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做減法:朱耷書法的取法,真是想不到!
朱耷的書法與其繪畫樣,不僅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而且達到很高的藝術水準。從早年的廣泛取法到晚年的自成風貌,經了一個從博到簡、從絢麗到精練的發展過程。
從現存的作品看,朱在早期獨立的書法作品較少,主要是在畫幅上的題款和題詩跋語。從這些書跡中可以感覺到,其年輕時在書法學習方面下過許多功夫,對楷、行、篆隸各種書體都有涉獵。在風格上,則主要從唐代歐陽詢宋代黃庭堅和明代董其昌得益最多。學歐陽詢的楷書,大概是其啟蒙時期的必修之課。雖然未必是出於心愛,但畢竟在用筆字形的訓練方面有所獲益。而學董其昌也是明末清初的風氣使然。在董書風靡天下的形勢下,學書由董人手既屬正常途徑,也相對容易取得成績。除了這兩種外,對黃庭堅的學習大概確是出於朱耷自己的喜好。在其早期書跡中,仿黃氏書風者不僅數量較多,而且都寫得十分用心精到。此後,其書法即逐漸脫離模仿前人的做法,開始向自我風格演變了。但是一直到六十多歲其個人風格已初步形成以後的最初一段時間內,仍然明顯保留著較多黃氏書風的特點,可見黃庭堅書法對朱耷的影響是相當深刻的。
清代朱耷行書酒德頌長卷
尺寸:縱25.7厘米;橫531.1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從六十歲前後開始,與其書畫署款改用八大山人同時,其書法風格也產生了較大變化,以前常用的歐、黃、董三種風格很快淡化,代之而來的是更加凝練自由又略帶一點黃庭堅痕迹的個人風格。在以後的時間裡,以立軸、冊頁、手卷、扇面等各種形式出現的獨立書法作品大量增多,表明朱耷在六十歲以後開始更加傾心於書法創作。
朱耷的書法風格到七十歲左右已基本成熟,其特點主要是:在用筆方面,使用禿毫,筆畫飽滿充實圓厚流暢,不故作提按頓挫和遲澀扭轉,使線條具有一種粗放質樸和簡單自然的趣味;在結體方面,則千方百計充分利用漢字的造型特徵,對字形加以誇張的變形處理,其原則是外緊內松,盡量把字形外廓伸張,上、下、左、右形成對比,力避平正,然後再從不平衡中求得穩妥(如下圖)。這種做法體現出作為畫家的朱耷對造型能力的熟練把握和深厚修養,也使其書法在奇曲變化的面目中,散發出一股高古渾穆的典雅氣派。
《行書題畫詩》軸,清,朱耷書,紙本,縱77.9cm,橫166.8cm。
值得注意的是,朱耷在最後的二十多年裡,曾大量地臨寫晉唐書家的作品,其中又以王羲之、鍾繇、索靖等人的書跡最多。但是,同明末清初的董其昌、王鐸等其他書家樣,朱耷晚年的「臨帖」,其實只是一種文詞上的抄寫,在技法上則完全是以已意為之。這種隨意的臨寫,一方面使他在不斷的練習中逐漸強化和完善自己的特有技法和風格,同時又不自覺地將古人的某些技巧和氣息融人自己筆下,保證自己的個人風格不至於在不斷地重複書寫活動中陷人單調和僵化。事實上,也許正是由於對鍾繇、索靖的理解和領悟,朱耷晚年的小幅作品中。常常帶有明顯的章草意趣,特別是在他的尺牘或題畫中尤為突出。這種章草意趣完全不同於他早年對宋克章草的沾染,其簡練淳厚的筆致與古雅生拙的韻味與鍾、索二人的風格一脈相承,是典型的魏晉風度。因此,後人評論朱耷書法時往往作「胎骨於晉魏」「有晉唐風格」「有鍾、王氣」純師右軍"之類的論斷,大約就是根據其晚年的這類作品得出的印象。
※華為挺住!你終於活出了他們害怕的樣子
※確定!第12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要來了
TAG:書法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