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動 > 中國發明一種遊戲,現今卻成了中國人的笑話,古人若知道定會氣死

中國發明一種遊戲,現今卻成了中國人的笑話,古人若知道定會氣死

早在宋代之時,「足球」運動就在中國流行起來了,那時候叫做「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有用腳蹴、蹋、踢的含義,「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內實米糠的球。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中國民間就已經流行娛樂性的蹴鞠遊戲了,所以說,足球是中國人發明的一點也不為過。

當時,不僅皇室王族達官顯貴喜歡玩這項遊戲,就連鄉野村夫和三歲孩童都以踢足球為樂。並且,那時候更是湧現出了很多「踢足球」厲害的人,朝廷甚至組建了專門的「皇家足球隊」。當時足球表演賽是非常重要的節日慶賀手段,而且,每當有外國使節訪問時,足球表演賽都會作為接待外賓的重要外事活動。

並且,此時的足球不僅在宋朝境內流行,在宋朝周邊的國家中也相當受歡迎。

「瓦舍」是當時宋朝的娛樂場所,這裡每天都會舉行足球表演賽, 百姓只要購買門票就能夠入內觀看。那時,在「瓦舍」內踢足球厲害的人就像明星一樣,百姓對他們非常熟悉,可以輕易的就喊出他們的名字。當時,酒樓茶館還會將足球表演賽作為攬客方式,以足球表演賽吸引客人到店內消費。這裡,我們先來說說宋朝蹴鞠的比賽規則。

宋朝的時候足球有兩種賽制,一種叫做「白打」,這種玩法不需要球門,由比賽雙方均派出相同數量的球員。人數從一人到十人都可以,輪流在規定的場所內進行表演,做出各類足球動作。表演者允許使用頭、肩、背、膝、腳等身體部位觸碰球,但是,不允許用手,並且,在表演期間球不許落地。場邊會有裁判進行打分,技高一籌者獲勝。

這種玩法類似於如今的「花樣足球」,更講究技巧性與觀賞性。

還有一種玩法叫做「築球」 ,這種玩法更強調對抗性。在球場中間設球門約三丈高用彩帶編製成網狀,只留下一個大約尺許的網眼,稱為「風流眼」。這種玩法分為十二人制和十六人制,比賽雙方身著不同顏色的衣服。例如:朝廷的皇家足球隊左軍著紅衫右軍著青衫,左右軍分別立於球門兩側,每位都有著不同的站位和分工,就如同現代足球中的前鋒後衛分工一樣。

甚至,在比賽中還設有「都部署校正」和「社司」,他們的職務相當於現代足球中的正副裁判。比賽開始後,雙方以抽籤的方式決定發球權。但是,不論是哪一方發球,都必須由「球頭」開球,將球傳給「蹺球」,然後,按照一定的規則在各位球員間進行傳球。

在傳球的過程中,手不能碰到球,而且,球不能落地,球最後由「球頭」射向門洞,如果球被彈回但未落地的話仍然可以由隊員接起繼續傳球。如果,球射過「風流眼」,那麼,則由另一方接球,按照同樣的方式進行傳球和射門。

每局比賽將球落地算為一籌,雙方在比賽前約定一場比賽的籌數,最後,進球多的一方獲得比賽勝利。比賽結束以後,雙方隊員相互鞠躬行禮,以示禮儀。獲得勝利的隊伍,可以獲得銀制碗具和綾羅綢緞等作為獎勵。

而落敗的一方,球頭則需要出面接受懲罰,將白面抹在臉上,接受鞭打。

那麼,宋朝皮鞠是如何製作的呢?有人猜測宋代的足球可能是塞滿填充物的皮球或者是藤球,其實,那時的皮球和現在一樣是充氣的空心皮球,和我們現在用的足球差別不大。宋朝有文字記載了足球的變革:宋朝以前的人是用填充物塞滿皮球的,而宋朝的人是用的充氣的皮球,以豬牛等的膀胱作為主體,充氣後再包裹上牛皮,這種方法做出來的皮球彈力非常好。

彈力好的皮球對於球的圓度要求非常高,否則,球將不易控制。唐朝人做的皮球是用八瓣外皮縫製而成,這樣製成的皮球圓度不夠。宋朝人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用十二瓣經過特殊處理的軟皮縫合成一個皮球,整個皮球用料講究,裁剪得體,縫合的密不透風,連一點縫合的針腳都看不到。現代人通過幾何學的知識可以發現,十二個五邊形正好可以組成一個球體。

由此可見,宋朝人縫製的皮球圓度已經非常高了。

這裡,就有人要問了:「宋人又是如何給皮鞠充氣的呢?那個時候又沒有打氣的裝置。」誰說宋朝沒有。

宋朝人給皮球打氣稱為「打揎」,宋代的人用小型的鼓風機給皮球充氣,這件事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非常難。給皮球充氣必須有個度,充氣過多,皮球的外皮緊繃踢起來費力;充氣不足,皮球塌癟,踢不起來。經驗所得,給皮球充滿九分氣是最為恰當的。宋朝對皮球的重量還有所要求,規定「一隻皮球的重量為十四兩」,這個重量跟我們如今對足球的重量要求差不多。

從一個小小的皮球,我們便可以看出中國古人的智慧。

之後發展到明朝,蹴鞠仍在廣泛流行。《明史》上記載:「擁兵三吳、稱兵割據的吳王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每出師,不問軍事,輒攜樗蒲(一種賭具)、蹴鞠,擁婦女酣宴。』」可見,此時的蹴鞠已經和淫樂連在一起了。所以,朱元璋稱帝之後,傳下聖旨:「嚴厲禁止軍人蹴鞠。」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足球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

直到現代,中國足球更是不堪入目了,對於此筆者不想多言,索性就附上一副對聯略表心意:

一平二負共三場不勝四停五傷六廢竟敢提七八九名 十分大膽

十射九偏湊得八傳七斷六停五失四高尚且三心二意 一等下流

對於這副對聯,不知各位看官看了之後有何感想呢?

參考資料:

【《我國蹴球運動的發展現狀及前景》、《戰國策·齊策》、劉向《別錄》、《明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球巴 的精彩文章:

戰術鬼才,讓命中率只有18%去絕殺,結局果然和大家想的一樣

TAG:看球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