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處方流轉多地逐步推開,1.7萬億藥品終端銷售格局將變
「電子處方流轉院外」正在多省開展試點,這一試點,將改變目前1.7萬億級的藥品銷售終端市場格局。
日前,北京航天總醫院聯手華潤醫藥商業集團的電子處方流轉院外的工作正式啟動。具體來說,患者可從微信或支付寶端進入北京航天總醫院服務首頁,進行預約挂號,選擇想要諮詢的科室及醫生,支付挂號費用後,便可在約定時間內接收診療服務。診療過程中開具的電子處方會同步傳輸至患者手機端,患者可自主選擇院內藥房或院外藥店進行購葯。若選擇院外購葯,電子處方則流轉至選購藥店,藥店結合處方信息和患者需求準備藥品和購葯發票,由專業的葯事服務人員送達指定位置。
「處方流轉平台是醫院的『互聯網 』建設的重要內容,它的上線彌補了醫院服務資源的不足,帶動醫療服務模式的升級,使患者就診的便捷性、自主性大幅提高。」北京航天總醫院院長戴天然表示。
事實上,不僅在北京,很多省份已經開始了試點工作,比如廣東、四川、浙醫二院、武漢市中心醫院、上海市皮膚醫院、山東淄博市人民醫院、柳州市人民醫院等,電子處方已經成為處方外流的風向標。
對於銷售終端來說,處方葯一直都是藥店垂涎的巨大蛋糕,但是由於處方權在醫療機構,所以藥品銷售一直以醫療機構為大。據米內網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藥品市場規模將增至1.76萬億元,其中公立醫院終端(包括城市公立醫院及縣級公立醫院兩大市場)市場份額最大,佔比為67.7%,零售藥店終端(包括實體藥店和網上藥店兩大市場)市場份額佔比為22.7%。
但是隨著處方外流,這一格局的改變顯然已成為定局。據米內網專家表示,受政策因素影響,處方外流的市場規模將突破1300億元,處方院外銷售額占處方銷售總額的45%,院外處方將新增3000億元,這一增量將主要由零售藥店、第三方終端等承接。有機構預測,未來藥店份額將達8000億元。
米內網專家認為,在連鎖藥店與處方外流之間,只差一個平衡各方利益、方便運轉的處方共享平台。目前藥店要做的就是聯合主管部門、醫療機構、上游工業等建設一個符合要求的高水平處方共享平台,然後等待政策的東風吹來。
而這股東風已經開始吹。2017年初國辦發布的《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13號文」),從根本上破除了以葯養醫機制的合法性,給了醫藥分開這把「尚方寶劍」:門診患者可以自主選擇在醫療機構或零售藥店購葯,醫療機構不得限制門診患者憑處方到零售藥店購葯。具備條件的可探索將門診藥房從醫療機構剝離。同時推進「互聯網 藥品流通」,推廣「網訂店取」、「網訂店送」等新型配送方式。
對藥店來說,目前看得見的處方外流有三條通道:一是傳統的實體藥店卡位,即藥店選址靠近醫療機構,配備執業藥師、提供專業優質服務截留處方;二是藉助醫藥電商通道,即所謂的「網訂店取」、「網訂店送」等;三是爭取電子處方,通過新建處方共享平台分流或承接處方外流。
由於電子處方契合「互聯網 」,便於流轉與監管,業內公認電子處方共享平台將成為處方外流的主要載體。以先期試點的成都市為例,截至2017年11月該市有103家藥品零售連鎖企業共4346家門店開展電子處方試點工作,開具電子處方504.3017萬筆,未發生一例糾紛。另一試點的廣西梧州,梧州百姓連鎖與梧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合作啟動的處方信息共享平台直接連接院內HIS系統,醫生開方經審核後直接上傳共享平台,患者憑取葯碼簡訊即可到藥店取葯繳費,實現了醫院、社保個人賬戶、藥店三方信息的互聯互通、實時共享,今後有望成為樣板在全國推廣。
「只要電子處方流轉不要變成醫療機構指定的藥店,這就是『變相的醫藥分家』了,起不到作用。而且處方上要用藥品通用名,這樣患者才能自選不同廠家的葯。另外,能夠承接處方的一定是醫保定點的藥店更具實力。」 麥斯康萊創始人史立臣表示。
電子處方的流轉,直接受衝擊的便是醫療機構的藥品銷售份額,業內人士也表示,這一行為對帶量採購也會產生影響。因為目前4 7帶量採購鎖定的量,還是以醫療機構為主要平台,一旦處方可以外流,在醫療機構銷售的藥品會直接減少,再用量來考核醫療機構就比較困難。
※滾動更新!賀建奎按計划出席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
※大片缺席的賀歲檔將展開血戰,2018年票房有望破600億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