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趕集

趕集

  中國人對趕集這事兒都不陌生吧?

初回故鄉那幾年,我租住在城鄉結合部一個叫於底的地方。

因遠離大型超市,原本擔心買東西會很不方便,但房東告訴我,小區門前就有一個集,逢三逢八。這三和八,當然指的是農曆。

在我的記憶里,趕集的次數少而又少。

小時候,城裡是沒有集的,賣東西的地方只有國營商店。而住在部隊大院兒的我們,連商店也不必去,軍人服務社幾乎包攬了所有商品。

那個年代不允許個體經營,膽敢私自賣東西,會被當成「資本主義尾巴」割掉。所以鄉村集市早就取消,供銷社包辦了柴米油鹽。

我當兵時,曾隨部隊臨時駐紮沛縣,那會兒倒是趕過集。

沛縣是什麼地方?劉邦的老家。

沛縣賣的最多的是狗肉,而且不用刀。至於為什麼不用刀?我也曾在一篇文章《女兒心》里寫過。

樊噲當初在沛縣賣狗肉。劉邦喜歡吃狗肉,可那會兒還沒當皇帝,沒有錢,老欠賬。樊噲不高興,就每天過泗水河上河東去賣。劉邦就讓河裡的老龜馱他過河。樊噲一生氣,後果很嚴重,乾脆把老龜殺了。

劉邦當了亭長後,有了點兒小權,就把樊噲的刀給收了。從那時起,這種風俗流傳下來,賣狗肉都是拿手撕著賣。手撕狗肉還賣成了地方特色,比刀切的口感還好。

部隊規矩嚴,除了星期天,其他日子沒特殊情況是不允許外出的,趕集的日子不可能那麼巧都碰上星期天,所以也很少趕集。

幾年前,應戰友之邀去她位於乳山海邊的房子做客。

那些日子,欣賞了海邊美景之餘,也沒忘記去趕了當地一個集。

海邊的集市很有海邊的特點,賣的最多的是各類海鮮。只可惜我從小對海鮮過敏,除了與漁民聊聊天,問問行情外,未買上一星半點的海鮮來回報他們的熱情。但從集上買的一串18子,至今還戴在我的手腕上。

我對集市的印象基本都來自於影視或文學藝術作品。比如《清明上河圖》,展現的不就是汴梁城的繁華和集市上的熱鬧嗎?擅長畫驢的畫家黃胄,也曾畫過《趕集》,當然他畫中的人物去趕集,肯定也要騎著毛驢。再比如《水滸傳》,那些綠林好漢出頭露臉的地方,大都在集市上。

魯智深不就是在集上,為了救金翠蓮而拳打了鎮關西嗎?

所以,聽說門口有個集,我興奮得好像押中了一個寶。如此一來,不僅買東西方便,還可以看到一幕幕鮮活的人間喜劇了。

終於盼到集市那天,數九寒天中,我一早就爬了起來,迫不及待地跑到門口去看集。

沒錯,是「看」集」。

別人都是在趕集,四面八方地趕著來挑選想買的東西,我卻是一路舉著手機在看集。

那可真是集呀,小區門前整整一條馬路從南到北全部被各色攤檔佔滿了,再拐進村中由東往西的主幹道。街道兩旁琳琅滿目,掛的全是我眼中的稀罕物件。

賣糖瓜兒的,吹糖人的,修鍋鋸碗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集上不賣的。我就好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眼睛都不夠使了。

可惜那時沒有微信,也沒有手機視頻。不然,以我當時激動的心情,沒準兒拿著手機直播了。

正是穿梭在這集市中,我才意外發現了於底大街上那座廢棄了的石橋。

房東高大哥是農民中的文化人,從他口中我知道了這座橋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修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如今被集市佔滿的街上,曾經有一條太平河流過。

每年雨季時,上流衝下來的泥沙在這裡長期淤積,形成一個三角洲。唐末五代之後,人們在這片淤積的土堤上建立了家園,並起名「淤堤」,後諧音稱「於堤」和「於底」。

難怪村口牌樓上鐫刻著「於底古鎮」四個大字。

後來我從網上查詢資料得知,於底竟還上過明朝嘉靖版的《獲鹿縣誌》。據縣誌記載,於底原屬於獲鹿縣(今石家莊市鹿泉區),明代中期已為獲鹿縣八大集鎮之一。而獲鹿素有「日進斗金」的「旱碼頭」之稱,於底恰在獲鹿正東15里處,是獲鹿東行的第一站,各路商賈聚集。

所以,我眼前的永安路,南北兩旁店鋪林立,三、八大集明代就已確立。看過《清明上河圖》中汴梁的繁華,也就能想像於底古鎮集上當年的熱鬧景象。

於底的老字號當年滿街全是,最有代表的還是「連升號」的藥店和糕點鋪,曾有「連升號的糕點,譽滿直隸」之說。連升號藥店比北京同仁堂歷史還要早,可以和北京的西鶴年堂相提並論,幾百年間,在此坐堂的中醫和北京的西鶴年堂、同仁堂都有往來。只可惜連升號於解放初期就停業了。

有一首詩是寫街中那座古石橋的,但也從中可想見當年於底鎮的風光。

「重勝古剎對永安,

穿心閣內車馬還,

太平河水關祠擋,

迫向二橋奔東南。」

重聖寺、穿心閣、永安橋,都是鎮上有名的建築。

知道了於底的歷史,我更喜歡趕集了。只要有集,哪怕我沒有要買的東西也必定去趕集。且當個新聞似的跟朋友們分享趕集故事。還真有一位大姐,被我誘惑得騎車十幾里地專門跑來趕集。

我在集市上跟賣針頭線腦的小媳婦兒聊八卦,跟修鞋釘掌的大嫂嘮家常。逢到過年,還在集上看過城裡來的劇團演大戲。叮叮咣咣的鑼鼓點兒,敲得整個集上的人都心裡慌慌的,光想著看戲去。

還有好多次,恰巧遇到房東大嫂在賣自家地里種的菜。每次一見到我,大嫂總會立即站起來,抓上一把菜,硬塞到我的車筐里。

當然趕集也並不總有愉快的事發生,我在集市上丟過車鈴鐺,不知被何人摘了去。也曾不留神被人掏了戰友送給我的錢包,裡面除了幾百塊錢還有銀行卡和身份證。當時真恨不能身邊立刻跳出個魯提轄,抓捕盜賊不是他的本分嗎?

有一次,偶然在集上看到了一個爆米花的攤兒。很多年沒見過用這種壓力鍋爆米花的了,我趕緊湊上前,想尋找一下童年的記憶和感覺。

只見一個黑臉壯年男子正一手拉風箱,一手轉搖把,把眼前的爐子燒得火苗直竄。寒風凜冽,他臉上卻還冒著熱汗。只是他的鍋里爆著的不是玉米,而是栗子。

男子曾是牛奶廠職工。下崗後,就靠小手藝謀生。夏天賣燒烤,冬天爆栗子。

臘月天集市收攤早,六七點鐘,街道兩邊就基本沒人了。但他仍是一個人守著火爐,給過往的行人爆栗子。

他的栗子個兒又大,質量又好。只要碰上他,我總會爆上一鍋。有一年的冬天,我還趕上了他爆最後一鍋栗子。那天,他在黑夜中興高采烈地給我報賬,說這個冬天賣了17000斤栗子。「都是我這樣一下一下搖出來的。」

他情緒很高漲,說老婆在家裡準備好了酒菜等他呢。我卻聽得心裡不是滋味。從他被煤灰蹭得漆黑的臉和手上,看出了生活的艱辛,但從他的滿臉笑意中,也看出了他的知足和對生活的熱望。

我特意給他拍了張照片。照片上是他被爐火映紅的臉。

很懷念那些年常常趕集的日子。集市真的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那裡能看到平常人的柴米油鹽,能看到生命里的春夏秋冬。所以老舍先生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題目就叫《趕集》。

只是此趕集非彼趕集,而是趕著出的集子,不過內容上倒也與真正的集市很相通。

都是生活的雜燴。

(部分圖片源於網路,感謝原創者。)


  村口的牌樓。


  永安橋。拱部高7米,橋長20米。全部用石板壘成。


  橋頭吞水的獅子威風凜凜。


  虛雲禪林。

該寺始建於五代的後周,明代重修,清康熙年間擴建。文革期間建築遭到破壞,僅剩兩座大殿,1988年集資重修,1992年改名「虛雲禪林」。


  虛雲禪林原名重勝寺。1992年由柏林禪寺委派僧團進駐,成為柏林禪寺下院,是一所女眾道場。住持常宏法師。


  虛雲禪師,漢族,1840年出生,籍湖南湘鄉人,生於泉州,俗姓蕭,名古岩,字德清,60歲後改字幻游,號虛雲,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脈」之禪宗大德。1959年圓寂。世壽119歲。

19歲出家,20歲依福州鼓山湧泉寺妙蓮老和尚受具足戒;40歲發心朝五台山,以報父母深恩,由普陀山法華寺起香,三步一拜備受饑寒而道心愈朗,三年遂願;終於到達五台山,親見文殊菩薩金顏。後在滇中闡教近20年;95歲返曹溪,重建南華,中興雲門。

歷任福建湧泉、廣東南華、雲門大覺諸大寺院住持。1953年發起成立中國佛教協會,被選舉為名譽會長。時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

虛雲禪師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鐘行遍天下。


  蒼山聖母廟。也叫奶奶廟,這裡供奉蒼岩山三聖姑,每年四月初八和十月二十三都有廟會。曾因精美的壁畫吸引了眾多遊客,如今這些壁畫已經剝落。


  商品琳琅滿目。


  這個是城中村的一個集。一大早,我就跑來趕集了。


  這可都是很有名的手拔條挂面。


  很誘人吧?


  小夥子敲敲打打,唱著歌在賣鍋。

我就喜歡看這種熱鬧。


  黃元帥蘋果是童年記憶。


  柿子餅就這麼風吹日晒的。


  集市上最能吊人胃口。這些平時在超市裡都不敢買的食品,在這裡卻忍不住買了一些。

江米條也是童年記憶啊。


  看到風信子,感覺春天就要來了。買一盆帶回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篇美文 的精彩文章:

我看見
2018得失清零,2019重新再來

TAG:美篇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