自亮同志。看過方案及介紹信後,答應找郭老給陳勝墓碑題詞,並讓魏自亮同志住下等待。到了第三天,羅處長找到魏自亮對他說:「題詞的事郭老答應啦,他現在是國家領導人,又是中科院院長,整天忙於國家大事,我們不好意思催他。你把地址留下,先行回去,等寫好後給你們寄去。」魏自亮同志回來後約十天左右,就收到了家文物事業管理局寄來的郭老手書的碑文「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之墓」十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因為是「文革」時期,郭老未能以自己的名字落款。而是以河南省水城縣革命委員會」落款。後來,凡是來此瞻仰者無不留下深深的遺憾。在省文化局鄭傑祥同志的協助下,修建陵園和鐫刻碑文的工作同時展開。第一次碑文刻好後,經領導審查,個別字體有些變形,不符合要求。於是,又請石匠重新剁平磨光,讓芒山著名的鐵筆藝人晏鴻鈞到實地鐫刻。藝高一籌的老藝人果然不負眾望,傾盡全力,將郭老的手書臨摹的惟妙惟肖,繼而書丹於碑,鐫刻成功,受到了各界的一致讚揚。稍後一座2.5米高、1米寬的石碑巍然屹立在墓前的三級石台上。1976年清明節,陳勝墓上插白花,墓碑懸掛黑紗,小廣場上肅立著芒山社直機關,學校師生400多人。在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劉須明主持下,召開了謁陵大會。從此,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英靈,受到世人景仰。2005年國家文物局撥款擴建,重修了墓冢和慕碑,建起大殿和左右廊房。一座規模宏大的陵園呈現在芒碭山前,每年前來憑弔者絡繹不絕。

陳勝墓從1973年調查考證開始,經過征地、建園、植樹、立碑,長達5年之久。從中央到地方很多人的心血花費其中,對於陳勝墓園的初期建設作出了貢獻。1979年《人民中國》外文版11期發表了記實文章一《芒楊山下大石碑》。其文敘述了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後被叛徒庄賈殺害,葬於永城芒碭山前的史實。配發了著名史學家郭沫若先生為陳勝墓題詞「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之墓」的照片。1980年鄭傑祥同志在《河南文博通訊》第二期發表了《陳勝墓地考略》的文章。更使人感動的是國家郵電部印刷了一套兩枚紀念郵票和兩萬張首日封,並在芒碭山前舉行了首發儀式。

「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競,東方白。」毛澤東主席熱情謳歌的這位「陳王,」長眠在芒碭山前安然靜息,與山河同在,共日月長存。

(文章選自《永城漢文化論叢》作者:魏自亮 江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