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你和李白最大的共同點是什麼?

你和李白最大的共同點是什麼?



答:都在一線城市詩意地焦慮著



▲ 

《映日》,

選自《聲律啟蒙:吳冠中插圖珍藏版》

有人

在異鄉里思鄉


有人

把異鄉活成故鄉 


異鄉和故鄉


生活在哪座城,

都能找到一瞬重合


本文為微信公眾號「地道風物」(ID:didaofengwu)授權轉載。「地道風物」是來自《中國國家地理》旗下的原創內容公眾號,這裡匯聚了一群熱愛山川美食的人,立志於「尋訪最佳物產、捕捉匠心民藝、分享最本真的生活方式。」


你是像三入長安一腔熱血無處施展的

李白

,對

那座異鄉之城愛恨交加

;還是如未至金陵便能感同身受的

劉禹錫

與城達成千古神交

;或似被外放至杭州的

白居易和蘇軾

和那城產生了解不開的緣分

;又或如

杜甫

,在收納落魄身心的成都

找到了歸屬

如很多人一樣,他們旅居在當時的一線城市,奮鬥在異鄉,

於無奈現實中積攢能量

在陌生人世中堆疊觀念。


《追憶秦淮河》

,選自《千家詩選:吳冠中插圖珍藏版》

強大者帶著

故鄉的信念

,跨越山林河川,在四時循序間,在雲霧間,在晨起日落間,

將異鄉生活與起伏際遇過得詩意盎然。


長相思,在長安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李白 《長相思·其一》



西安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

「京」

的都城。古稱長安,取

「長治久安」

之意,這座古都多少繞不開時代歸屬和政治意味。


▲ 

西安古城牆夜景。圖/視覺中國


有人贊它壯麗宏大,班固一首《西都賦》嘆盡

長安的山河壯美、市井繁華、宮殿富貴

;在長安大道上一瞥,盧照鄰筆下的縱橫玉輦和寶蓋流蘇透露出了

長安的豪奢和喧榮


▲ 

西安鐘樓。圖/視覺中國

盛唐詩人中,在長安時間最短的怕是李白,可三入長安的李白對長安的

渴望和嚮往

最熱烈的

,越過蜀地,盪過金陵和揚州,闖入長安,

唯此處方能展露萬丈雄心

。但現實怎能順心如意,帝國的腐敗,君臣的昏亂使滿腔才華無處施展,這些情緒在其詩歌中大膽復唱。

▲ 

西安驪山盤山公路。圖/視覺中國

李白是帶著

對長安的無盡體恤,

透視長安的。透過犀利的言辭,是一顆

將自己定位在「長安人」

的赤心。

無論是

「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

的憤懣,還是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的思念,都構建在了

唐朝帝都這一身份之上


▲ 

永寧門。圖/視覺中國

可卸下繁榮和沉重,長安自有

滿城煙柳和春雨潤物的清爽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韓愈 《初春小雨》

周遭風光更是治癒。不然王維也不會

選擇輞川置竹里館

來收藏自己的閑適。既有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靜謐

,又有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野趣

。自山而出,一條輞河在山谷間湍流,兩岸峰巒疊嶂,幾乎串起了王維「輞川二十景」。


▲ 

春天青龍寺粉色櫻花。圖/視覺中國

長安得意,長安失意。可無論是繁華榮光,還是凄苦悲涼,或閑適趣意,都是長安圖卷中的一個不可替代的地標,能讓異鄉人在此安放所有情緒和抱負,否則哪裡來的

「長相思,在長安」。


六朝如夢,金粉成灰



南朝詞臣北朝客,歸來唯見秦淮碧。


——劉禹錫 《金陵五題》

金陵是南京最

古老而雅緻的正式名稱

。唐代《建康實錄》曾記載這座古城名稱的由來:「因山立號,置金陵邑。」

相傳春秋時楚國滅越後在此埋金

築城,

取埋金之意命名金陵邑。


▲ 

牛首山雲霧。圖/視覺中國

南京在中國歷史上屢作都城。至唐朝以前,她便已經歷經了

東晉、東吳、宋、齊、梁、陳六朝時期

,此時正值北方動蕩南方發展的時期,煙水明媚的秦淮河孕育出數不清的佳人才子,經濟繁榮、社會安定,讓南京就有了一種

屬於文人的、還帶點女性氣質的風流華麗之氣

,即所謂的

「六朝金粉」


▲ 

夜眺秦淮,圖為南京夫子廟。圖/視覺中國

在歷史的滾滾紅塵中,「眼見他起朱樓」,又「眼看他樓塌了」。而陳後主的後庭花,似乎加固了南京

「六朝如夢,金粉成灰」

的意象。

到了轟轟烈烈的大唐,南京更與輝煌失之交臂。南京究竟是落寞的。但那個時代的劉禹錫,

這個在此之前從未去過金陵的人

,憑藉遙思懸擬下筆寫出了《金陵五題》,道盡六朝古都的心緒,達成了

人與城的千古神交

山圍故國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


夜深還過女牆來。


——劉禹錫 《石頭城》


《夜航》

,選自《聲律啟蒙:吳冠中插圖珍藏版》

劉禹錫的一生,是鬥爭反抗的一生。

揣著抱負,憧憬金陵古都

的他,怎能不借古人的事,抒自己的鬱悶。時間進入唐代,曾煊赫一時的六朝古都,只剩

一座冰冷的石頭城

被貶的劉禹錫心懷悲涼,彷佛已聞喪鐘響起,感傷著再次被藩鎮割據的唐王朝,正如主宰金陵的六朝主人們,

曾經的盛世繁華終將黯淡地散盡



▲ 

南京市紫金山靈谷寺公園。圖/視覺中國

烏衣巷原是六朝貴族居住的地方

,最為繁華,如今朱雀橋邊竟長滿野草,烏衣巷口也不見車馬出入,唯有夕陽斜照在昔日的深牆上。

光芒黯淡的落差

盡顯詩中: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

劉禹錫

 

《烏衣巷》

 


《燕子飛來尋故人》

,選自《聲律啟蒙:吳冠中插圖珍藏版》

未到其城,卻了其神,這是一種超脫於對故鄉蘇州依戀的

心照神交

發生在感懷朝代敗落的劉禹錫與歷經榮衰的金陵城間

。願那些散落的南朝臣,北朝客,回到此處

仍能見到當初的秦淮河。


最憶是杭州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


何日更重遊?


——白居易 《憶江南·江南憶》

曾為地方政權吳越和南宋都城的杭州,有其

歷史沉跡

,也有其

四時景緻

,更有其

綺麗風華。


《春夏秋冬太匆匆》

,選自《千家詩選:吳冠中插圖珍藏版》

楊萬里一首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寫出了

西湖荷花競相開放的勝景

。杭州只

用西湖

便可虜獲異鄉人的心,畢竟

「四百八十可游處,三萬六千堪醉時」

。除去杭州,唐代詩人處默還曾登高城南的鳳凰山,寫下了

「古木叢青藹,遙天浸白波」

悠遠景緻。


▲ 

杭州大明山。攝影/陸圳雲

若說對杭州和西湖最為投入的當屬

白居易和蘇軾

。以地方官員身份駐守杭州,卻與杭州,

與西湖產生了更甚於故鄉的緊密糾葛。

▲ 

北高峰之秋。攝影/花衣小水仙

白居易在收到杭州刺史的任命之後,情緒應當是

悲喜交加

的。寫著

「已想海門山,潮聲來入耳」

,可見他迫不及待想出守杭州,再次一睹錢江大潮的壯闊。

白居易在杭州最突出的政績是在進行深入調研後開展的兩項重大民生工程。一是

治理西湖

,二是

通六井

。所謂「六井」,其實是六處貯水池,它們的建成大大改善了杭州市區的居住條件。


▲ 

西

湖楊公堤隱秀橋。攝影/周勇

白居易與杭州的彼此牽戀不僅依託於

為民造福的工程

,也在於

對杭州美景的描摹渲染。

他經常出入山川,走街穿陌,考察杭州的山川形勢,風俗民情,名勝古迹,留下不少佳作。

白居易一生作詩3600多首,其中寫西湖山水的詩就有200餘首,為

歷代寫西湖詩歌最多之人。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 《春題湖上》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踏晴沙。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

 白居易 《杭州春

望》



▲ 

西湖拱橋。圖/視覺中國

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


綠楊陰里白沙堤。


——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

其中最有名的可謂

《錢塘湖春行》

紛繁的花,淺鋪的草,令人駐足的湖東景色和綠楊掩映的白沙堤,

杭州早春最有風情的景物

,盡數融入詩篇之中。

用如此詩歌表達對杭州摯愛的豈止白居易,

西湖以西子湖聞名於世

,虧得時任杭州太守的蘇軾的一句詩,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 

《斷橋》

,選自《千家詩選

:吳冠中插圖珍藏版

蘇軾愛西湖,不分時節,甚至還為

秋末冬初的景緻

極力著色: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最是橙黃橘綠時。


——蘇軾 《贈劉景文》


▲ 

《池塘人家》

,選自《聲律啟蒙:吳冠中插圖珍藏版》

蘇軾在杭州共呆了三年,這三年是蘇軾人生中最快樂的時期,在他眼中,

杭州山色與女子黛眉一般濃綠

碧波如眼波一樣令人沉醉。

有美食玉瓊,和不知誰家唱起的水調歌頭,繞著山雲飛去又被挽留。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


遊人都上十三樓。


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菰黍連昌歜,

瓊彝倒玉舟。


誰家水調唱歌頭。 


聲繞碧山飛去、晚雲留。


——蘇軾 《

南歌子·游賞》


▲ 

太子灣。攝影/陸圳雲

正如林語堂寫的《蘇東坡傳》,如有人說蘇軾不是杭州人,杭州人聽了都會不高興。

蘇軾將

痴、念、戀、志都丟在了這第二故鄉

蘇軾體恤民情,清理運河的淤泥,治理西湖,解決百姓用水問題。他派人做稀粥、藥劑救濟災民。相傳西湖中的

三潭映月

,最初為蘇軾在

疏浚西湖

時候所創設。而西湖邊兩條繁華的街道——

「東坡路」、「學士路」

也是為紀念蘇軾而命名。


▲ 

《水鄉風情》

,選自《千家詩選:吳冠中插圖珍藏版》

為何

「憶江南,最憶是杭州」

,因為杭州承載了蘇白的熱情、理想和抱負,

二人早已化身為杭州的文化符號,與杭州渾然一體了。




我住錦官城

我住錦官城,



兄居祇樹園。


地近慰旅愁,


往來當丘樊。


——杜甫 《贈蜀僧閭丘師兄》

成都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都城之一,擁有4500多年的文明史。公元前開明王朝九世在此三年成都,故名成都,

自建城以來,從未更名


▲ 

成都市區遙望幺妹峰。攝影/石頭魚

位於中國唯一的三大經濟帶(南方絲綢之路、北方絲綢之路、長江經濟帶)的交匯點,成都在唐代便是國家級的中心城市。在經濟政治層面之上,

自然美景和美景激發的詩意

更將成都塑造成了

文化歷史名城。


▲ 

峨眉山。攝影/木兒白

李白贊她「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

草樹、雲山都如同蜀錦一樣美得令人心醉

,多少詩人都為其著迷。

可唯有杜甫來到成都,就有一些不得不說的事情。馮至曾說,「人們提到杜甫的時候,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

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


▲ 

杜甫草堂。攝影/知柏

因安史之亂唐朝天下動蕩,仕途失意的杜甫走投無路,多少

迫於無奈旅居蜀地

,且當時的較為富庶穩定的成都有親友可以投奔。從廣元開始,

向西南而行,

蜀地一路的奇山異水觸發了詩人的情感


▲ 

杜甫草堂。攝影/知柏

杜甫

對成都的初印象

是這樣的

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見故鄉。


……


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


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


——杜甫 《成都府》

雖陌生卻友好,杜甫將情感寄托在了

這片容納其落魄時身心的蜀地。

人生中近三分之一的創作也完成於此。據統計,杜甫一生寫了1400餘首詩,僅在成都就作了約475首。


▲ 

《熊貓二》,選自《聲律啟蒙:吳冠中插圖珍藏版》

杜甫在成都所作的詩篇內容豐富,從

山水詩歌到愛國憂民詩

,像一本日記,

記錄自己生活在第二故鄉的點滴心緒

成都的雨是

有靈性

的,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杜甫 《春夜喜雨》

成都的碧草和黃鸝也是

有精神

的,

在城外柏樹茂密之處,碧草映照著台階呈現自然的春色,而樹上的黃鸝鳥隔枝婉囀對唱。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杜甫 《蜀相》


▲ 

《魚》,選自《聲律啟蒙:吳冠中插圖珍藏版》

錦官城還有人間難聞的好曲,

錦城絲管日紛紛,


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


人間能得幾回聞。


——杜甫 《贈花卿》

多少好山好水美人樂曲都散不掉杜甫對國民的憂思。


▲ 

《竹林》,選自《千家詩選:吳冠中插圖珍藏版》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當年杜甫定居成都期間,住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旁茅屋。

推己及人

,由自己的「床頭屋漏無干處」的困苦,想到大批飽經喪亂的天下寒士。

在成都的那一段生活,是杜甫和家人難得的靜好時光。在寄給友人的信中,一句「我住錦官城」

盡露杜甫對成都的濃濃歸屬感


▲ 

《三峽兩岸》,選自《聲律啟蒙:吳冠中插圖珍藏版》

有的人生活在這座城市,

把異鄉人的身份活成了故鄉人

;有的人沒到過這座城,

卻在精神高處理解這座城。

故鄉與異鄉之間的重合與錯位,是一處波動的地帶。

紮根的地方,施展抱負的嚮往之處,心靈的棲息地。

思量故鄉和異鄉

,又有何分別,都要

讀一首詩,品一幅畫,

盡心儘力生活

罷了。





推 薦 閱 讀



點擊標題即可閱讀全文

2018十大虛構類好書


共享汽車,我現在退錢還來得及嗎?


這年頭,買得起書的都是有錢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今天,我決定跟石窟里的佛學學如何生活
相貌平平的古天樂,你怎麼也變成了爛片男神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