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說起西天取經,我就想到這家神秘的藏經寶庫!

說起西天取經,我就想到這家神秘的藏經寶庫!

撰文、攝影:用鏡若心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是G317國道四川境內的最後一個縣城,過了這裡就進入西藏地界,德格是中國藏區三大文化中心(西藏拉薩、甘肅拉卜楞、四川德格)之一,特別是德格印經院,以收藏藏族文化典籍最廣博、門類最齊全、完備而嚴格的管理、原材料製作考究著稱;精湛的創工技藝,高質量的印刷,以及對建築壁畫、刻版及其他文物的全面保護,在藏區三大印經院(拉薩印經院、拉卜楞印經院、德格印經院)中位居首位。

德格印經院自創建以來,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院藏各類典籍830餘部,木刻印板30萬塊左右,文字字數達5億之巨。這些印版典籍對於研究藏族歷史、政治、經濟、宗教、醫學、科技、文學、藝術等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此次行程開始於國慶期間,考慮到車流量較大,我們28號就在重慶集結。29號一早,由重慶好朋友(此人是川藏線駕駛經驗超牛的老司機)駕他的私家車出發,一路向西前行。

一路途經成都-雅安-滬定-康定-塔公-道孚-爐霍-甘孜-德格。也正是由於這次行程時間安排合理,避開了車流高峰的同時也避開了10月2日的折多山大雪封路。由於回程的時候折多山仍然大雪,只能從德格到馬爾康,然後經汶川到成都,最後回重慶。全程2千多公里,不但感受到德格深厚的藏族文化氣息,還把G317和G318的沿途美景盡收眼底。

第一天從重慶一直趕到康定。第二天從康定上G318,經過新都橋、塔公到爐霍轉G317一直開到甘孜,考慮甘孜的海拔已經有3400米,過後的海拔會越來越高,我們就住在了甘孜縣城,也初步去適應了一下高海拔的感覺。第三天從甘孜縣城出發,車子一上G317就被重巒疊嶂的雀兒山山脈深深吸引。藍天、白雲和雪山, 白霧像一條條腰帶纏繞著雀兒山脈,這美景頓時讓你忘卻了路途的所有辛勞。

沿途遇到的轉經人

轉經是藏族人民的一種宗教修鍊方式。藏族人認為,轉經就相當於念經,其目的就是懺悔往事、消災避難、修積功德。轉經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手搖轉經筒或者撥動轉經輪來進行,另一種是通過走路來進行。

雀兒山,藏名「拉措」,意思是大鳥的羽翼。是四川省甘孜州著名高山,北銜莫拉山,位於沙魯里山北段的甘孜、德格之間。原系古夷平面上的殘餘山,後隨青藏高原上升而成為高聳於高原面上的巨大山體,山峰高度逾5500米,其中超過6000米的山峰有3座,故當地有「爬上雀兒山,鞭子打著天」之說。主峰的西北麓是冰川湖新路海(藏語稱玉龍拉措),海拔4100米。

雀兒山休息區的一位藏族小姑娘,她跟隨媽媽在推銷著各種藏族小飾品,寒風刺骨的十月,她穿著比我還少的衣服在每位停車的遊客間來回穿梭,並熱情的推銷著飾品。當我們快要離開時,她瞬間又回到了另外一種狀態,此刻她在想著什麼呢?

穿過已經通車的雀兒山隧道不久就到了博納大佛塔。這裡有釋迦摩尼入市像,還有達馬洞觀景台,山上刻有多處大型的佛像,都是依山而鑿,人像惟妙惟肖,其色彩也濃郁醇厚。

過了這裡,

很快就到德格縣城了。

來前看的一些資料,我還以為德格作為一個重要城鎮會比較繁榮,可來到這裡發現德格也就是在山谷中臨江的一座縣城,狹長而局促。

快進城時開始下起了雨,我們直奔印經院,陰雨中的德格縣城雖然顯得有些冷清,但一到印經院才發現是人頭攢動,圍繞印經院的轉經人加上各地遊客匯聚在一起,好不熱鬧。德格印經院屬於薩迦派寺廟更慶寺的一部分,但由於它收錄了各大教派的典籍,其名氣已遠遠超出了寺廟本身。

印經院構造獨特,紅牆高聳,綠樹婆娑,幽靜壯觀。靠大門一側為一樓一底,正房則為二樓、三樓,參差有致,系典型的藏式建築風格。院內分藏版庫、紙庫、曬經樓、洗版平台、裁紙齊書室及佛殿、經堂等。藏版庫大小共6間,約佔整個建築面積的一半,印書操作也在其中。

德格印經院不同於其他藏傳寺廟,經堂上方金輪兩邊是一對鎦金孔雀,為土司權力象徵。

參觀印經院:一是很黑,裡面完全沒有現代化燈光;二是不允許帶專業相機進入,入門時會檢查遊客背包,要求把相機放在門口寄存,但對手機拍照管的不是太嚴格。

藏版庫中排列著整齊的版架,書版分門別類地插滿了版架,每版有一手柄。我們只能在幽暗的殿堂內仰望著那一排排緊緊排放著木質印板的經架,那承載著厚重的文化,數千年的藏族的文化與宗教精神,被固化在一片片經板之上。

德格人像百年前的先輩那樣,繼續承擔著歷史所賦予的責任。這裡的匠人仍在採用最傳統的印刷方式:

印刷時,一人來回奔走取送書版,另兩人相對而坐,書版署於兩人之間,一人用擦板蘸墨塗版,一人放紙,用磙筒一滾、揭下,一頁書當即印成。根據熟練程度和印書份數多寡,每天每組印700至1000多頁不等。

印好的書頁晾曬在各組固定區域的繩子上,干後收起,由印經院總管等3人進行最後一次檢視校對,質量合格的,才能送齊書室理齊、磨平,四周塗上紅色,捆紮起來,即為成品。

印經院的全部印版分書版和畫版兩大類。畫版數量不多,有「唐卡」畫版、「壇城」(曼陀羅)畫版和「隆達」(風馬)畫版幾類,其它都是經書版。印版如按印製顏料的不同又分為墨印版和硃砂印版,其中大部分為墨印版,硃砂印版僅限於《甘珠爾》等少數經典。

德格民居非常具有代表性,是典型的崩空建築,其代表性不在道孚民居之下,只是沒有道孚民居出名而已。蒼翠的山坡上,一排排暗紅色的民居依山而建,別具風情。

更慶寺,四川康區藏傳佛教薩迦派主寺。位於德格縣更慶鎮。原為寧瑪派寺院,至第七代德格土司拉青·向巴彭措改宗薩迦派並擴建,命名為倫珠頂寺,俗稱更慶寺,意為大寺廟。它是土司家廟,規定土司長子出家主持寺政,次子繼任土司,所以該寺至今無活佛。分寺有7座,至第12世土司建德格印經院,聞名遐邇。

清初至民國時期,更慶寺匯聚了大批國內外宗教學者,推動了更慶寺在藏畫、音樂、藏戲、雕塑、木刻、建築、印刷、藏醫藥等方面的發展,對促進德格地區藏族文化的發展,形成德格地區宗教文化的特色風格起到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更慶寺的喇嘛大多非常年輕,他們熱情好客。面對來客的提問,他們都是詳盡解答。由於這次更慶寺正在大面積修復改造,外面全是腳手架,所以也沒有辦法拍到寺廟外觀的全貌。

更慶寺的廚房,看它的建築結構應該原本是一間小的廟堂,由幾位本地藏民負責喇嘛的飲食及相關活動事務的供給。

文化是一種世代性的積累。而作為印版史籍的積累和保存者,他們最大限度留住了世世代代的精神傳承。印經院的文化底蘊在於它是藏族傳統文化的一面旗幟,有了印經院,德格在藏族史中,便有了沉甸甸的份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