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八大醫學領域的專家,為你做了一份「新年健康計劃」

八大醫學領域的專家,為你做了一份「新年健康計劃」

時光荏苒,轉瞬間日曆簿上只剩下最後2頁,我們將要揮手和2018年告別,也馬上與2019年相遇。

回望我國改革開放40個年頭的漫漫征程,在健康這條路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人們從追求吃飽,到講求營養安全;


從有病靠拖,到防病為先;


平均預期壽命從不足68歲,提升到76.7歲……


改善的同時,國人健康也面臨著諸多新問題。

在這個萬象伊始的開年,《生命時報》獨家專訪了8個健康專業學會/協會負責人,請他們給出各自領域未來的行進方向及健康倡議。


《生命時報》第1278期頭版



防卒中先控好血壓


中國卒中學會執行副會長


王擁軍


卒中又稱「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分為缺血性卒中(腦梗)和出血性卒中(腦出血)兩類。我國是「卒中大國」,發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近日,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全球25歲以上人群中,約有1/4的人一生中可能患上卒中;中國人的風險全球最高,達到39%。這項研究基於《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報告》中1990年至2016年的數據,涵蓋195個國家和地區,可信度較高。

我國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卒中患病率為1114/10萬;現有患者1500萬左右,每年新發病例330萬人,154萬人死亡;患病率從北向南遞減,東北最高,西南最低,農村明顯高於城市。值得關注的是,城市卒中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在下降,農村死亡率下降,這些好的變化均離不開政府採取的諸多控制措施。

當前,我國卒中防治亟需解決兩個問題:


一是大眾健康素養有待提高。

研究發現,健康素養和卒中發病率呈反比,健康素養越低,卒中發病率越高。目前,我國健康教育信息混雜,不利大眾理解和應用。

比如,高血壓是卒中第一危險因素,而一些健康教育過多地強調其他危險因素。它們儘管也很重要,但患者首先應管好血壓,否則即使控制其他危險因素,對防治卒中也不會特別有利。同時,老百姓對健康知識不太重視,往往得了病才願意了解一二。

二是研究投入不夠。

美國總結100年卒中死亡率下降的原因時,特彆強調了兩點:全民血壓下降,以及研究的投入。當下,我國使用的診療指南大多來自西方,我國自己的臨床研究和基礎研究整體水平有待提高,對腦血管病的整體研究投入仍然不夠。

為解決上述問題,中國卒中學會做了不少努力。2018年,紅手環志願者服務團下了7000多次社區,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2019年,我們還將出版一些健康教育手冊,為卒中高危人群、患者和看護者等不同人群,提供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

對於提高研究能力,我們有3個方向:藉助中國科協青年托舉人才等項目,讓更多年輕人儘快走到研究的第一線;綜合國際和國內優質資源,打造針對醫生的培訓計劃,提高年輕人的臨床研究基本能力;加強國際交流合作,促使我們的研究水平向國際逐漸接近。

新的一年,我們呼籲老百姓做到以下幾點:



  • 高度重視腦血管病的防治,學會判斷自己是不是高危人群,如果是,要儘早請求專業醫生幫助;




  • 學會識別卒中早期癥狀,比如我們推廣的「120口訣」(看1張臉:不對稱,口角歪斜;查2隻胳膊:平行舉起,單側無力;「聆」聽語言:表達不清或困難),有上述任何突發癥狀,快打120;




  • 希望所有卒中患者的診療都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不要看著廣告看病吃藥,否則會非常危險;




  • 儘管卒中非常嚴重,但可防可治,希望大家戒煙戒酒、注意睡眠、清淡飲食、控制體重,不要太過恐懼。



抗癌要做好三級預防


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宣傳部部長


支修益


按照《「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要求,2030年,我國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要提高15%,這就需要落實癌症的三級預防。

一、改變生活方式,才能遠離癌症。

比如,消化道腫瘤是「吃」出來的病,肝癌、胰腺癌是「喝」出來的病,肺癌則是被「氣」出來的病。從國人的癌譜來看,想要實現目標,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必須降下來。

長期以來,公眾缺乏對癌症發病和早診的科學認識。以肺癌為例,除了人口老齡化和遺傳因素,「三霾五氣」(室外霧霾、室內煙霾、心霾,室外大氣、煙草煙氣、廚房油煙氣、裝修氣體、生悶氣)是肺癌發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公眾需要了解這些因素,並有針對性地加強防控意識。



  • 比如,吸煙是肺癌發病的明確致病因素,中國有3.5億煙民,約7.4億人暴露於二手煙和三手煙,吸煙者應主動戒煙,健康人群也要遠離二手煙和三手煙的危害,及時制止周圍人吸煙;



  • 儘早轉變烹調方式,減少爆炒煎炸,做飯全程都要使用抽油煙機;




  • 裝修時盡量少使用石料、油漆,裝修後要充分通風,使用空氣凈化器,不要著急入住;




  • 「癌症性格」也常被人們提及,容易產生鬱悶、氣憤等不良情緒的人尤其要重視心理健康問題,保持心情愉快,學會排解不良情緒。

二、我們要落實癌症篩查和早診早治工作,才能降低癌症的死亡率。

胸部低劑量螺旋CT有助發現早期肺癌;女性的兩癌篩查使得20年來的乳腺癌、宮頸癌發生率大大下降;無痛內鏡、微創內鏡可篩查更多早期消化道腫瘤。需要重視的是,這種機會性篩查不能成為地毯式篩查,相關部門和專家要確定好癌症高危人群篩查的標準、年齡、指南,提高篩查的有效性和命中率。

三、治療方面,很多公眾還有誤區。

隨著篩查項目的推進,體檢的增加,越來越多人被查出各種小結節,並因此感到恐慌,要求做手術,出現了過度診療的趨勢。

在此提醒公眾,初次篩查發現肺內小結節、子宮肌瘤、胃腸道息肉、甲狀腺結節等問題,不要著急手術,觀察隨診即可。

記住,過度干預未必會帶來健康益處。專家也要形成共識,降低公眾焦慮和恐慌。

這十年來,中國抗癌協會在腫瘤防治科普宣傳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利用世界癌症日、世界無煙日等,向各省市抗癌協會和癌症中心下達文件,製作主題宣傳畫,邀請專家在各大媒體做大量訪談。在每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我們不僅舉辦健康大講堂,還講述患者抗癌故事和康復案例,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

未來,中國抗癌協會希望團結更多協會、媒體更好地服務患者,讓人們不得癌,面對癌不怕癌,有了癌管好癌。我們也將不斷致力於高新技術藥物的研究,推動人工智慧、精準醫學、多學科診療的發展。希望在媒體的幫助下,用人人聽得懂的話,把新的抗癌技術、藥物講給老百姓聽。



心理出問題麻煩更大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


楊甫德


心理健康是人類認知合理、情緒穩定、行為適當、人際和諧、適應變化的一種完好狀態。它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係著個人的幸福、社會的文明與和諧,有著重要意義,然而現今我國在這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民眾對精神心理障礙的知曉率、識別率、治療率偏低。

數據顯示,僅10%左右的人能達到心理健康的狀態。儘管我們常常提及抑鬱和焦慮,但真正得到治療的抑鬱症患者不足10%。這說明公眾缺乏精神心理障礙防治知識,更缺乏主動就醫的意識。

其次,專業醫生的數量、質量不足,也是心理衛生工作的一大難題。

目前,我國精神科執業醫師3萬人,精神科護士5萬餘人,心理治療師5千餘人。雖相比十年前有大幅增長,但仍無法滿足患者需求。

最後,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救援工作實施的及時性仍須提高。

面對遭受重擊的災區群眾或有自殺傾向的人,若專業心理干預團隊動作再快一點,能挽救的生命就多一點,災難所致的心理創傷就少一點。但從全國範圍來看,心理援助熱線服務數量少且常佔線,突發性事件時進行心理救援的速度和效果還有待加強。

針對這些問題,2019年,我們將繼續組織「全國心理衛生學術大會」等學術交流活動,辦繼續教育培訓班、研討班、心理拓展活動,提高心理衛生工作者服務質量,促進學科發展。另外,推動和加強心理救援系統建設,讓以往分散的醫療救助力量逐漸形成自上而下、不同層級、隨時待命的救援隊伍。

心理衛生知識的普及,是提升人民心理健康素養,營造關注心理健康、消除歧視的社會氛圍的最主要手段。除了開展全國科普日活動,為來訪者進行心理諮詢、心理測評,舉辦健康大講堂外,我們還希望能和主流媒體加強合作,多方位、多渠道、多種形式地做兼備科學性、權威性、趣味性、可讀性的科普內容,呼籲全社會關注心理健康問題。

中國人心理健康的觀念比較淡薄,對健康的認識基本上還停留在生理健康的層次,這種狀況應該打破。心理衛生問題不如軀體問題那樣「猛烈」「實在」,因其隱匿、進展緩慢,人們常常忽視「護心」的重要性。

但「看不見」不代表危害小,精神心理障礙輕則影響日常生活工作,重則讓人失去自理能力,甚至導致自殘、自殺。從某種程度上說,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更重要。一個軀體有疾病的人,仍然可以身殘志堅,但若精神出了問題,他的身體問題、人際問題、家庭問題、甚至生存問題便接踵而至,生活質量將大大降低。

因此,不要等到出現嚴重的情緒、睡眠障礙或工作效率低下,才意識到「救心」,

心理保健應該是隨時隨地要做的事

。時刻留意自己的精神心理狀態,出現壓力過大、情緒低下時,要及時做出調整。可通過衝動控制訓練、延遲滿足訓練、情緒訓練等方法學習管理情緒。

舉例來說,激動時試著向自己描述當前的情境和感受,比如「我現在心跳很快,臉很紅,呼吸急促」。這些簡短的描述能分散注意力。也可以對自己說:「等一分鐘再發火!」短短的一分鐘能讓人恢復理智。

此外,建議培養一些興趣、愛好,養成自我欣賞的能力;每周適度運動,可調整身心、穩定情緒;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一個人可以沒有很多朋友,但至少要有一個好朋友。

為了把一件事做成、做好,我們總會有壓力,但有壓力並不意味著有痛苦。建議把「快樂」當作工作、學習過程的一部分。不要忍受生活,而是享受生活。



慢病防治,營養先行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


楊月欣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不乏飲食養生思想,《黃帝內經》就曾提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飲食原則。但如今,大多數人還是缺乏營養知識,青年人自律較差,導致慢性病高發。當前國情下,改善膳食營養和生活行為是突圍的「前鋒」。


臨床營養、婦幼營養、老年營養、公共營養都是營養健康的前線領域,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專業人才缺失。

醫療保健體系缺失臨床營養師隊伍。病人營養狀態的好壞直接影響治療效果,這在科學界和醫療界是明確而肯定的。如果一個病人在一個月內體重急劇減少20%以上,不管其原發病如何,都可能因營養衰竭而死亡。有人將臨床營養支持技術看作20世紀近代醫學重要進展。但我國臨床營養建設還很薄弱,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治療、康復和維護生命質量缺乏制度和人才保障,成為導致醫療費用持高不下、康復效果不佳的瓶頸。

公共衛生領域缺失營養專業人員。公共營養以一級預防為主,包括組織動員社會共同努力,培養良好膳食習慣和文明生活方式。公共營養對我國慢性病的影響不可低估,它以人類群體為研究對象,開展營養教育、研究疾病發生與分布規律,是制定預防措施的重要部分。多年來,我國一直倡導預防為主,但營養教育等專業人才普遍不足,且多靠「自願」「兼職」完成,而非職業化的管理,導致不實信息滿天飛。很多政府宣傳部門為此成立闢謠工作組,但如果有職業隊伍,「正確信息」來源充足,也就無需天天闢謠了。

長期以來,中國營養學會把營養立法、提升大眾營養素養和疾病預防理念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契合國人健康的「居民膳食指南」,給大家提供科學的飲食建議。其中不僅有針對一般人群的,還有針對婦幼、老年人的;2017年還發布了針對糖尿病、腫瘤等患者的膳食管理指南。此外,建立科研基金、大力促進科學研究交流和人才培養也是我們的重要工作內容。

2019年,我們將繼續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相關部門領導下,積極推動《國民營養計劃2030》落實,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全社會人人做「健康中國人」為目標,組織動員大學院校的教育力量,培養更多註冊營養師,繼續做好崗位能力提升,例如營養指導員、膳食管理專家等職業培養。

利用全民營養周等大型教育活動,大力開展群眾性吃動平衡、三減三健教育。以普及營養健康知識、優化營養健康服務、完善營養健康制度、建設營養健康環境、發展營養健康產業為重點,關注國民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營養健康,將營養融入所有健康政策,提高國民營養健康水平,做健康中國人。



每天刷兩次牙要保證


中華口腔醫學會會長


俞光岩


每個人終其一生,可能不會得癌、糖尿病或心臟病,但幾乎都會得口腔疾病。



中華口腔醫學會最新調查發現,與10年前相比,我國居民口腔健康有所改善,城市居民口腔健康意識提升,但整體口腔健康水平仍較低;兒童齲齒患病率和成年人牙周病較10年前上升;近90%中老年有齲齒和牙齦出血問題。齲齒和牙周病可通過口腔保健和早期治療得到有效控制,但調查發現,多數孩子和中老年人做不到早晚刷牙,能定期去醫療機構檢查和洗牙的就更少了。可見,人們對口腔健康不夠重視。


為改善這些問題,中華口腔醫學會組織交流和培訓,幫基層醫生提升專業水平;連續10餘年開展針對西部地區的行動,受益者數以百萬計;到社區開展活動,到學校開辦講座,在網上發布科普知識。

經過一系列努力,很多老人開始主動找醫生解決缺牙問題,家長也意識到要幫孩子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此外,我們關注到湖南、海南等地居民喜歡嚼檳榔,且這種不良習慣正向各地擴散,可能引發口腔癌爆發增長。2019年,中華口腔醫學會計劃督促政府採取有效措施,控制檳榔致癌的發展勢頭。

新的一年,希望大家重視口腔健康,積極學習口腔知識,養成有益口腔的生活方式,做到:



  • 每天至少刷兩次牙,尤其重視晚上睡前刷牙;




  • 使用含氟牙膏,預防齲齒;




  • 每6個月到1年進行1次口腔檢查並洗牙;




  • 及時清除口腔內的不良刺激物和癌前病變,預防口腔癌;




  • 備孕女性要先去醫院接受口腔檢查,治療口腔病;不論失牙多少,都應及時進行義齒修復,恢復咀嚼功能。



合理用藥是永恆主題


中國藥學會理事長



孫咸澤


安全合理用藥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增強公眾安全合理用藥意識,形成良好用藥習慣,對促進公眾健康有重要意義。圍繞這一主題,我們一直在行動。



2018年,中國藥學會在全國各地舉辦多場「全國安全用藥月」等系列活動,藉助義診諮詢、互動遊戲、問卷調查等接地氣的科普形式傳播安全用藥的理念。此外,中國藥學會還發布了「公眾十大用藥誤區」,包括:追求療效濫用藥、自行停葯沒危害、胰島素有依賴性、使用藥品不得法、別人能用我就用、不良反應很可怕、偏方秘方治大病、海淘藥品放心用、換季就去洗血管、迴避風險不接種等,為減少百姓用藥錯誤提供依據,幫助百姓提高安全用藥的意識和水平。


可見,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但又普遍缺乏安全用藥知識。在此,我代表中國藥學會向廣大群眾呼籲,

用藥應當遵循「安全性、有效性、經濟性、適當性」四大原則。

在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談及合理用藥。

安全性原則。

一些公眾誤認為不良反應多的葯不安全。其實,藥品說明書中記載的不良反應越詳細,代表企業對該藥品研究越透徹。對藥物療效和不良反應了解得越清楚,醫生和患者在使用藥品時越能明確注意事項,以更好地權衡用藥利弊。

有效性原則。

一些慢性病、疑難病患者,容易盲目崇信偏方、經方、驗方、秘方和各種網路廣告,進行盲目治療。使用藥方時要務必慎重,否則可能浪費時間和金錢,甚至延誤治療時機,損害身體健康。

經濟性原則。

我想強調注射疫苗,這是世界公認最經濟、最方便、最有效的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手段,其效益遠高於風險。疫苗的普及接種,能有效避免兒童殘疾和死亡發生。

適當性原則。

在兒童用藥方面也要注意,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小版,兒童患病應根據醫生處方合理用藥,家長要詳細了解藥品慎用和禁用信息,不可隨意用成人葯減量服用。

2019年,中國藥學會將完善管理服務制度,建設網上藥學工作者之家,開展與國際組織的深度交流與合作;助力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開展各類技術獎,培養更多藥學科技頂尖人才;打造科技期刊集群,提升國際影響力;繼續做好「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安全用藥月」等科普宣傳活動,加強專家團隊建設,培養志願者隊伍,夯實「自媒體+融媒體」傳播平台,辦好「科普進校園」特色活動,推進「科普中國」品牌建設,全面投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工程中。



將科學運動融入生活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副理事長


馮連世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經常進行體育活動可有效增強體質、防治疾病、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為提高大眾健康水平,政府高度重視體育工作,近年來印發和實施了包括《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在內的多個政策,也取得諸多成績:全國人均體育場館面積達1.57平方米,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為33.9%,體育活動成為強身健體重要手段的社會氛圍已經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發生改變,居民身體活動減少,

運動不足成為導致死亡的第四大獨立因素

;體育活動在增強國民體質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距離「健康中國」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相關調查顯示,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持續增加;青少年耐力、成年人肌肉力量與耐力、老年人肌肉力量等指標變化並不樂觀;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多數居民在運動時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為提高體育活動在大眾防控疾病、提高健康水平上的作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建立並完善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處方庫,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而當前情況是,健康產業中體育健身業的位置不突出;缺乏完善的體制和有效機制,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尚未形成;能進行科學健身指導的運動處方師非常匱乏;大眾運動知識較為缺乏,對運動處方理解不深。

為解決這些問題,2016年,國家體育總局啟動了運動處方庫建設項目。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承擔了運動處方的研發和推廣。建設一支技術精良、服務到位的運動處方師隊伍,是推廣和實施運動處方的關鍵。2017~2018年,我們向800多名專業人士頒發了運動處方師證書。接下來,我們將在全國建立運動處方師培訓基地,在高校開設運動處方課程,在社區建立運動處方推廣中心,在醫院開設運動處方門診,讓運動處方惠及廣大群眾。

新的一年,我們呼籲大眾牢記以下科學健身的核心信息:





  • 對於全體民眾,建議全面評估身體狀態,選擇安全有效的運動,遵從循序漸進的計劃,制定個性化運動處方;




  • 減少靜坐時間,鼓勵進行隨時隨地、各種形式的身體活動,運動的同時注意攝入全面的營養、進行充分的休息、選擇安全的環境;




  • 一次完整的運動應包括準備活動、正式運動、整理活動,一周運動健身應包括有氧運動、力量練習、柔韌性練習。

針對不同年齡層,建議:



  • 兒童、青少年每天累計進行至少1小時中等強度及以上的運動,培養終身運動的習慣;




  • 推薦成人每周運動不少於3次,每周累計進行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每周至少拿出2天進行主要肌群參與的抗阻力量練習;




  • 老年人應從事與自身體質相適應的運動,除了有氧運動,也要重視肌肉力量練習和平衡能力鍛煉。



康復是回歸生活的前提


中國康復醫學會副會長


李建軍


康復醫學與預防醫學、保健醫學、臨床醫學並稱為「四大醫學」,是一門以消除和減輕人的功能障礙,彌補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設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醫學學科。


作為朝陽產業,我國康復事業面臨一些問題。



一是公眾康復意識相對薄弱。與國外相比,國人對康復的理解相對淺顯,有些科研院所的康復部門僅抱著傳統的理療、針灸、按摩等不放,公眾仍然「重治療,輕康復;重手術,輕康復」,甚至聞康復而色變。



二是康復醫療供給不足。據有關資料顯示,2015年我國康復醫師占基本人群的比例約0.4︰10萬,而發達國家該數據則達到5︰10萬,差距懸殊。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慢性病疾病譜發生改變,社會對康復需求總量、種類、服務質量都提出更高要求,這就需要我們從制度、體系及服務上進行創新。

2019年,我們將繼續推進康復事業。



  • 一是聯合相關專業機構開展調研,系統調查了解我國康復醫學工作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建立全國康復醫學大資料庫,為政府決策諮詢和政策論證提供支持。




  • 二是繼續重視科普工作委員會,拍攝視頻和錄製短片,加大對康復的科普和推廣。




  • 三是制定基地建設標準,力爭組建一批具有鮮明特色和專業優勢的培訓基地。




  • 四是繼續加大對康復人才尤其是基層康復人才的培養,開展專業培訓班,積極推動康復治療師執業資格認證。




  • 五是深入開展「康復服務行」活動,使康復醫療專家團隊組成的「流動醫院」惠及更多地方貧困地區和邊遠老區。




  • 六是加強學術交流與合作,與國內外康復醫學組織、公益機構、愛心企業建立更廣泛的合作關係,鼓勵有條件的分支機構積極申辦或主辦國際學術會議。

每個人都應牢記,康復有助於病人最大化回歸社會和家庭。只要去正規醫療機構尋求康復幫助,對病人絕對有幫助。

以神經康復為例,腦卒中患者過了急性危險期,就要諮詢康復機構,無論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如何,都需由專業康復醫生全面評估,多學科團隊參與制定詳細的康復方案。

康復雖然艱辛,一定要堅持,家屬切忌溺愛,讓患者學會通過殘餘功能自理生活,是回歸生活的前提。▲



本期編輯:徐文婷  龐嘉潔  

張宇 

張傑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近期熱門文章


冬蟲夏草被踢出「保健品」之列!食葯監局:長期服用存較高風險


「炎症」是這樣拖成癌症的!做5件事把危險降到最低


那位賣鹼性食物的微商朋友,我忍你很久了


婦科泰斗送給女人的6句話,概括了一生的防病重點

生命時報公眾號矩陣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合作垂詢


010-65363786


010-6536379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時報 的精彩文章:

每一個喝酒上臉的人,都比別人面臨更高的患癌風險
5種藥物反應會「上臉」,變醜的原因終於找到了

TAG: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