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蔣介石:英國才不想讓中國崛起

蔣介石:英國才不想讓中國崛起

作者:鬼子六

二戰再次顯示了站隊的重要性。

中國從一個人人可欺的落後國家,觸底反彈,漸漸成為世界公認的反法西斯同盟國成員,隨著友邦們的強勢逆襲獲得了空前的國際地位。在開羅會議上,一躍成為能同美國、英國、蘇聯這些列強一起談笑風生「一線國家」,場面也是一顆賽艇。

蔣介石:英國才不想讓中國崛起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只是,大國不等於強國。當年給地主打工的農民,有一天竟然能跟地主老爺同桌吃飯,地主老爺的心裡真不是滋味,話雖不會說出口,一言一行都透漏著「你算個什麼東西」的鄙夷。老牌殖民帝國英國就是這麼個地主老爺,窮苦家庭出身的蔣介石本來就自尊心強,對於英國佬深入骨髓的「冷眼」特別敏感。

01 扣留美國援華船隻

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拽上英國對日本宣戰。苦苦支撐的蔣介石終於看到了希望,企盼著大筆的美國援華軍事物資能解決危難。

根據租借法案,一艘名為Tulsa的貨輪滿載援助中國戰略物資迫不及待地想進入中國,這艘船特別為中美雙方看重,因為它是中國參戰後得到美國軍事援助的第一批物資,象徵意義極大。

沒成想,1941年12月19日,船到了緬甸仰光,被英國人截留了。這是幾個意思啊?蔣介石知道後怒不可遏,在日記里痛罵「英人之強盜行為,實駕德、倭而上也,其蔑視中國更甚」。

蔣介石:英國才不想讓中國崛起

英國人的這種不講規矩的行徑,比德國、日本法西斯還讓蔣介石火大。日本雖然是侵略中國的頭號敵人,卻一直有心拉攏蔣介石,對於蔣介石還算客氣。而英國則不然,大家同屬反法西斯聯盟陣營,可英國壓根瞧不起中國。地主不把農民當人看,英國也不把自己的殖民地的利益當回事。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英國雖然知道中國正受到日本侵略,卻一直採取放任的態度。駐英大使顧維鈞認為:「在珍珠港事件以前,英國對遠東的態度和行動就已經常引起人們的懷疑。英國的政策總是把英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不直接涉及英國利益的情況下,他們總是避免得罪強國,哪怕這個強國是侵略者。」

中國拿英國當朋友,英國瞧得起你嗎?


02 大英帝國的香港

英國的傲慢也有他的底氣。即使長江流域的涉華利益多半被日本搶走,香港還是被英國佔領的,只要中國的土地一邊一角被英國佔領,中國就矮了英國一頭。

蔣介石一直想趁著二戰的機會把香港島要回來,他暗地裡做通了美國的工作。開羅會議的時候,羅斯福曾敦促過丘吉爾,讓他同意將香港交還給中國,因那裡的居民百分之九十都是中國人,而且又十分靠近廣州。

丘吉爾一聽就火了,只要他還是英國首相,他就絕不會讓大英帝國解體。

看看,越是落魄的地主越是好面子,讓英國把香港還給中國,對於丘吉爾來說就是放下大英帝國的尊嚴!

蔣介石也不爽,中國處於一個抱大腿的角色,不好因為香港這一隅而不顧整個反法西斯同盟的大局,只能暗自接受英國的蠻橫。

蔣介石這回又忍了。

1943年1月11日,中英、中美分別在中國重慶、美國華盛頓簽訂了《中英新約》和《中美新約》,宣布廢除英美兩國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等項治外法權。

中國與美國、英國洽談廢除不平等條約時,美國的態度相當友好,同意放棄過去強壓於中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但是英國卻在香港問題上絕不讓步。在簽訂新約的關鍵時候,英國要求中方先以書面聲明九龍為不平等條約以外問題,不在新約談判之例。

這是擺明要將蔣介石的軍了,老蔣聽罷,憤然曰:「娘希匹,是可忍,孰不可忍!」

然後,答應了英國人的噁心條件。

蔣介石豈能善罷甘休,在日記本里開始謀劃,「只須正約簽訂以後,則九龍、香港必先為我軍進佔,既已造成事實,雖無文字之聲明,亦何妨焉」。「一俟戰後,用軍事力量由日軍手中取回,則彼雖狡獪,亦必無可如何。」

說白了,今天吃的虧,明天都要英國佬還回來。

蔣介石對英國的厭惡有傳染性,或者說英國對中國政府的刻薄絕非蔣介石的「意氣」。

1943年9月,王世傑奉命率團訪問英國,但此時英國對中國的態度極不友善,他在行前的日記中說:「英國近來對中國態度使我政府中人多不滿,九龍問題既懸而未決,香港問題則暗示無交還中國之意;西藏問題則反對中國實行控制;五千萬鎊借款事則堅不讓步,以致迄無結果」。


03 國際大會上的「霸凌」

最讓蔣介石憎惡的是,英國人在大場合上欺負中國。

1943年10月,在莫斯科召開的三國外長會議結束時要宣布四國宣言,但英國和蘇聯卻以「中國現無代表在此,極力主張僅由英、美、蘇三國出名簽字」。這個會議本來就沒有叫中國外長去,現在竟然以中國代表不在場為由,拒絕中國政府簽字,公然挖陷阱坑中國。

王世傑回憶,「赫爾曾對孔祥熙部長言,當美國最初主張中國為四強之一之時,英政府表示反對,嗣因蘇聯贊同,英始同意」。

還好美國一直護著中國這個小弟,美國國務卿赫爾替中國撐腰了,他一再堅持中國有資格簽字,並提出由中國駐蘇大使為代表的方案,最終被英國、蘇聯接受。

這還沒完,在簽字的過程中,蘇聯仍然聯合英國給中國下絆子。蘇聯外長莫洛托夫提出,中國代表參加「與此會之召集原定意旨似稍不符」,我們勉強接受了,但希望中方對宣言內容不要提出任何修改意見,擺明說中國只是個陪襯,沒有資格提意見。

如果這還只是間接陰中國也就算了,蘇聯還提議英、美、蘇三國外長在會議室開會之際,中國代表只能在會議室外等候,待到他們討論結束後方進入會場,然後簽字。這是幾個意思?三個地主老爺在打牌,中國這個僕人連上桌的資格都沒有,只能在門外候著。

蔣介石:英國才不想讓中國崛起

四國簽訂的宣言,只有英文和俄文兩種文本,中國作為宣言國家,無中文文本存世。還是那句話,這是在擺明刁難中國、欺負中國、擠兌中國,在大國外交的場合,恃強凌弱不用槍炮,刀筆文字就能讓一個國家尊嚴掃地。

蔣介石是恨透了英國,他在11月底的「本月反省錄」總結:「開羅會議之經驗,無論軍事、經濟與政治,英國決不肯犧牲絲毫之利益以濟他人,彼對於美國之主張,亦決不肯有所遷就,作報答救英之表示。其於中國存亡生死,則更不值顧矣。……英國之自私與害人,誠不愧為帝國主義之楷模矣」。

就差在日記里破口大罵,狗日的帝國主義!


04 丘吉爾的恐慌與惡毒

許多人都無法理解英國對中國的這種惡意。

丘吉爾自始至終都瞧不上當時的中國,他總覺得是羅斯福把中國抬進了「四強」的行列,中國根本不夠資格跟英國、美國、蘇聯平起平坐。從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角度看,在亞洲多一個中國作為盟友,具有戰略意圖。可對於英國來說,中國地位的提升,就是在損害大英帝國在亞洲的利益,丘吉爾心裡這個賬本十分清楚。

蔣介石:英國才不想讓中國崛起

最讓丘吉爾恐慌正是美國的態度。1941年12月22日-1942年1月14日,羅斯福、丘吉爾在華盛頓舉行了代號為「阿卡迪亞」的會談,倡議對法西斯國家作戰各國簽署一項宣言。

會議期間,丘吉爾寫信給親信時說:「我必須向你解釋美國的觀點。在許多美國人的頭腦中,中國和大英帝國一樣重要。」「如果要把我在美國學到的東西歸結為一個詞,那就是『中國』。」

當時,中國人民英勇頑強的犧牲精神和遭受野蠻侵略的苦難,已經引起了世界人民包括英國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國家之聲譽及地位,實為有史以來空前未有之提高。而這正是大英帝國的守護者丘吉爾不願意看到的。

因此,丘吉爾不僅在秘密會議上給中國「小鞋」穿,就連公開場合,也總是旁敲側擊「冷遇」中國。1944年9月底,丘吉爾在英國下議院發表演說,竭力攻擊中國抗戰不力,「言外之意,顯欲藉此議訕中國」。丘吉爾在「演詞中處處以英、美、蘇三國負歐洲局勢責任,英、美負遠東責任而言,顯有排斥中國於『四強』之外之意」。

蔣介石:英國才不想讓中國崛起

孔祥熙9月22日致電駐蘇大使傅秉常,稱:「英方對我,或因印度談判,以致稍有誤會,英印之事,我方決不干涉。過去英對我四強地位聞有異議,幸羅斯福原定,史太林同情贊助,方無問題」。

因此,在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英國跟中國就沒有「友好相處」過。英國總是在緬甸反攻作戰、印度獨立問題、香港歸屬問題、西藏主權問題、東北戰後歸屬問題、戰爭貸款兌現問題等各種問題上給中國找茬,壓制中國的「強國」地位。


05 蔣介石的無奈

蔣介石雖然不喜歡英國,但對於大英帝國的實力還是頗為認可的。開羅會議的召開,也使蔣介石有機會踏出國門,去到世界其他國家感受下,尤其是英國的殖民地。

他在11月30日的「本月反省錄」中寫到:「此去埃及所經各地最大之感想,為英國在世界之勢力強固與遠大得窺其一般,而以亞非二洲如此難馴之回教國民,皆使之服從聽命,其魔力實為不能不令人驚佩。東方各民族欲求自身獨立自由,言之何其易也,此後中國如再不能乘機自強,尚何能拯救其他各民族耶!而各民族之獨立自由,亦絕對無望矣,奈何!」

蔣介石舉的例子特別有意思,他覺得亞非二洲的穆斯林特別難管理,而英國卻能使其殖民地的穆斯林聽命,這讓他對於英國的統治能力敬佩不已,稱讚英國有「魔力」。同時,他也意識到英國的這種強悍的統治能力,對於追求民族自由的亞非拉民族是一種束縛。

如果在英國的統治下,亞非兩洲的民眾也能夠安居樂業,那麼蔣介石這樣的領袖去號召國民追求自由,追求解放,無異於痴人說夢。

蔣介石:英國才不想讓中國崛起

不只是蔣介石,對於中國當時的國際地位,其實不少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國民黨資深黨員、擔任行政院參事多年的陳克文就曾在日記中記載,他就多次與同事討論過這一問題,其結論是「我們雖屬四強之一,其實我們的實力太差」,「我國現為四強之一,如何與人比肩而立,說來實在慚愧」。

外交終歸是講實力的。日本投降後,全國上下瀰漫著前所未有的民族自豪感不假,國內的有識之士——當然也包括蔣介石自己,對於中國的國際地位還是有清楚的認識。

沒有國家實力支撐的地位,終究不牢靠。

不是一個階層的國家,終究玩不到一起。《雅爾塔密約》的內容即為明證,無論蔣介石多麼義憤填膺,也必須接受「英美蘇」盟友強加的不平等條件。

在紙牌屋裡,中國只是個看客,還未上桌。

參考文獻:

1、鄭會欣:強國還是大國?——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地位,《貴州社會科學》,第317期。

2、王建朗:從蔣介石日記看抗戰後期的中英美關係,民國檔案 2008-11。

3、林孝庭:戰時期中英關係再探討:以南亞問題為中心 近代史研究 2005-07。

4、王建朗:二大國意識與大國作為——抗戰後期的中國國際角色定位與外交努力,歷史研究 2008-12。

5、石源華:蔣介石與民國時期的中英關係,世界知識 2012-1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猛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歷史上到底有沒有俠客?

TAG:生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