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怒卷狂沙雕射落 彎弓不聞鴻雁飛——古人射鵰與獵雁文化

怒卷狂沙雕射落 彎弓不聞鴻雁飛——古人射鵰與獵雁文化

全文共2889字 | 閱讀需6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射鵰顯勇武,射雁箭術高。

中國歷史上的神箭手

遠古人類為了獲取更多的肉食和抵禦外敵、防禦猛獸,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發明了弓箭。之後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善於射箭的神箭手們,併流傳下了他們的故事。

后羿是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神射手,他射落九個太陽。成語「百步穿楊」說的是養由基,春秋時的楚國名將。漢朝飛將軍李廣「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呂布轅門外舉弓射戟。三國演義中曹真是個不會打仗、氣量又小的紈絝子弟,而歷史上的曹真是才能非凡的統帥,一次和曹操圍獵,「為虎所逐,顧射虎,應聲而倒」。

五胡亂華之一的漢化匈奴人劉曜 ,其「雄武過人,鐵厚一寸,射而洞之」,歷史上被冠以「神射」。還有一位高車族人因為射鵰而出名,也被稱為「射鵰手」,他就是「落雕都督」斛律光。

草原第一神射手成吉思汗之弟哈撤兒有勇力,善射。泰赤赤兀人來襲,「哈撒兒獨彎弓御之,敵不敢逼」。只識彎弓射大雕的草原豪傑,有射鵰的英雄記載。欽察人完者都射落凌空飛雕,比射落因爭食肉而低空緩慢飛翔的雙鵰更加強悍神勇。

自古射雁是狩獵娛樂活動,多是獵人生活之需,武將展示武功偶為之。中國正史上記載的射雁者:後唐李克用「暇日射雁於近郊」;明朝陳瑄以射雁見稱;明朝英宗時朝鮮與鄰部仇殺,張寧同都指揮武忠奉詔調解,武忠把兩張弓併攏,一手拉開,射出兩箭,天上兩雁應聲落地。

薛仁貴汾河灣射雁

戲劇及評書中的薛仁貴自幼在山西汾河灣打雁,練就一手好箭法,能張弓「一發射穿五甲」。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也描寫了射雁情形。《水滸傳》里「神臂將軍」花榮梁山射雁,浪子燕青秋林渡射雁。《三國演義》里劉備出兵討伐東吳賜先鋒時,關興挽弓曰:「吾射這飛雁第三隻。」

中原傳統文化中的雁文化

大雁和天鵝,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有美好的寓意。大雁被稱為鴻鵠,因鴻鵠善高飛,常比喻志向遠大的人。鴻鵠在古代也代表隱士,雖身處隱逸之地,猶胸懷「鴻鵠之志」。

《水滸傳》中有兩次射雁:第一次花榮射中大雁是起義初期,英雄們反抗朝廷,不懼禮教,梁山好漢連連稱讚。第二次「浪子」燕青射下十數只鴻,這一次梁山招安後,已經失去了反抗精神,封建禮教在他們心中又恢復了地位,諸將驚訝不已,首領宋江更加斥責燕青:

"

此禽仁義禮智信,五常俱備:空中遙見死雁,盡有哀鳴之意,失伴孤雁,並無侵犯,此為仁也;一失雌雄,死而不配,此為義也;依次而飛,不越前後,此為禮也;預避鹰鵰,銜蘆過關,此為智也;秋南春北,不越而來,此為信也。此禽五常足備之物,豈忍害之。

"

我們從宋江言語中可以管窺傳統雁文化的精髓。

鴻雁隨著季節變更而遷移,因此,在通信不便的古代,人們希望能通過大雁傳遞書信。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雁南征兮欲寄邊聲,雁北歸兮為得漢音。」

公元1038年西夏李元昊派使臣向宋朝宣告自己稱帝一事,其上表說「魚來雁往,任傳鄰國之音」。「寄雁傳書」也是比喻書信的往來,故古人有詩云:「懸望北音思射雁,滿懷東道夢烹鱸。」「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多勸喻不射雁鵝,以便親人們能互通書信。

秦漢之前古人射雁

遠古時期生產力低下,先民採摭林藪,擷取四季,極盡所能填飽胃腸。大雁六禽之一,肥碩,肉味鮮美,周王室的食譜中有「雁醢」,即是雁肉醬。屈原的《招魂》:「鵠酸臇鳧,煎鴻鶬些。」這是四道菜:醋溜天鵝肉、煲煮野鴨塊、油煎的大雁和小鴿。

羔雁,古代是作為卿、大夫的贄禮。孔子見老子帶的禮物就是大雁。詩經曰:「將翱將翔,弋鳧與雁」。大雁是重禮,雁在天上飛,不會自己掉下來,獲取必須狩獵。1965年出土於四川的戰國採桑宴樂射獵攻戰紋銅壺。其壺身滿飾嵌錯圖案,分上、中、下三層,上層為採桑射獵圖,中層為宴樂戈射圖。這反映出戰國時期射獵大雁非常普遍。漢朝司馬相如《子虛賦》中描述了楚王在雲夢澤狩獵時的盛況。他們射出帶絲線的短箭,射落了白天鵝,擊中了野鵝。

戰國採桑宴樂射獵攻戰紋銅壺

大雁也是古代婚姻中的聘禮。唐朝皇帝李弘「會納妃裴,而有司奏贄用白雁,適苑中獲之。」《太平廣記》記載了唐代安徽桐城豪門宅第婚禮大事,「張簾帷,具羔雁」。

少數民族射鵰亦射雁

中國歷史上有對游牧民族射雁射鵰的記載。唐朝契丹族將領李景略曾經射落大雁,「箭發於倏忽之間,一聲劈雲,雙翼墜地」。宋代周文璞一首《題胡女騎》:「燕山雪花一尺飛,胡人胡女夜打圍。海東青過流沙西,黃頭郎主獨自歸。」一副蒼勁豪放的雪夜契丹男女放鷹獵捕畫面。宋人蘇轍出使遼國,記載了契丹春捺缽的景象,他在《虜帳》一詩中:「禮成即日卷廬帳,釣魚射鵝滄海東」。蘇轍對矯健善獵的契丹人甚至大加讚賞:「彎弓射獵本天性,拱手朝會愁心胸」。

鴻雁在草原被用作高貴的祭祀禮物,蒙古祭祀仲春用雁和天鵝。冬至日,國俗,屠白羊、白馬、白雁,各取血和酒,天子望拜黑山。跨馬射雁,足顯草原民族的矯建。長春真人丘處機西行東歸,至下水(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岱海),元帥夾穀日益敬,有雞、雁三。七夕節,丘處機到城外出遊,把大雁放到岱海中,不一會兒,大雁飛翔戲於風濤之間。丘處機賦詩曰:「兩兩三三好弟兄,秋來羽翼未能成。」元代入住中原後,蒙古人也保持遊獵之風,元代劉貫道畫元世祖出獵圖,人物或張弓射雁;或手架獵鷹;或繩攜獵豹,皆為馬上行獵之狀。

射鵰英雄不見傳

雕猛健善飛,不易射得。在草原上雕俯衝捕捉食物,射手會及時捕捉到射鵰機會。北方漁獵民族射鵰歷史悠久,《國語·魯語下》:「 有隼集於陳侯之庭而死,楛矢貫之。」孔子說:「鷹來自遠方,箭是肅慎氏的。」南北朝時北齊著名將領斛律光一次隨皇帝打獵,斛律光引弓射大雕也。北周長孫晟,善彈射,矯捷過人。「遇雕相玃,遂一發雙貫焉」,此乃「一箭雙鵰」。有鮮卑血統的唐太宗喜歡打獵,有大臣上疏說:「臣聞秋獮冬狩,射隼從禽。」

古代射鵰的詩詞遠遠多於射雁。唐武元衡:「邊城今少射鵰騎,連雁嗷嗷何處來。」宋王鎡《胡地曲》:「 認得打圍枯草際,霜雕飛趁海東青。」北宋歐陽修出使過契丹,親眼目睹了契丹人的風俗,如行圍打獵、鞍馬騎射、縱鷹走馬。曾作詞:「 胡人以鞍馬為家,射獵為俗。」

雕兇猛,肉亦難吃,雕類能搏鴻鵠、獐鹿、犬豕,古人幼鳥馴養過三籠,則馴化作獵鷹。養育的鷹和主人有依戀之情。張光藻編《龍江紀事一百二十首》其一:「草枯霜白正深秋,擊兔蒼鷹暫下 。為念主人恩養久,雲霄揚去復回頭。」

古人怎樣射鵰?正史不見記載。大部分人只是從《射鵰英雄傳》看到射鵰英雄。郭靖在草原坡地上飛身躍起,搭上弓弦,秋月弓圓,箭發如飛電,直接命中大雕。2017年胡歌版的《射鵰英雄傳》射鵰姿勢應該是「火星版」。郭靖飛馬趕到,翻身站立在前蹄騰空的馬背上,反手拉弓。這種射法亘古未有,一是力道不夠,二來弓弦彈斷脖頸。

胡歌版射鵰

而《射鵰英雄傳》第二十二回記載了比較真實的彎弓射鵰。郭靖接過哲別遞給的弓箭,一膝跪地,左手似托泰山,右手如抱嬰兒,將一張二百斤的弓拉了開來。弓彎有若滿月,箭去恰如流星。郭靖射鵰姿態和漢磚畫中的跪射姿近似。

漢代跪射

在中國古代,鷹是北方各民族所崇拜的圖騰。鷹是戰神是空中霸主。鷹中大者為雕,古人只有大雕捕食他們畜養的動物時,不得以才射殺之。少數民族及中央政權的邊關武將,射鵰方顯英雄,射亦展示尚武強悍。

· 有一種愛叫做點贊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我叫你一聲,你敢答應嗎?」——古人的姓名禁忌
羅隱:守住真性情,方能活出真自我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