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心理」「頭胎」「二胎」之爭「,爸媽應該站哪邊?

「心理」「頭胎」「二胎」之爭「,爸媽應該站哪邊?

「心理」「頭胎」「二胎」之爭「,爸媽應該站哪邊?

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許多家庭的格局都有所改變。對於已經習慣了「獨佔」父母之愛的獨生子女而言,面對弟弟妹妹的「奪愛」,心理難免不快,甚至生出怨恨。那麼,作為父母,該如何安撫「頭胎」孩子,讓他們愉快接受自己成為哥哥姐姐的事實呢?我們不妨看看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兒童精神科醫生林紅博士有哪些分析和建議。

「心理」「頭胎」「二胎」之爭「,爸媽應該站哪邊?

案例 1

在「單獨二孩」政策實施後,小月的父母立馬著手再要個寶寶,並且很快就要上了。 7歲的小月還是偶然中得知這個「令人生氣」的消息的。爸爸媽媽似乎對那個還沒有出生的小寶寶格外喜歡。

看著媽媽的肚子一天天大起來,小月開始變得有些乖戾。媽媽給肚裡寶寶織的毛衣,才織了一半,就被小月給偷偷拆了。媽媽知道是她,問她為什麼要拆?小月也不抵賴,還理直氣壯地說:就是要拆,我不高興!媽媽沒有指責她,而是好言相勸。但是沒有用,小月就是跟媽媽犟上了。媽媽繼續織毛衣,她繼續拆。有時媽媽把織著的毛衣藏起來,她都能翻找到,拆得七零八落。媽媽很無奈,最後乾脆不織了。爸爸對小月的行為非常惱火,同時對媽媽的態度表示不滿,擔心這樣下去會把孩子慣壞了。

案例 2

儘管琳琳才兩歲,但自從弟弟出生後,她就被媽媽送到了幼兒園的托班。每次上幼兒園時,琳琳都哭鬧著,不肯去;回到家,也經常發脾氣。但是,媽媽沒有太多功夫理會她,因為要照顧剛出生的小弟弟。

尤其讓琳琳難以接受的是,以前晚上睡覺她都是跟媽媽睡一張床,現在,因為有了弟弟,她只能跟姥姥睡。媽媽跟她解釋:「弟弟還小,要吃奶,媽媽晚上要帶弟弟睡。」但琳琳不聽,每次睡覺前,都要哭鬧一番,直到哭得累了,才迷迷糊糊地被抱到姥姥床上,半夜醒來時,還哭著要跟媽媽睡。

儘管爸爸、媽媽還是像以前一樣給琳琳買好吃、好玩的,但看到這些,琳琳不像以前那樣高興了,有時還把玩具扔到一邊。媽媽知道琳琳是擔心自己被冷落了,所以跟她說:「琳琳有了弟弟,就是姐姐了,也是爸爸媽媽疼愛的寶寶。現在弟弟還小,什麼都還不會,所以爸爸媽媽要多花時間照顧弟弟。」

琳琳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有時也會逗弟弟玩。但有一次,玩著玩著,她突然拿起弟弟的胳膊就咬了一口,弟弟疼得哇哇大哭。


分析與建議

孩子為何會變乖戾

在「二孩」出生前,「頭胎」孩子享受著父母全部的愛和關注。父母準備再要孩子,或者有了第二個孩子之後,往往會在一定時間內把主要精力放在這個「二孩」身上,「頭胎」孩子就可能感到自己被冷落,從而產生被邊緣化的不安全感,甚至會懷疑父母是否還愛自己。孩子會思量著父母的一舉一動,在日常生活的蛛絲馬跡中,努力尋找著愛或者不愛的證據。還會把這種失衡怪罪於弟弟或者妹妹,從而對弟弟或妹妹討厭,甚至怨恨。

小月和琳琳之所以會變得乖戾,是因為他們傷心地發現,自己好像不怎麼受待見了,父母愛的要麼是在媽媽肚子里的寶寶,要麼是出生後的小弟弟。當小月「理直氣壯地說:就是要拆,我不高興」時,她其實是在用破壞性的行為和挑釁性的語言表達她的不滿情緒。而對於琳琳而言,父母選擇弟弟出生之後這樣的時機送才兩歲的她上幼兒園,顯然不妥。父母這樣的安排無形中加重了琳琳適應新環境的難度,也讓琳琳原本正常可能出現的「忌妒」雪上加霜,難怪琳琳的行為變得越來越乖戾。

父母如何化解難題

面對另一個孩子的「奪愛」,「頭胎」孩子表現出不高興,甚至想辦法對抗,其實很正常。對於父母而言,不必太過緊張和焦慮,但也要學會一些應對之道,來化解「頭胎」孩子的不良情緒反應。

首先,父母要學會識別孩子以「軀體」或「行為」所表達的情緒。孩子有失落、忌妒等情緒反應原本是正常的,而當孩子無法表達、甚至壓制他們這些原本正常的情緒時,就會產生一些偽裝的癥狀和不端行為。有些孩子用咳嗽、皮疹、哮喘等軀體表現來表達妒忌;也有的孩子用尿床或者打碗碟、摔玩具、咬指甲、拔頭髮等破壞性的行為來表達憤怒的情緒。小月用反覆拆媽媽織的毛衣並與媽媽對抗來發泄,琳琳用哭鬧、發脾氣、咬弟弟,來表達妒忌或憤怒的情緒。和這些方式相比,用言語表達出妒忌和憤怒情緒對孩子會相對更好。

其次,父母要關注並接納「頭胎」孩子對弟弟妹妹所產生的嫉妒情緒。儘管同胞間往往產生親近的情感,也較容易形成聯盟共同對外(包括父母),可是,他們彼此也很容易嫉妒、計較,出現手足相爭。這是很自然的現象,父母不必大驚小怪。父母要避免將子女互相比較,嘗試理解和接納子女的感受,讓每一個子女都能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無條件的愛和接納。

但是,對於「頭胎」孩子所表達的妒忌或憤怒的情緒,父母不能置之不理,或聽之任之,而要進行適當的疏導和引導,幫「頭胎」孩子做好迎接弟弟妹妹的心理準備。在「二胎」來臨前,要給「頭胎」孩子做好情感、思想與物質上的鋪墊,使他感受到即便有了弟弟或妹妹,不僅父母仍然愛他,而且還多了一個愛他的人,使其對弟弟或妹妹的出生產生期待。有的父母專門買了小兔波力的繪本《我要當哥哥了》 ,跟孩子談論爸爸與伯伯、媽媽與小姨的故事,讓孩子了解兄弟姐妹的親情與快樂。當然了,如果爸爸與伯伯、媽媽與小姨之間的手足關係充滿糾結的話,也就很難讓孩子相信同胞之情了。可見,父母自身的示範作用至關重要。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應注意給「頭胎」孩子足夠的關愛,多與孩子交流,幫助孩子釋放情緒。父母在幫助孩子釋放他們情緒的過程中具有關鍵作用。父親更要參與到孩子的養育中,多與孩子玩耍,創造快樂的家庭環境。如果能得到足夠的愛,孩子就容易接納弟弟妹妹。儘管「二孩」小,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照料,但是,在這樣的「多事之秋」,要從整個家庭的視角看待問題,盡量平衡好兩個孩子各自的需要,特別要注意讓「頭胎」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足夠的關愛。這樣做,父母會發現,孩子其實蠻懂事的。

此外,父母要善於利用養育兩個孩子的資源。許多獨生子女存在蠻橫任性、以自我為中心、孤僻冷漠等問題。「二孩」的出生,有利於孩子健全人格的培養。雙子女家庭為「頭胎」提供了關懷和照顧弟弟、妹妹的機會,使其更具責任感;「二孩」也可以從哥哥、姐姐身上學會尊重、服從和關懷。孩子們之間的交流、 互動,不僅可培養孩子間深厚的感情,而且對其成長具有比成人教育更大的價值。何況,孩子間有了玩伴,就不會長時間纏著家長。這樣,父母也可以從親力親為的教育中解放自己。

延申閱讀

龍應台的「平衡術」

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台灣作家龍應台生動描述了自己如何引導大兒子安安迎接老二的歷程:

當大兒子安安對媽媽提出「你比較愛弟弟」之後,媽媽龍應台坐在樓梯的一階,面對著他,一手支著下巴。「你說說看,我怎麼比較愛弟弟。」

「他可以不刷牙,他可以不吃飯,他可以不洗臉……他什麼都可以,我什麼都不可以!」

「安安,」媽媽盡量溫柔地說,「他才兩歲,你兩歲的時候也是什麼都可以的。」

老大不可置信地望著媽媽:「我兩歲的時候也那麼壞嗎?」

「更壞。」媽媽把稍微有點鬆動的老大拉過來,讓他坐在自己膝上,「你兩歲的時候,家裡只有你一個小孩,爸爸媽媽和全部的世界就屬於你一個人,現在弟弟什麼都得和你分。」

「哦——」老大似乎是理解了,又似乎是在緬懷過去那美好的時光。

「媽媽問你,現在新衣服都是買給誰的?」

「我。」

「對呀!弟弟穿的全是你穿過的舊衣服對不對?」

老大點點頭。他已經沒有氣了,但他享受著坐在媽媽膝上暫時獨佔她的快樂。

「好,每個星期五下午媽媽帶誰去看戲?」

「帶我。」

「好,晚上講《西遊記》、《水滸傳》、小野的綠樹懶人——是給誰講的?」

「給我。」……

「安安,」媽媽把兒子扳過來,四目相對,「有些事是6歲的人可以做的,有些是兩歲的人可以做的。對不對?」

「對,」兒子點頭,「可是,我有時候好羨慕弟弟,好想跟他一樣……」

「這麼說——」媽媽認真地想了想,問道,「你要不要也穿紙尿褲呢?」

「啊——」安安驚跳起來,兩隻手指捏著鼻子,覺得很可笑地說,「不要不要不要——」

文/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

兒童精神科醫生 林紅

編輯/ 管仲瑤

原創聲明: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點擊下方圖標,您的贊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報 的精彩文章:

海南島燃起「微創夢」
把「秋波」還給「乾眼姑娘」

TAG:健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