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簡史」國民黨的通脹夢魘
從 1939 年到 1949 年,國民黨的統治被一個惡魔如影隨形地纏繞著,這個惡魔就是通貨膨脹,它最終將國民黨政權吞噬,並在相當長時間內導致了人們對市場投機的恐懼,從而選擇了對經濟進行全方位的管制與計劃,直至數十年後才打開這一心魔,重新恢復對市場經濟的信仰和對其進行駕馭的信心。
是什麼鑄就了國民黨的十年通脹史,哪些是時運使然,哪些是被低估的結構性因素,哪些又是政策失誤?在其《通脹螺旋:中國貨幣經濟全面崩潰的十年1939-1949》一書中,活躍於民國金融界、有中國現代銀行之父之稱的張嘉璈憑藉其專業背景對上述問題給出了詳盡的分析,又因為其在國民黨統治大陸最後階段曾出任中央銀行總裁,對國民黨的應對失策有著第一手的經驗,讀來頗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失衡,一向被認為是通脹的主要推手,張嘉璈也是據此展開分析。抗戰軍興以及內戰爆髮帶來的軍事支齣劇增,導致總需求長期居高不下,而戰亂導致總供給長期不足,因此通脹壓力始終難以緩解。這些解釋對於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經濟學「熏陶」的讀者而言並不難理解,而國民黨政府的財政收入因為沿海稅基的丟失而大幅損失這一節應該也是老生常談了。
比較「出人意料」的倒是國民黨政府對困難的估計不足,這其中最大的失誤在於沒有充分意識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導致的需求傳導不暢。中國農村經濟的貨幣化不足,導致對市場信號反應遲鈍,對交通基礎設施的匱乏,在抬高運輸成本之餘,也不利於統一市場的形成,而地方政府割據的狀態,又加劇了市場的分割。這樣一來,當總需求因為赤字財政和寬鬆的信貸大幅增加時,其主要的後果由城市部門承擔,無形中加大了城市利益集團所承受的通脹壓力。
此前人們更多從稅基的角度來看沿海發達地區淪陷對國民黨政權的打擊,其實這也更多意味著原先基本上獨立於內地而從國際市場上獲取原材料供給的城市工業部門,在搬去大後方後面臨原材料匱乏的窘境,而隨著戰事蔓延各個進出口通道被封閉,產出形勢更加惡化,這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1941-1942年間人們信心的階段性破滅和通脹勢頭的失控。而國民黨政府為了激勵產出而推出寬鬆信貸政策,更是對通脹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在工業產出無法大幅增加的情形下,貨幣的增加所形成的需求推升了消費品價格,而這主要由城市部門來承擔。
令人唏噓的是,抗戰的勝利,不僅沒有使城鄉需求供給傳導不暢的局面得到緩解,還因為進口激增的原因壓抑了農村的產出。在共產黨控制了廣大農村地區及其物資供給後,不肯也無法實施包括削減政府支出等一攬子改革計劃的國民黨政府,即使有著來自美國的巨額資金和物資援助,很快又面臨「無米下鍋」的局面,而作為「破釜沉舟」之計推出的幣制改革,也被證明是垂死掙扎之舉,金圓券信用的破產,給國民黨政權的崩潰以最後的一擊。
除了始終身陷戰局的時運不濟,以及一個前現代的城鄉二元經濟的結構性制約外,國民黨政府自身的不少政策失誤和誤判也加劇了通脹。國民黨政府始終不肯削減政府規模和相應的開支,被視為一大弊端,與共產黨控制區大張旗鼓推出的「精兵簡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然,成長於沿海城市地區的國民黨政權本身也不善於過緊日子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蔣介石對於國際反法西斯戰線的早日形成預期過高,也導致其在應該收縮兵力的時候選擇擴張兵力,這新增的集結在城市周邊的二百萬部隊的供給,無疑又惡化了供需矛盾。不得已國民黨政府選擇了從農民手中直接徵收糧食也即「田賦徵實」的辦法,這一舉措雖然減少了政府的貨幣支出,增加了政府可支配的糧食供給,但弊端也不少,除了小地主和農民階層的離心離德這一政治成本外,糧食徵收成本也日趨加大:市面上的糧食供給減少很多,給囤積居奇者提供了操作空間,面對糧食市價的提高,農民選擇待價而沽逃避徵收的動力也大為增加,而糧食徵收難度的增加,導致政府加派徵收人手,反過來又推高了行政支出。
此外,國民黨政府也高估了民眾愛國熱情的持久性和共度時艱的耐受力。隨著戰事曠日持久和來自國際的援助的減少,以及生活日趨困頓,人們對購買戰時公債的熱情和國民政府維持幣值的信心都趨於減弱。前者削弱了政府的融資和彌補支出缺口的能力,後者則導致人們一度主動壓抑的消費需求被釋放,從而又給通脹添加了一個推手。
人們對戰時公債熱情的減退,還和國民黨政府的財政紀律不佳也即習慣於財政貨幣化有關。在張嘉璈看來,國民黨1935年的幣制改革在某種程度上為政府以加大貨幣供應量來緩解財政危機提供了便利:擺脫了貴金屬本位「束縛」的法幣,確實很容易變成一個無錨之幣,其發行量很容易失控。當進出口相對平衡,政府稅收與支出大體合拍的承平歲月,由政府信用支撐的幣值的穩定不是太大問題,但一旦通脹起來,而政府的左支右絀為民眾識破,則幣值不穩、民眾持幣意願不足與政府財政貨幣化效能大打折扣之間就容易形成惡性循環,進而形成通脹螺旋。
到抗戰結束之時,國民黨統治區的經濟已接近崩潰邊緣,此時若能休養生息或可獲得喘息之機。然而由於與中共衝突加劇導致總兵力和軍費支出不能減少,限定偽幣按期兌換變相加大其流通力度,以及為恢復生產而又推出的寬鬆信貸政策等等,等於給已經元氣大傷的經濟雪上加霜。
接下來通脹勢頭的再起,政府各部門人員士氣低落腐敗盛行,民眾信心一落千丈和戰事不利導致經濟形勢更加惡化等等,種種因素之間互相牽扯,互為因果,直至大局糜爛不可收拾。
總之,國民黨政權的最後十年一直身處戰時經濟的非正常狀態,又面臨各種前現代經濟的掣肘,再加上自身的應對失策,致使其始終無法擺脫通脹夢魘,直至最後喪失統治合法性。其失去政權,實為歷史的合力,而非簡單的腐敗二字所能概括。
推薦閱讀:《通脹螺旋:中國貨幣經濟全面崩潰的十年1939-1949》
題圖:《北平無戰事》(有裁剪)
一個物品如何成為一個全球化商品,一個物品如何促進全球化,一個物品又是如何實現全球化製造?「萬物簡史」這個欄目將從「物品」出發,去看這些「物品」如何滲透進我們的生活,並改變了我們的世界。
它關注的內容包括,集裝箱,香料,茶,迪士尼,氣候,折扣,T恤,航海圖,武夫,茶,香料,鴉片,咖啡,木材,舊衣服,貿易,大豆,宜家,阿拉伯,玉米,酒店,黃金,疾病,白銀,皮毛,石油,天然氣,西方文明,鐵路股票大戰,汽車,奢侈品,貧困,抗生素,瑞士旅遊業,通用電氣,有線電視,廣告,探索頻道,商人,車型,人民幣,傳教士,鳥糞,安利,冒險家,蒸汽機,癮,航線,棉花,茄子,湖廣填四川,尼加拉瓜運河,一汽大眾,洗浴,紐約,農業,聯盟,滙豐銀行,登山,港口,棉布,歐元,亞馬遜「優先配送」,除草,盜茶,廢品,Zara 症,荒野文化,利瑪竇的地圖,皈依者沈福宗,黑死病,鱈魚,人類基因,下南洋,紅衣大炮,經濟中的野蠻人,福利國家,西醫的草藥,機關槍,鐵皮坦克,天花,ISIS,冷戰,體育運動,海外華人,滑鐵盧戰役,朱可夫,民國政黨,東印度公司,火炮,史迪威,創新,太平洋戰爭,鴉片戰爭,「西方震撼」,中餐,歐洲,普魯士,阿拉伯民族主義,中東戰爭,雷曼倒閉,金融危機,中國青年游日團,空氣污染,英特納雄耐爾,大眾,江青服,滿人,團隊運作,日本產業政策,綏靖政策,納粹,煤炭,一戰,蘇聯倒塌,官司營銷,「收藏中國」,選票,印度獨立,茶葉殺菌,薩利機長,民粹主義,葡萄牙探險隊,布熱津斯基,土耳其帝國,阿富汗戰爭,911,中日關係,法幣改革,紅色貨幣,超級版圖,國貨反擊戰,8·19 事件,街頭抗爭,清政府救市,日本底層社會,國共命運,「懲越」外交戰,太平天國,秦漢帝國,西藏問題,大英帝國,斯大林,忽必烈的「首都圈」,倭寇、戰爭中的民主,麥克阿瑟的遺產,白蘭地、朗姆酒與現代美洲,蘇聯電影,奧斯曼帝國,青年斯大林,洋海關,宋氏家族,1916,亞洲的素食主義,歐美分歧,晚清報人,阿富汗,清朝新疆財政,成吉思汗大交換,德國民族主義,大清帝國,皇家狩獵,美國 1927,電力之戰,鏽蝕、睡眠,越南戰爭,里根,廢墟,五卅運動、以巴分治、以色列、橋水基金,後工業城市、國富論、一戰、1950 年代的美國、美軍海戰、微軟、雲計算、民族主義、自動化、英國革命、伊斯坦布爾、一戰、種族清洗、袁世凱、黑奴、基督徒、張伯倫、槍文化、基辛格、毛皮貿易、廣州貿易、貿易預期、戰後日本、1940 體制、辦公室、足球、內戰、鐵路文化、蓋特納、宗教改革、希特勒、歐洲民主、俾斯麥、諾曼底、日本病症、沙特石油、敘利亞、淘金熱、普魯士、中國近代化、貧民窟……
※《追憶似水年華》珍本賣了 151 萬歐元,它是普魯斯特的私物
※寧浩定檔大年初一的《瘋狂的外星人》,發布了新預告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