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專訪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侯雲德 九旬依然和疫情鬥爭 隨時撲滅火山

專訪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侯雲德 九旬依然和疫情鬥爭 隨時撲滅火山


采寫|章劍鋒

策劃|楊霞清、郭浩

出品|網易科技《科學大師》

他是誰:

侯雲德,1929年7月出生,江蘇常州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國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技術總師,曾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主任、副院長等職務。中國生物醫學領域傑出的戰略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中國現代分子病毒學、現代醫藥生物技術產業和現代傳染病防控技術體系的主要奠基人,同時被譽為「中國干擾素之父」。

專訪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侯雲德 九旬依然和疫情鬥爭 隨時撲滅火山

以下正文:

一,他為什麼能得到國家最高科技獎

侯雲德院士,是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第29位得主。在今年1月份,他和另一位獲獎者南京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澤山一道,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被頒授證書。

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科學家,都不簡單。

首先,作為國家最高的科技獎項,一年一度才產生兩位獲獎人,有些年份因為候選人得票數不夠,寧缺勿濫,甚至出現獎項空缺的情況。

這個獎項不僅評審程序嚴格,據說有著七大考評步驟,過程中間候選人要經受20多位專家組成的最高評審委員會面對面的考評和科研現場的考察。審定通過後,還要經科技部審核、國務院總理批准,最後由國家主席簽署獎勵證書。

侯雲德之前的那些最高科技獎得主如袁隆平、王選、屠呦呦等人,也是這樣產生的,這些大科學家坐在評審團面前接受考評,會是什麼樣的場景,發人暇想。

其次,能夠得獎的候選人,首先要符合一條硬指標——獲獎人必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

專訪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侯雲德 九旬依然和疫情鬥爭 隨時撲滅火山

網易科技記者注意到,科技部的官網中有一則對侯雲德的人物介紹,其中有一系列「國際獨創」、「世界第一」、「我國首個」的表述:

比如「在20世紀80年代初,侯雲德率先利用分子生物學理論和方法,完成了當時中國最大基因組——痘苗病毒天壇株的全基因組測序」,「率先研發出國際獨創、我國首個基因工程藥物(國家I類新葯)——重組人干擾素α1b,實現了我國基因工程藥物從無到有的『零』突破,隨後又在短短數年間相繼研製出1個國家I類和6個國家II類基因工程新葯」,他所研製的基因工程藥物「不僅已應用於上千萬患者的臨床治療,而且成功替代國際進口產品併產生數十億人民幣的經濟效益」。

最近的十年,侯雲德又帶領「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專家組,「頂層設計了我國2008—2020年應對重大突發疫情和降低『三病兩率』的總體規劃」、「布局建立了多部門、多領域、覆蓋全國的傳染病檢測平台和監測網路,將我國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技術和能力提升到國際先進水平,使我國成功應對了近十年來國內外發生的多次重大傳染病疫情」。

另外,「他還主導了2009年我國H1N1流感大流行的防控應對和科技攻關,取得8項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使我國開創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對流感大流行成功干預的先例。」

從這些介紹中看,侯雲德和其他歷年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一樣,有很深的資歷和突出貢獻。同時,一直奮戰在科研第一線,為傳染病的控防傾注精力。

二,90歲了,「戰袍」依然在身

2008年,侯雲德79歲,不僅沒有退休,還被任命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技術總師,一直到今天還沒有卸任。有媒體報道說,他如今年近九十,還在上班。

今年10月末,網易科技記者採訪侯雲德,當面向他求證這件事,侯雲德一聽,笑了起來,答說,「也不是天天上班,反正就是天天有事,事情比較多。」

這一點上,奔九的侯雲德和袁隆平院士、孫家棟院士等國家最高科學獎得主相似,都是閑不下來的老頭兒。袁隆平一直在忙碌著稻田裡的事情,孫家棟目前還擔任著風雲二號工程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中國探月工程高級顧問、北斗導航系統高級顧問等職銜。

「戰袍」在身,老頭兒們的價值和角色,稱得上無可取代。

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今年8月的一份報告中提到,近年來,中國全國傳染病疫情總體形勢穩中有降,報告再次強調了一般公眾並不了解的幾件事情:成功應對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新發傳染病及中東呼吸綜合征、寨卡病毒病和黃熱病等輸入性疫情、中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傳染病網路直報系統、中國已經具備在72小時內檢測300餘種病原體的能力等,而這些工作,都與侯雲德領銜的國家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團隊的幕後工作密不可分。

成為國家最高科學獎得主後,侯雲德光環耀眼,在公開場合受著熱烈的簇擁,求籤名、求合影的人比比皆是,應接不暇,以致能出現抬不開腿、邁不開步的場景。

但他並不是一個擅長自我包裝和宣傳的明星科學家。至少從媒體表現上看,此前,他的大半生都沒有進入過公眾、媒體的視線,稱得上是默默無聞。

網易科技記者檢索發現,對侯雲德的各種報道,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他得獎之後,而在今年1月之前,網上看不到有關於侯雲德其人的新聞報道,儘管他已經在中國的傳染病研究領域忙碌了超過半個世紀。

也許是學術領域阻隔了普通公眾的認知,也許是行事低調不愛張揚,在公眾視野里長期「缺位」、無人問津,到一躍而成為焦點人物,一冷一熱,形成強烈的對比反差。

侯雲德對人說,他當時拿到這個獎的時候,激動得差點落了淚,感覺自己的勞動得到了國家的認同。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所副所長董小平介紹到侯雲德的時候,這樣說——「他在我們國家多次重大的疫情當中,是一個拍板的人,他是一個專家委員會的主任,這種專家委員會的主任可真是不好當,他是坐在一個火山口上,去撲滅火山的人。」

三,他說自己的目標是要「改造世界」

與傳染病抗爭,是一場無休止的戰役,現實世界上無時無刻不發生病菌、病毒的變異,對於科學家來講,在這條戰線上,並沒有一道可以一勞永役的「長城」能夠築成,這完全是一個動態的攻防過程。而由侯雲德院士等人組成的科學家隊伍,在「最前線」駐守和巡視,最大可能確保了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世界不被各種病毒攻破,成為一道不為人知的重要屏障。

「我們研究病毒學的目的是什麼?1845年,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第11條提綱回答這個問題——『過去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造世界』」。

在10月份的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侯雲德登台作了一場以「病毒感染與免疫」為主題的學術報告,報告結尾時,面對現場近千位中外聽眾,老人以一種感性和哲思的談吐回顧自己的科研歷程,「我學習病毒學快60年了,目的是什麼?就是要改造世界,控制病毒病,要保證我們國家社會的穩定,經濟發展,造福於人類。」

四,傳染病重在防控,很多是治不了的

傳染病的破壞力究竟有多大,對於多數公眾而言,莫過於15年前(2003年)席捲全球的SARS(非典型肺炎)疫情,那場疫情在中國為禍至為慘痛,帶給人們的心靈震顫至為深刻。媒體報道說,當時身為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所所長、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的侯雲德,每天能接到無數個電話催問研究結果。他於事後也坦然地回顧道,「『非典』來得太突然,我們沒有準備,病毒研究不充分,沒搞清傳播途徑,那次我們很被動。」

群眾與醫護工作者陸續「淪陷」,侯雲德和一批疾病防控專家則在幕後緊鑼密鼓地尋找解決方案。

2003年4月24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了第一個預防「非典」的藥物——α2b干擾素,侯雲德等人的這項研究成果被「綠色通道」進入臨床實驗。有研究稱,α-2b干擾素可抑制病毒的複製以及保護細胞免於損傷。間隔五天後,侯雲德另一種ω干擾素也進入臨床實驗。中國科學院在當時一篇專門介紹侯雲德的文章中寫道,這兩種干擾素藥物,「相當於救命用的防護服,有助降低普通民眾,主要是一線醫護人員的感染率。」

雖然最終病魔被擊退,但病魔留下的遺患未消,事後,不少患者依然要生活在肺纖維化等後遺症的陰影中,艱難度日。

「我們始終需要嚴陣以待,不能麻痹大意。」侯雲德對網易科技記者說,「傳染病是老的控制了新的還會來,不是說我們已經徹底消滅病毒了,病毒還是有的,你不可能消滅病原體的。因為病毒都在變異,你人類有抵抗力了,那新的病毒也會不斷產生的。

「馬克思說的一句話,叫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的物質,實際上是在不斷改變的。世界是物質的客觀存在,不是說一次性就能解決的問題,解決不了的。」

侯雲德還告訴記者一個不無殘酷的事實,「病毒病是治不了的,一般性細菌病是有辦法治的,病毒病基本上沒治。所以最主要的辦法,還是做好預防。傳染病我們對它的控制,單靠治療是控制不了的,不能單靠治療,一定要預防。」

來一段網易科技記者與侯院士的對話:

網易科技:怎麼預防?

侯雲德:重點就是減少傳染源,根本的控制,還是要靠這種辦法。因為傳染病的發展主要是三個環節:一個是傳染源,一個是傳播途徑,一個是易感人群。過去我們是靠打疫苗,通過這個(辦法)來減少易感人群,但是打疫苗你得要有相應的疫苗,針對已知的、老的傳染病,那是管用的,但是一旦出現新的傳染病,你都來不及研製疫苗。(而且)不是任何病都能打疫苗,有的打了反而糟糕了,有免疫病理的情況會發生的。

網易科技:減少傳染源,具體怎麼做?

侯雲德:假如一個新的傳染病發生了,比如靠呼吸道傳播的,它傳播得很快,這個還沒有辦法有效地干預。薩斯後,我們就提出早期診斷、早期處理,遇到這種傳染病,病毒挺厲害的,我們就提出隔離,你呆在家裡面就不要出去了。這是早期診斷後的措施。這個很簡單,你在家裡一個禮拜不出去,基本上疫情就控制住了。這個機制非常有效,從國家到各個地方的縣級以上的衛生系統,都在採用。

網易科技:收效怎麼樣?

侯雲德:這個辦法採用以後,到目前為止世界上發生了兩次大的流行性傳染病,我們國家都沒有過。我們國家從薩斯以後,沒有發生過引起社會恐慌和破壞社會正常生活秩序的大的流行病。

侯雲德告訴記者,2009年開始全球範圍爆發的甲型h1n1(人感染豬流感),得益於這種機制,中國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功實現了人工控制,按原來的防控狀況,這種本來過於迅速和無從阻斷的呼吸道傳染病,沒有在中國大面積爆發。

而且中國僅用了87天時間,就率先研製出了新甲流疫苗,成為全球第一個批准甲流疫苗上市的國家。

五,只要防控嚴密,中國基本不會再有「薩斯」發生

防控工作要從基層開始,不能鬆懈,必須密切注意,提高警惕——這是侯雲德重複強調的一個觀點。

再來一段對話:

網易科技:特別基層的疫情,比如某個村莊的疫情、犄角旮旯等盲區死角的疫情,怎麼發現?如果有人感染了疫情,不主動檢查,那怎麼辦?

侯雲德:從發燒來判斷,傳染病在潛伏期就會傳染了,潛伏期一般是一到七天,大多數人是三天左右,潛伏期里連自己都可能還沒有感覺發病,這時候就會傳播,潛伏期是不會發燒的,實際已經病了,不發燒,他自己也不知道得了傳染病了。(到最後)傳染病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要發燒的,一發燒了,你就不要到處亂跑。最關鍵的,不要往人多的地方去,不然害己也害人,害人還佔大多數。

網易科技:那平時應該怎麼做?

侯雲德:靠大力宣傳,政府衛生部門要廣泛、及時宣傳傳染病防控知識和動態。

中國目前已經建立了從國家到省以下各級法定傳染病報告機制,每月,各級衛生主管部門都會發布一份統計算據,告知公眾各類傳染病的發病動態,這種做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和對稱性。

而早診斷早處理的防控辦法的採用,更使侯雲德相信,在中國,「基本上不會再出現薩斯那樣的情況了。」

網易科技記者查看過的資料顯示,傳染病重大專項設立以來的10年間,中國在應對傳染病上面正逐漸取得主動。侯雲德在重大專項上的一位搭檔院士稱,中國已經建立了72小時內鑒定300種已知病原的檢測技術體系,如果「敵人」是這300種病原中的一種,3天之內就能摸清敵情,有針對性地採取行動。同時,重大專項還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1600多種病毒,以及十幾種細菌,「未來尋找『敵人』時,這些技術儲備就能派上用場。」

六,大部分疫苗是安全的

侯雲德與網易科技記者交流的另一個重要話題是中國的疫苗。

資料顯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人用疫苗生產國,主管部門每年批簽發疫苗5億-10億瓶(支),全球排名第一。

與此同時,疫苗生產和銷售等環節也時有問題發生,今年就爆出過長春長生假疫苗案,新華社最新消息稱,疫苗管理法草案已經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主管部門負責人公開透露,草案將預防重大疾病疫苗的研製、生產和儲備納入國家戰略,為體現最嚴格監管,草案提出,國家對疫苗生產實行嚴於一般藥品生產的准入制度。

侯雲德首先肯定了中國的疫苗應用,他對網易科技記者說,「我們國家打疫苗,世界衛生組織都知道,控制了不少傳染病,都表揚過我們。」

至於公眾比較關注的疫苗質量問題,侯雲德是這麼講的:

網易科技:您前面講到,打疫苗也會存在風險,那是打疫苗好,還是不打好?

侯雲德:打疫苗要看不同情況,有的滅活疫苗,打了後會產生異常的免疫反應,有這樣的情況,但這屬於少數,不應當成為不打疫苗的借口。打疫苗是最最重要的,我們國家通過打疫苗控制了好多傳染病的流行。從經濟上講起來,這也是最便宜,你打次疫苗花多少錢,你得一次病得花多少錢?

打疫苗是最有效,而且是最便宜的。這非常重要。中國人口這麼多,主要是靠疫苗,而且中國疫苗水平還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並不落後。

網易科技:怎麼看疫苗安全問題?

侯雲德:應該講大多數疫苗是安全的,生產環節我們國家有專門管理機構,是要經過檢驗的,不批准你不能用。操作環節上有好幾層,中央有中央的,地方有地方的,只要疫苗出來,用到人群身上之前,各種安全試驗都做過,由國家批准了,才能(臨床)實施,有一個管理疫苗生產和接種的過程。這種機構都存在的,沒有問題的。

網易科技:近些年也出現過假疫苗的事情,像長春長生這樣的事件,讓人憂心,怎麼樣避免這種事情發生?

侯雲德答:長春長生這個事情是個案了,應該能解決的。疫苗,不能因為長春這個出了問題,好多人就打問號了,不應當打問號。總的來講,控制傳染病,主要靠 疫苗,大部分疫苗是安全的,不安全國家不會批的。

應該不斷創新的,任何事都能夠創新的,不是說每個疫苗都完美無缺的,有問題也要改進,任何疫苗也好,都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不是一成不變的。

專訪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侯雲德 九旬依然和疫情鬥爭 隨時撲滅火山

七,晚年心境仍飛揚

還有半年多時間就九十歲了,10月那一次在北京演講完,匆匆來去,侯雲德很快回到了深圳家中,之後網易科技記者又數度就工作上的事務與他聯繫,來來回回,老先生為人爽朗,操著一口蘇吳腔的普通話,談吐既平和又激揚,但凡找他,都願應答,不厭其煩,其中一個有趣的細節是,找他的時候,他經常會回復四個字外加一個嘆號——「沒有問題!」

談論起傳染病防控,侯雲德整個人都在狀態之中,明亮的眼神之中透著一股子精神。老先生的語言並不豐富,更多時候擅長的是專業上的表達,但他的那種豪興飛揚,卻是一貫鮮明的。繼今年獲獎時央視《新聞1+1》為他做了一期節目之後,時逢改革開放四十年,在12月,央視健康又給他拍了一條短視頻,視頻中的侯雲德,雖然年已老邁,但是迎著鏡頭走來,於風拂衣襟中,目光凝注前方,暮色滄桑,更兼煥然風範。

視頻里,老先生語氣充沛地說了這麼一段畫外音,「做研究很快樂,因為不斷地有新東西發現,外國人沒有發現,我給他發現了,外國人發現錯誤的,我給他糾正了。」

資料援引出處:

中商情報網、央視健康、央視新聞1+1、新華社、中國科學院、科技日報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科技 的精彩文章:

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剎車」 進入環月軌道飛行
中世紀油畫褪色的原因,竟是微生物把顏料當食物?

TAG:網易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