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40萬大軍圍困劉邦於孤山之中,為什麼最後卻放過劉邦?
公元前201年,西漢七位異姓諸侯王中的韓王信因懼怕漢高祖劉邦會對自己不利,因此向北方的匈奴投降,並與匈奴冒頓單于商定聯兵攻漢。不久,韓王信和匈奴聯軍就一路南下,迅速攻下了北方戰略要地太原郡。
劉邦得知韓王信和匈奴聯軍犯境後,決定率領32萬大軍御駕親征。漢軍在劉邦的帶領下連戰連捷,大敗韓王信和匈奴聯軍。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匈奴冒頓單于是一位狡猾而又強悍的首領,他知道漢軍這次來勢洶洶,又加上接連取得勝利,正是銳不可當之際,此時要是與漢軍硬拼,可能不會有好果子吃。因此,他打算避其鋒芒,將主力撤至白登山一帶,設下埋伏圈,等待漢軍先頭部隊到來。
另一方面,劉邦由於節節勝利,遂產生了輕敵思想。他認為匈奴不過如此,完全不能與漢軍相匹敵。因此,他親率2萬(一說5萬)漢軍精銳部隊作為前鋒,迅速向撤退中的匈奴大軍逼近,準備殺他個措手不及。可讓劉邦萬萬沒想到的是,當他的軍隊追至白登山時,冒頓單于率領的40萬匈奴大軍突然出現,將劉邦的部隊圍了個水泄不通。劉邦被迫帶領軍隊撤往白登山上,並藉助地形優勢固守。歷史上將這一事件稱為「白登之圍」。
此時的形勢對劉邦來說可謂是萬分兇險。雙方兵力相差了近20倍,因此想要突出重圍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更要命的是由於這次劉邦孤軍深入,沒有攜帶足夠的糧草,困守白登山上的漢軍很快就陷入了斷糧的境地。此外,當時正值隆冬,天氣異常寒冷,漢軍連糧草都沒帶足,就更不用說禦寒的衣物了,許多將士都被嚴重凍傷。
按理說,劉邦陷入了這樣的絕望境地,基本上可以說是插翅難飛了。可是,當匈奴人圍困了白登山上的漢軍七天七夜後,奇蹟卻發生了:冒頓單于下令打開包圍圈的一角,讓劉邦率軍從裡面緩緩撤出,「白登之圍」以和平的方式得到了解決。那麼問題來了,匈奴40萬大軍圍困劉邦於孤山之中,為什麼最後卻放過劉邦呢?
按照史書上的說法,正當白登山上的漢軍面臨絕境的時候,陳平獻計用重金賄賂冒頓單于的閼氏(匈奴皇后),然後閼氏向單于曉以利害關係。冒頓單于架不住閼氏的遊說,最終決定放劉邦一馬。難道劉邦絕處逢生就如此輕鬆嗎?作為匈奴最高統治者的冒頓單于會因妻子的一席話就做出如此重大讓步嗎?實際過程當然沒有那麼簡單。
當劉邦率部被匈奴主力圍困後,冒頓單于得知對手竟是大漢皇帝,不免喜出望外。於是他下令全軍對據守白登山上的漢軍發起一輪又一輪的進攻,試圖消滅漢軍,生擒劉邦。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北方游牧民族歷來驍勇善戰,如今又有絕對優勢兵力,殲滅漢軍似乎不成問題。但事實上,在七天七夜的時間裡,白登山上的漢軍頂著飢餓、寒冷等不利條件,成功擊退了匈奴大軍不斷發起的進攻。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首先得歸功於當時漢軍戰鬥力極強。因為「白登之圍」發生在西漢初年,當時國家剛剛統一,漢軍將士個個久經沙場,劉邦親率的先頭部隊又是漢軍中的精英。匈奴雖然人數眾多,但想要啃下這樣一塊「硬骨頭」卻絕非易事。此外,匈奴擅長在平原上騎射作戰,漢軍擅長攻堅戰。從彼此特長上來看,顯然在白登山上居高臨下的漢軍更能發揮所長。
另一方面,漢軍主力在得知皇帝被圍困於白登山的消息後,也在日夜兼程地逼近。雖然匈奴出動大軍阻擋陸續前來馳援的漢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趕到戰場的漢軍越來越多,匈奴人面對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因為一旦漢軍主力全部趕到,匈奴人原本計劃的圍殲戰,很有可能會演變成兩面夾擊的反包圍戰。到時候別說生擒劉邦,恐怕冒頓單于自己都將身處險境。當時冒頓單于統一北方草原各部不久,人心尚不穩定,一旦吃了大敗仗,結局必將是草原各部重新四分五裂,這是冒頓單于輸不起的代價。
因此,在圍困了白登山上的劉邦七天之後,劉邦採納陳平之計向冒頓單于的閼氏送上重金,請她居中調停。冒頓單于看清了戰場上的形勢已經越來越對己方不利,所以才順水推舟聽從了閼氏的建議,放劉邦從包圍圈中退出。「白登之圍」最終以和平方式收場是因為戰場上博弈的雙方經過仔細衡量,都認為這種方式收場最符合本方的利益。
「白登之圍」後,漢朝和匈奴訂立盟約。此後雖然匈奴還屢有小規模部隊犯境劫掠,但沒有演變成大的兵禍,兩國關係得到暫時的緩和。
※英國使團訪華,口口聲稱沒有領土野心,乾隆得知後卻大怒
※唐朝、後唐、南唐是什麼關係?後兩個政權是唐朝皇室後裔嗎?
TAG:夜讀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