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山東這種古老的傳統工藝,曾家家戶戶都在用,現成國家級文化遺產

山東這種古老的傳統工藝,曾家家戶戶都在用,現成國家級文化遺產

「婦女織布,夜紡車之聲,比屋相聞。」這是魯西南方誌中對當地婦女農閑時紡織勞作場景的一句簡單記述。這婦女所織之布,便是今天令人們津津樂道的魯西南織錦,民間稱其「老粗布」。魯西南織錦簡稱魯錦,這美麗而又不失齊魯特色的名字是1985年山東省工藝美術研究所給定的。

魯錦是魯西南的特產,是魯西南民間那些勤勞樸素的女人們的傑作。它以純棉為質地,從采棉到織成各色花樣的布匹歷經七十二道主要工序方才完成。據有關資料統計,魯錦以22種基本色線可以變化出1990多種圖案來。而且每一道工序又包含了諸多的子工序,並且所有的工序都純手工完成。可以想像魯錦從無到有,從棉花到布匹要經歷怎樣繁雜的勞動,方才有了後來的絢麗多彩與古樸典雅。

魯錦的故鄉在魯西南,又以菏澤、鄄城、東明、嘉祥等地的最著名。據相關史料和近代的考古發現來看,菏澤及周邊一些地區在整個中華文明史的開頭部分佔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歷史記載,自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這裡便是全國重要的棉產中心了。就是到了近現代,棉花的種植也依然很興盛。

我小時候記得最清楚的,冬麥豐收過後菏澤田野上處處是棉花。秋天來時一地潔白,盛開最旺的地段真如下了冬雪一般,那種美不勝收至今是我兒時最難忘的記憶。而最讓我佩服的,則是棉花可以綻放兩次。第一次是棉花成桃之前的綻放,那是一種嬌柔的美。第二次則是棉桃成熟綻開後的盛放,這時的棉田裡雖沒有了初夏時節的輕黃淡粉,但一地毛茸茸的白讓人溫暖,讓人喜慶。

秋天家家戶戶齊采棉,到了農閑時節婦女們就開始忙碌著織布了,經過道道工序把雪白的棉花織成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的古樸典雅的土布。織布這種活兒,是菏澤女性曾經必然要學會的基本女工。女孩子很小便圍繞在母親的周圍,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學習這種古老的紡織本事了。因為,待到她們出閣之時是要以自己織成的土布做嫁妝,做被褥、床單、門帘等這些物件帶去婆家以示她們的靈巧和勤奮的。

記得兒時我的母親每個冬天都要和鄰居的姑姑、嬸子們一起,搭建紡車和織布機。夜夜挑燈穿梭,把那經緯縱橫的棉線一絲絲織成一塊又一塊的花布來。那時北方的冬天基本沒什麼娛樂,那吱吱呀呀的織布聲便是冬夜裡最美的催眠曲了。那時候,母親們為兒女們織,女兒們為自己織。古老的紡車和織布機基本都是木質的,擺放在堂屋最顯眼的地方,她們夜以繼日不知疲倦。那來回穿梭的,不僅是一道又一道的緯線,更是一代又一代農人女子的妖嬈歲月。

魯錦雖不是最上層的織物,但清朝時也曾作為貢品被運進皇宮裡使用。魯錦的具體發源史如今不甚明確,但從菏澤的一些古老遺址的出土可以斷定,魯錦發源的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石器時代。到了明清之時,魯錦基本趨於成熟與穩定。2006年被山東省認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又被國務院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魯錦是地區文化的驕傲,也是中國文化的驕傲。她帶有了濃濃的魯西南風味,和魯西南女子所特有的奔放和矜持。但當魯錦被地方文化研究者們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後,一些商人也從中嗅出了銀子的味道。於是想方設法要把魯錦二字申請為商標,以便於謀利。但所幸最終被山東省最高人民法院駁回,魯錦是魯西南的地方文化特產,更是齊魯大地是全中國的地方文化特產。魯錦也將永遠是一個產品的通用名稱,而不是單純屬於某個人或某一伙人的私有財產。

魯錦是勤勞智慧的齊魯大地上的勞動人民智慧的創造,這種古老的傳統手工紡織工藝,穿越千年的歲月流傳至今。溫暖了一代又一代的齊魯兒女,裝飾了一代又一代齊魯女子美麗的夢。在洋布的衝擊下,魯錦曾一度被人們冷落,被拋擲一邊。甚至今天的魯西南大地上,已經不再有當年家家戶戶紡織的盛狀了。但今天魯錦被文化定義了以後,重又煥發出了新的光輝。

最先繁榮的地方往往也最先被毀滅,五千年的中華文明裡,除了詩書也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打打殺殺。而菏澤作為中華文明最先的發祥地,在之後的王朝更迭中首當其衝遭到了毀壞。經歷千年歲月,到近代徹底淪落為默默無名。但菏澤曾經的光輝今天雖然已經消失殆盡,但在它厚重的黃土之下,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之中,在當地人們的吃穿用度里,在他們口口聲聲的言語內依然可以發現它曾經繁榮的縮影。而魯錦就是最好的見證之一。

歲月悠悠,老去的是故土舊物,不老的是歲月蒼天。千百年的滄海桑田,有太多的東西被改變,被遺棄。而魯錦能保留至今代代傳承,除了她之於生活的偉大意義外,更重要的是她還兼具了一種文化之美。儘管這種美帶有了濃厚的地方性。

但在物質大潮的衝擊下,在商品經濟空前發達的今天,我們很少事必躬親了。而魯錦儘管得到了文化的認可,也有一小撥人在為之努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已然被今天的人民束之高閣了。想到這些,又不得不為魯錦這種古老工藝的未來擔憂。

過去千年的歲月,因為有勞動人民的主動參與,這種古老的工藝方才傳承至今。而今天僅靠幾個文化學者,抑或是文化商人不知能走多遠?千百年後,不知是否還有人記得。而記得與不記得都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大自然的優勝劣汰,在人事當中依然是適用的。想到達爾文先生的這種理論,我原本有些憂慮的心又釋然了一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貓爺歷史觀 的精彩文章:

所謂「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其實背後藏著四大遺憾
史上壽命最短皇帝:剛出生100多天就即位,在位220天後夭折

TAG:貓爺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