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什麼 ofo 徹底涼了?|暢言

為什麼 ofo 徹底涼了?|暢言

從獨角獸到千萬用戶追著退押金,為什麼說ofo徹底敗了?

為什麼 ofo 徹底涼了?|暢言

作者 | 小謙

責編 | 郭芮

與此前共享單車的狂歡相比,今年的共享單車似乎都不好過,尤其是近日陷入了押金風波的ofo。

從迅速崛起到走向衰落,ofo在這三年半的時間裡可謂是度過了共享單車的春夏秋冬四季。如今據報道顯示,已經有超過千萬人在ofo的App上排隊退押金,創始人戴威還被列入「老賴」名單,留給ofo的時間真是不多了。

從一個令所有互聯網從業者都為之狂歡的獨角獸,到被千萬用戶追著退押金,ofo究竟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當下的這種危機情況下,ofo還有機會成為下一個滴滴嗎?如果沒有別的出路,ofo恐怕將難以為繼,至少共享單車ofo的春天已經很難再次到來了。


千萬用戶要求退還押金,ofo崛起希望渺茫

縱觀此前的共享單車行業,在大量單車投放和大量用戶使用的背後,其實是以ofo、摩拜、小藍單車為主的企業在比拼自身的融資能力。在中國互聯網行業,融資融到一定程度就不得不面臨站隊的難題,當ofo與摩拜合併傳聞被打破,當摩拜被美團給收購,能夠接盤ofo的買家就越來越少。

為什麼 ofo 徹底涼了?|暢言

或許是在這樣多難的局面下,不管是投資還是被收購,ofo都沒能收到一個令他們非常滿意的價格,ofo的融資難度也變得越來越難。

由此一來,在整個共享單車行業燒錢熱停滯下來、共享單車在資本圈遇冷後,你會發現ofo的聲量以及投放數量都在減少,甚至多個城市的ofo和摩拜都已經成為垃圾場的主要組成部分。

為什麼 ofo 徹底涼了?|暢言

如果市場能夠給予更多的時間,身為頭部共享單車平台的ofo或許在團隊和投資人的共同努力下,還有可能獲得下一波融資或者被巨頭接盤,但在「退押難」的問題被放大後,這個問題就成為把ofo推向深淵的直接導火索。

為什麼呢?因為挪用押金此前可謂是行業潛規則,大家幾乎都是這麼乾的。在媒體們的曝光下,縱然共享單車平台也在極力減小這塊的影響,但由於此前挪用的金額實在太多並且已經使用,這樣的缺口要補齊並不容易。

早在2017年5月,《證券日報》就已經報道過ofo小黃車存在押金退還未成功到賬的問題。但因為當時退押的人不多,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緊接著在6月,ofo小黃車將押金數額從99元提升至199元,老用戶不需要多交押金,但退押金後下次再用需交押金199元。現在回過頭看,ofo之所以在免押金潮流中特立獨行,或許並不是想宰新用戶一筆,而是想阻止退押潮過快到來。

但是到了這一次,伴隨著ofo公眾號接廣告、向P2P導流等明顯的商業化行為開始;伴隨著ofo的投放消息和融資消息都鮮少出現利好;伴隨著秋冬天用戶對於共享單車的需求越來越少——種種跡象下,大家對於ofo的未來已經逐漸失去了信心,那麼就自然會一個接一個去退押金,結果退押金難的問題又讓不少用戶憤怒地告知媒體。在越來越多退押金難的用戶通過媒體發聲,媒體的密集報道又加劇了用戶的恐慌心理。輿論一發酵,用戶就去退押金,用戶越是退押金,輿論就更猛烈,這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尤其重要的是,在退押金過程中,媒體對線下可退押金、外國人可退押金等議題的報道都對事態的擴大起到了助推作用,引發了更多用戶效仿。在上升期,媒體輿論成為ofo最好的宣傳渠道,在落寞的時候卻成了加速死亡的催化劑。

為什麼 ofo 徹底涼了?|暢言

網上報道的冒充外國人申請退押金、結果快速收到反饋(來源見水印)

很有可能,這次退押潮的到來是壓倒ofo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這種情況和互聯網金融領域用戶集中擠兌的情況非常類似,這將給ofo帶來更嚴峻的考驗。坦誠地講,別說是在資金本身困難的情況難以退押金,就是換做摩拜,或許也扛不住這麼大規模的退押金潮。

不過,因退押金而陷入更大的危機,這本身確實是企業的不對。為什麼融了那麼多錢,還需要使用這麼多的押金才可以保持平台的運轉?這或許才是ofo徹底會失敗的原因。


誰害了ofo?不願做棋子或許就只能做棄子

如果不是有大量的補貼和福利,或許共享單車根本就不會火熱起來。

不管是ofo還是摩拜,還是說新晉崛起的哈羅出行,至少大家都沒能順利實現盈利過,傳統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或許一直就有問題。這種情況,如果不願意成為資本的棋子,繼續跟隨資本的步伐,就很難自己獨立存活下去

1、資本催熟共享單車,這讓大家都輕視了這個行業的盈利模式。

起先,ofo確實也是一個幸運兒。在共享單車模式興起不久後,ofo就拿到朱嘯虎的投資,並迅速成為了共享單車行業的主流平台,成為各大資本的座上賓。

接二連三的融資,讓包括ofo在內的幾乎所有共享單車平台只是聽從投資人的建議加快融資,卻沒有更多實際研究,也沒有考驗自己的商業模式究竟行不行得通,只是一味地鋪市場、搶用戶——這種所謂「互聯網」的做法其實一點都不互聯網。試問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行業有多少巨頭企業會瘋狂購買這麼多固定資產?縱然是滴滴在早期也不會隨意自己在全國購車擴大市場吧。

與其說這是一個共享經濟,不如說這是一個互聯網單車平台,企業在全國提供標準化的單車租賃服務。

正是缺乏時間打磨運營模式和商業模式,在共享單車資本遇冷後,ofo的融資就必須要靠實打實的盈利能力來體現了。後來,朱嘯虎、滴滴都希望促成ofo和摩拜合併,這樣既可以及時停止燒錢大戰,又可以抬高合併後的企業估值,在用戶已經養成習慣之後,行業可以鬆口氣繼續探索盈利模式或生態效益。但是這個想法最終沒有實現,朱嘯虎乾脆直接退出,留下對控制權抱有執念的戴威繼續與摩拜乾耗。

為什麼 ofo 徹底涼了?|暢言

90後CEO、ofo創始人 戴威

直到現在,單個的共享單車平台還是沒有誰能保障盈利預期。美團在接盤摩拜後,也許有可能會實現盈利,但這建立在摩拜能與美團其他業務形成協同效應的基礎上。快速的爆發與快速衰落,ofo的危機,最根本的還是因為其缺乏優秀商業模式。這種情況,可以說ofo和摩拜的崛起,都離不開資本的推動,甚至在此前他們就是資本的「棋子」。

2、創始人理想與投資人形成衝突,這會更容易成為投資人棄子。

在商業市場,做棋子其實就得有做棋子的覺悟,尤其是在沒有能力脫離控制的時候就想不做棋子,這無疑是一個自己砸自己腳的行為。

與摩拜一樣,ofo背後也有豪華的投資團隊,但之所以沒能讓ofo順利融資,或許是因為ofo的管理團隊對於共享單車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都抱有極大期待,他們一直都想要ofo的控制權,不甘於成為棋子。

要知道,對投資人和資本機構來說,根本目的是賺錢,ofo只是一個幫助資本賺錢的介質,資本自然不想虧錢。在危機情況下,如果被投項目還脫離資本的掌控,那資本想要尋找新的投資人或者將項目整合賣掉的難度就更大。

站在雙方角度,其實大家都沒錯,只是立場不一樣。但問題在於ofo還沒有足夠的底氣讓投資人聽從管理團隊的,也沒有通過盈利強勢證明自己的實力,這就讓投資人不可能繼續容忍一個由投資人捧起來的項目和人、隨意挑戰投資人自己的想法。

在ofo擴張市場的同時,滴滴也曾在2016年拿出數千萬美元投資ofo。不巧的是,雙方同樣在控制權上發生了衝突。根據騰訊報道,滴滴想把ofo納入滴滴的戰略體系,但ofo卻希望雙方是戰略合作關係。ofo趕走滴滴高管則把這種衝突擺上了檯面,讓滴滴覺得事態棘手,只好自己做了青桔單車。


2017年7月26日,原滴滴高級副總裁付強正式加入ofo小黃車,擔任執行總裁,直接向戴威彙報。之後,ofo新招募兩名高管,分別是滴滴開放平台負責人南山和滴滴財務總監Leslie Liu,分管ofo市場和財務部門。

但是僅僅四個月過後,就有相關媒體報道,滴滴派駐共享單車企業ofo的三名高管已紛紛「開始休假」,疑似資方和創業者之間出現裂痕。

如果沒有這個事情,再不濟ofo也可以繼續與摩拜分庭抗衡。但就是在這種不服管的過程中,敢接盤ofo的人更少。因為,純從商業模式和商業表現來看,殘酷點說,ofo對於投資人只有兩個選擇,要麼當棋子,要麼當棄子。


共享單車或許就不適合個體企業,ofo這次可能徹底敗了!

那麼,如果還能再融資,ofo會不會回春?誠然,縱然有人願意投資ofo,但如果沒有順利站隊、成功向資本妥協,ofo或許依舊很難,因為共享單車業務也許壓根就不適合個體企業發展。大潮裹挾之下,又沒有拉到可靠的後台,ofo註定會成為犧牲大軍中的一員。

在共享單車走紅的這幾年,雖然媒體一度將其納入「新四大發明」之列,但很多用戶都已經看出來共享單車並不是共享經濟,只是一種「互聯網+自行車租賃」的商業模式而已。雖然它給人們帶來了方便,但實質上和過去的城市單車租賃沒有本質區別,無非就是區域限制放寬,甚至為此還帶來了新的社會問題。

城市單車租賃就是靠停靠樁廣告獲取營收的,澎湃新聞報道稱杭州的公共單車就是靠停靠棚的廣告和單車管理系統的銷售盈利的,所以如果一開始共享單車就能夠找准方向,探索盈利模式,其結果是可以持續的。當然,這遠遠不能滿足創始人「改變世界」的願望,也未必能適應後來的資本大戰。

不過即使資本不裹挾ofo,也會裹挾其他各種共享單車。這些平台依靠巨頭輸血,能耗得起更久的時間,可以說傳統租賃單車的用戶增長機會在這幾年就被ofo、摩拜和哈羅等單車品牌搶佔了。從這個角度說,ofo燒錢有幾分迫不得已的味道。

那這麼說來,如果能夠重新回到巨頭的懷抱,當然是ofo現下最好的選擇。但是時間一長ofo手裡的籌碼只會愈來愈少,包括唯一值得滴滴和阿里關注的城市共享單車的投放指標,也可能隨著經營狀況惡化而被取消或移交。與此同時,ofo的負資產在增加,退押聲音變大,輿論評價惡化,這都讓ofo的形勢一天不如一天。

總的來說,在本身商業模式不成熟、內部資金問題難以妥善解決的情況下,ofo這次或許徹底敗了。如果ofo順利抱上某巨頭大腿,那也不再是曾經作為獨立個體的ofo。共享單車或許註定就不適合單個企業發展,可能市場根本就不會有純粹的共享單車企業可以發展成為下一個滴滴,這個命運只能靠優秀的商業模式去打破。


作者:小謙,互聯網觀察員,CSDN 特約作者,多家科技媒體專欄作者,運營有個人微信號「小謙筆記」。

聲明:本文為 CSDN 「暢言」欄目獨家投稿文章。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 CSDN 立場。

「暢言」是 CSDN 公眾號專門開設的評論類欄目,針對當前業界發生的大事以及行業痛點,面向所有互聯網從業人士,專註於「百家爭鳴,各抒己見」。我們相信觀點愈辯愈明,擺此擂台,等你來戰!只要你的邏輯表達清楚、專業,數據引用準確、可靠,角度獨特、話題前沿深入,歡迎投稿,一起暢所欲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SDN 的精彩文章:

程序員降薪求職到底該不該?
對程序員來說,創業公司和大公司應該怎麼抉擇?

TAG:CSD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