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多不會死得快,長期過量飲食真正的危害在這裡
較真要點(趕時間?看要點就夠了):
1、人體自有調節機制,不會讓胃一直充滿食物,而且在正常情況下,飽食也不是導致胃潰瘍的原因。
2、長期過量飲食可能增加阿爾茨海默症和血管性痴呆的發病風險,但是並不是什麼「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導致的。
3、刷屏文唯一沒說錯的是,長期飽食帶來的肥胖和慢性病,有可能增加患老年痴呆發生的風險,尤其是血管性痴呆。
4、現在謠言的迷惑程度越來越高,讀者需要學習一些基本的醫學常識、掌握一些方法論來辨清孰真孰假。
查證者:石正莉 | 北京友誼醫院臨床營養科初級營養師
近日,關於 「吃得多死得快」的自媒體文章,在網路上流傳甚廣。這篇文章真是槽點滿滿,昨日筆者已分析了生酮、動物實驗、橫膈等問題(點擊複習前文:較真 丨 誰說「吃得多死得快」?飢餓可不能讓人健康長壽)今天再繼續剖析其餘的「反飽食」的觀點。
一、胃不會一直處在裝滿食物的狀態,正常情況下也不會導致胃潰瘍;過量攝入蛋白質和脂肪類食物,可能會提高個別癌症的發病風險,但這是食物本身導致的,與停留在腸道里沒有關係
人體不會讓胃一直處在裝滿食物的狀態。一個原因是進食後,胃會安排「食糜排空」的工作,在4~6小時之內將食物排放到十二指腸以及後續消化道;另一個原因是人體進食與否,自有一系列激素參與調節,當胃中空空如也時,人體會分泌胃飢餓素等激素,刺激大腦發起「尋覓食物」的指令,繼而其他器官配合進食;當胃裝滿食物後,人體又會分泌胰島素、瘦素等激素,向大腦發出信號打消食慾,其他器官就會停止進食動作。
進食後,胃確實要分泌胃酸、胃蛋白酶原等液體,為後續消化活動作預處理。胃酸屬於強酸性液體,也確實具有一定的腐蝕性,但在正常情況下不會腐蝕胃壁。因為胃壁上有一種黏液細胞,它們會分泌黏液以及碳酸氫鹽(鹼性物質),形成一層屏障,既可以保護胃黏膜不受胃酸腐蝕,也可以與胃酸中和,削弱胃酸的腐蝕作用。所以,「胃裡一直裝著滿滿的食物」,這既不是真的,更不用說引發什麼胃糜爛、胃潰瘍。
至於蛋白質和脂肪,在人體消化吸收的過程中的確會產生一些對人體有害的代謝廢物,比如吲哚、酚類、胺類、氨等一般代謝產物。在正常情況下,它們會被肝臟及時「解毒」,經尿液排出,並不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危害,也不是什麼致癌物質。當然如果人體在疾病狀態,就另當別論了。
有問題的是,如果蛋白質和脂肪攝入過量,就有可能來不及在小腸段完成消化和吸收,一旦它們到達大腸,就有可能在腸道菌群的作用下,產生過量的脂多糖、三甲胺等毒性代謝產物。這些物質不是致癌物質,但能誘發周身慢性炎症,造成心血管損傷。
所以,這其中真正的問題在於蛋白質和脂肪過量攝入,而不是「停留時間過長」,過程中也沒有產生什麼致癌物。
那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是否和癌症相關呢?有。
已有很多試驗探究了蛋白質的攝入與癌症發生的關係,但結果大多表明蛋白質食物的來源選擇是提高癌症風險的關鍵因素——加工肉類(香腸、臘肉等)以及紅肉(豬肉、牛肉等畜肉)的攝入能提高胃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結腸直腸癌以及乳腺癌的發病風險,而且採用燒烤的烹飪方式可能產生致癌物質(包括多環芳烴和雜環胺),誘導癌症的發生。[4]
至於脂肪的攝入與癌症的關係,考察得比較多的是乳腺癌、直腸癌和前列腺癌。讓人意外的是,除了有限的研究證明了高脂飲食模式(尤其是過量動物脂肪和飽和脂肪酸的攝入)能增加前列腺癌的發病率、過量攝入反式脂肪酸能增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發病風險,其他的癌症要麼是沒找到兩者顯著的聯繫,要麼是缺乏更大樣本的研究證實其聯繫。
所以,飽食不是導致胃潰瘍的「罪魁禍首」,但是過量攝入不健康的蛋白質和脂肪確實能增加某些癌症的發病風險。
二、長期過量飲食可能增加阿爾茨海默症和血管性痴呆的發病風險,但是並不是什麼「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導致的
首先,醫學上並沒有「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這個概念,因此腦萎縮和大腦功能退化肯定不是拜它所賜。
阿爾茨海默症是最常見的老年痴呆病,在患者中佔60~80%,科學界普遍認為它是由基因、生活方式以及環境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腦中beta-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代謝紊亂,並在大腦中聚合,形成澱粉樣斑和神經纖維纏結,前者分布在神經細胞周圍,後者分布在神經細胞內部。它們能擾亂神經元的功能,切斷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聯繫,使大批神經元走向死亡,最終導致腦萎縮,繼而發展成阿爾茨海默症。[5]
長期過飽食和阿爾茨海默症之間有關聯嗎?可能有。
一些研究表明,心腦血管疾病可促進beta-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的富集和沉澱,而長期飽食能通過各種途徑顯著提高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因此我們可以說,長期飽食可間接提高阿爾茨海默症的發病風險。[8]
左為正常大腦,右為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大腦
左為正常大腦,右為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大腦
另外一大常見老年痴呆為血管性痴呆。它的發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和長期飽食關係更為密切。長期過量飲食可導致一些慢性疾病(包括肥胖、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等),使得為大腦供血的最主要血管之一——頸內動脈血管發生狹窄,或者使頸內動脈血管的結構和完整性遭到破壞,從而導致大腦的供血量和供氧量不足,長此以往,大腦逐漸萎縮,大量的神經元和大腦功能遭到損害,逐步發展成血管型痴呆。[6]
自媒體文章提及的日本研究,因為缺少相關細節,筆者無法追蹤,但是有其他研究指出,日本老年痴呆的類型主要是血管性痴呆,其發病率每年持續走高,一方面與日本社會老齡化密切相關,因為年紀增長是老年痴呆發病的主要風險因素;另一方面與每年2型糖尿病、代謝綜合征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升高有關,原因在上一段已討論過。[7]到目前為止,沒有明確證據能證明青壯年時長期飽食會導致老年痴呆的發病風險提高。
所以,飽食可能與老年痴呆有關,但絕無「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什麼事。
三、唯一沒說錯的是,過多攝入食物可能會導致肥胖,肥胖本身是一種病,還可以提高患2型糖尿病等多種疾病的風險
關於「肥胖會導致疾病」這一點,自媒體文章說的倒是沒錯。過多攝入食物可能帶來過多的能量攝入,長此以往會導致肥胖。肥胖已經不再被簡單認為是一種現象了,而是一種疾病,會引發多種嚴重的健康問題:2型糖尿病、高血壓、代謝綜合征、心臟病、中風、癌症、呼吸系統障礙、膽囊疾病、關節炎、抑鬱症、焦慮症等等。
所以,保持合理的體重,對於身體健康至關重要。但是對於體重已經在正常範圍的健康人群(BMI=18.5~23.9kg/m2),不提倡減少食物攝入。當然對於肥胖人士,若想減肥,可回顧前文。(較真 丨一文讀懂科學減肥,健康體重不用愁)
讀到這裡,想必您已經發現了,某些自媒體的造謠水平也在不斷「進化」,真真假假摻在一起,學術研究七拼八湊,迷惑指數那是相當高的。所以,對於讀者來講,已不僅僅是擦亮雙眼就夠了,還需要學習一點方法論才能更好地辨別它們。
比如,不能只看結論,要看論證過程,畢竟細節越多露出馬腳也越多;遇到引用科學研究的,要看有沒有文獻來源,隨意杜撰的自媒體可是不少;另外很多觀點看似有道理,可是它真的有邏輯嗎,偽科學偽常識也沒少禍害人;還有都是做實驗,至少要分清楚體外細胞實驗、動物實驗和人體臨床試驗,不是做了實驗就意味著結論正確。
當然,您也可以長期關注「全民較真」微信公眾號的推送,提高防騙技能;遇到什麼問題,還可以來「較真闢謠神器」小程序查真假,事實怎樣一查便知。
參考文獻:
4.Protein. The Nutrition Source. https://www.hsph.harvard.edu/nutritionsource/what-should-you-eat/protein/. Published 2018. Accessed December 26, 2018.
5.What Happens to the Brain in Alzheimer"s Disease?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https://www.nia.nih.gov/health/what-happens-brain-alzheimers-disease. Published 2018. Accessed December 26, 2018.
6.Vascular Dementia - Brain, Spinal Cord, and Nerve Disorders - MSD Manual Consumer Version. MSD Manual Consumer Version. https://www.msdmanuals.com/home/brain,-spinal-cord,-and-nerve-disorders/delirium-and-dementia/vascular-dementia. Published 2018. Accessed December 26, 2018.
7.Dodge H, Buracchio T, Fisher G et al.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Dementia in Japan.
8.Cermakova P, Eriksdotter M, Lund L, Winblad B, Religa P, Religa D. Heart failure and Alzheimer′s disease. J Intern Med. 2014;277(4):406-425. doi:10.1111/joim.12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