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時,秦國國力空虛,楚國為什麼不趁機攻打秦國呢?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此戰,白起擊敗了紙上談兵的趙括,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在長平之戰時,秦國在綜合實力上已經領先于山東六國了。在通過長平之戰擊敗趙國後,秦國一統天下的時間只是早晚了。當然,為了擊敗趙國,秦國也將自己的主力都放在了長平這一戰場上。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時,秦國國力空虛,楚國為什麼不趁機攻打秦國呢?
一
首先,就秦國國力空虛來說,根據《戰國策》、《史記》等史料的記載,趙國在長平之戰中的兵力約為45萬人,而秦國則達到了驚人的60萬人。值得注意的是,在長平之戰中,秦昭王得知趙軍主力的糧道被截斷,就親自到河內郡(今河南沁陽及附近地區),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並徵調秦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援軍和糧運。也即為了全殲趙國士兵,秦國幾乎傾其所有。在此基礎上,秦國的本土在兵力上自然非常空虛。對於和秦國存在較大仇怨的楚國,無疑是一個趁機偷襲的絕佳時機。
二
但是,對於楚國這一大國,卻在長平之戰時選擇了按兵不動。對此,在筆者看來,楚國這麼做的原因也非常簡單,就是擔心自己出兵攻打秦國的話,魏國、韓國、齊國等諸侯國也可能對楚國趁機偷襲。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韓國、魏國、齊國等諸侯國就曾偷襲過楚國。比如在戰國中期的藍田之戰中,楚國舉傾國之力進攻秦國,一度打到了距離秦國都城咸陽百里左右的地方了。但是,由於楚軍精銳盡出,忽略了南陽的防守。韓國、魏國聯軍攻佔召陵(今河南漯河境內),直逼鄧(今河南南陽境內)。
三
由此,因為韓國和魏國的趁火打劫,楚國在藍田之戰中腹背受敵,不僅大軍被秦國擊退,更被韓國和魏國趁機了攻佔了大片的疆域。對於楚國來說,藍田之戰可謂自己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雖然長平之戰距離藍田之戰有幾十年的時間了,但是,對於楚國的國君和將士來說,依然需要警惕韓國和魏國的趁機偷襲。除了韓國和魏國,齊國對於楚國也是虎視眈眈,加上遠交近攻策略的影響,齊國更是逐漸和秦國站在了一起。所以,雖然秦國國力空虛,楚國也不敢輕舉妄動。
四
最後,在長平之戰時,秦國和趙國還差不多處在同一水平上。如果楚國進攻秦國,獲利地很可能是趙國。而趙國擊敗秦國的話,或許也會剪滅六國,一統天下。在此背景下,坐山觀虎鬥,無疑是楚國的最優策略。在長平之戰後,白起擊敗了趙括,秦國繼續派兵進攻趙國,從而引發了邯鄲之戰。此時,戰國七雄之間的平衡已經被打破了。如果趙國滅亡,楚國和魏國的壓力也就更大了。為此,楚國春申君和魏國信陵君出兵支援趙國,在邯鄲之戰中聯合趙軍擊退了強大的秦軍。總的來說,秦趙長平之戰時,楚國沒有趁機偷襲秦國,完全是基於自身利益和相應風險所作出的合理選擇。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
文/情懷歷史
※關羽本來鎮守荊州五郡,為什麼要分給孫權兩個郡呢?
※存在感最低的開國皇帝,3萬人馬得天下,後人卻只誇讚他兒子
TAG:情懷歷史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