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嬰是怎麼養成的?| 《網路謎蹤》里失敗的家庭教育
嚴選團按
孩子犯錯,父母包庇。
他們以為這是愛,這是保護,這是對孩子最好的方式。
可他們不知道,這正在一步步殺掉孩子。
孩子會長大,他不可能永遠都是一個孩子。
他需要明白這個世界的規則,也需要知道做錯事是有懲罰的。
而父母的包庇,只會把孩子推進深淵。
作者 |
胡慎之
來源 |
胡慎之(hushenzhi)
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最近有個熱播的電影《網路謎蹤》。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部很新奇的電影,因為它整部電影沒有一個「真實」的畫面,全程都在電腦的屏幕上呈現。
作為一個研究關係的心理諮詢師,我在這部電影里看到了一些關於家庭教育的問題。
總的來說,這是
一個失敗的媽媽和一個失敗的爸爸
的故事。電影的劇情很簡單,就是一個16歲的女孩因為一次意外失蹤了,然後她的爸爸展開了一系列探尋女兒下落的故事。
在爸爸尋找女兒的過程中,他逐漸發現原來對自己的女兒一點都不了解。幾年前因為媽媽患癌去世,父女之間便有了一個「不能被提起的秘密」,兩人的關係開始疏遠。直到後來,爸爸才漸漸看到女兒真實的生活的樣子,才開始反省自己,於是重新去做一個好爸爸。
但這位爸爸還是幸運的,因為他最後成功地營救了自己的女兒,意味著他還有機會去彌補作為一個父親的責任。
但是那個媽媽,則需要為自己失敗的教育方式承擔巨大的代價。
1
孩子犯錯,媽媽頂罪:「他只是個孩子」
電影里這個媽媽對自己孩子的愛,我們可以稱之為淹沒式母愛。
所謂淹沒式母愛,就是媽媽過多地替代孩子,以至於孩子始終沒辦法成為自己。
這位媽媽的職業是警察,她負責協助那位爸爸去尋找女兒的下落,但其實導致那個女孩失蹤的正是她的兒子——他在爭執中錯手把女孩從陡峭的懸崖上推下去了。
但是由始至終,女警官都在濫用職權包庇兒子,隱瞞事實真相。不過細心的觀眾應該會發現,女警官包庇孩子犯錯的行為,在電影前段的一個情節里早已初現端倪。
女警官的兒子曾經去社區里騙鄰居的錢,謊稱「媽媽是警官,組織了一個募捐活動」。後來當鄰居來問她有沒有這件事情的時候,她選擇包庇兒子。
她說:「是的,謝謝你們慷慨的捐贈」。
這其實也照應了後面她兒子把女孩推下懸崖,她第一反應就是掩護自己兒子的犯罪事實。
在電影結尾,女警官的行跡敗露被捕,當審訊被問到為什麼要包庇兒子的時候,
她說:「他只是個孩子,他只是犯了個錯誤」。
我們看到,
這種看似是「偉大」的母愛,實則卻毀了這個孩子。
2
你包庇孩子犯錯,
因為你希望他一直是個孩子
在現實生活里,我們也常常聽到媽媽說這句話:
上海迪士尼,一個孩子肆無忌憚地摸旁邊女遊客的屁股,他的母親反駁說:「他只是個孩子,你跟孩子計較什麼?」
之前轟動全國的殺妻藏屍冰櫃案,兇手的母親辯解道:「他只是個孩子,他害怕啊」
當丈夫有外遇的時候,婆婆跟媳婦說:「他就是太貪玩了,他只是犯了個錯誤」……
為什麼這些媽媽要包庇自己的孩子?
從心理動力的角度來看,她們其實是希望從孩子身上獲得一種共生感。
前段時間有一部動畫片牽動了很多媽媽的心,叫《包寶寶》。包子的媽媽對孩子照顧無微不至,母子感情很好。可是同時,這個媽媽是不允許自己孩子長大的:
包子要出去跟小夥伴玩,媽媽不開心;
包子要談女朋友,媽媽更生氣;
包子要離家出走,媽媽的世界簡直要坍塌了;
因為她的世界裡只有這個孩子,孩子給她提供了一切的滋養。
所以我們說淹沒型的媽媽,看似是孩子很需要她,實際上她更需要孩子。
但很多的媽媽無法自我意識到這一點,就會
以「我是為你好」之名來教育孩子,其實是為了獲得一種被隱藏得很深的自戀體驗。
媽媽需要孩子不斷地給她價值感,所以不會輕易讓孩子離開自己。尤其是一些在外面無法跟別人建立很好關係的人,她往往會更嚴厲地控制自己的子女,因為她要從孩子身上找回那種控制感。
而這樣的媽媽,往往最容易培養出巨嬰。
3
你不懲罰孩子,總有一天他會被別人懲罰
很多人雖然已經成年,但他回到家裡還是被媽媽像嬰兒一樣對待。媽媽天天圍著他轉,跟前顧後,使孩子形成了一種與他人相處的固定模式:世界要圍著我轉,否則這個世界就是錯的,而不是我錯了。
因此當這個孩子發現,原來世界真的不是圍著他轉的時候,他就沒辦法去承受這種挫折了,他會去怪責這個世界和別人,也無法建立起人際關係。
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就不得不更加依賴媽媽,繼續持續這種母子關係,而且永遠無法建立其他類型的關係模式。同時,孩子會一直處在被恐懼支配的狀態,因為離開媽媽的話他什麼都做不了。
所以我們說,
每一個巨嬰的背後,都有一個過度代替的媽媽。
如果在媽媽的心裡孩子一直是一個虛弱的人,那麼很多時候媽媽就會代替孩子去完成,看不得孩子犯錯,也捨不得懲罰孩子。
但是犯錯和懲罰都是有必要的。
因為如果你沒有給予孩子試錯的機會,他日後一定會再犯錯;如果你對他沒有懲罰, 總有一天他會被別人懲罰。
如果你看到孩子系鞋帶笨手笨腳,就上前去幫他完成;看到孩子不會做作業,你也上去替孩子完成。那麼漸漸到後來,當你發現孩子違背了一些規則的時候,你也會上去代替孩子完成,也就是包庇他。
實際上這是對孩子成長最糟糕的一個事情,因為他活不出自己。就像張藝謀導演的《影》,
你的孩子變成了你的影子,你成為了他生活的「替身」。
因此,一個家庭其實需要爸爸來介入到媽媽和孩子的關係中間,把他們兩人稍微分開一些,把孩子「趕出去」。
在《網路謎蹤》裡邊你會發現,那個女警官的丈夫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過,父親是完全缺席的,所以這位淹沒型的媽媽和自己的兒子無法完成分離。
很多時候我們會聽到父親對自己的成年子女說,你應該到外面去走一走,不要老呆在家裡。因此一個家庭是需要由爸爸來完成分離的功能的。
4
孩子長大的過程,也是父母成長的過程
每一個失敗的媽媽,都一定跟孩子連得很緊,沒有允許孩子去成為自己。
但孩子的成長,是需要被真正地理解和看見的。
隨著孩子長大,他在每個時期所需要的父母,也是有變化的。我們總說「陪著孩子成長」,其實不僅僅孩子成長,父母自己也要成長。
一個嬰兒和一個五歲的孩子,他需要媽媽做的事情是不一樣的,對於爸爸來說也是如此。但有時候父母並沒有弄清楚,自己對孩子的付出,到底是孩子成長的需要,還是你內心的需要?
其實孩子的需要就擺在那裡,幼年的時候他需要積極關注,需要你滿足他一切的物質和情感需求。等他長大以後,他就需要自己去學習和完成一些生活技能,包括如何跟這個世界相處,這也是一種生存的技能。
但很可惜,一個有淹沒特質的媽媽往往是看不到孩子這些需求的,而且她的樣子一定是焦慮的、沒有笑臉的,也不會給到孩子快樂。
在淹沒型的媽媽眼裡,「孩子」是不存在的,只有「媽媽的孩子」。
而「媽媽的孩子」,就是巨嬰。
作者簡介:
胡慎之,公眾號:胡慎之(hushenzhi),
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胡慎之:幸福家庭必修課》在喜馬拉雅熱銷中。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京東噹噹熱銷中。
END
※五步法破解人生困局:其實,你可以不必這麼辛苦
※知乎10000贊: 有哪些非常高端的心理學知識
TAG:心理嚴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