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英雄不論出身,笑到最後的往往是草根

英雄不論出身,笑到最後的往往是草根

一部三國,既有袁紹、袁術那樣的世家子弟,也有劉、關、張的市井草根。

笑到最後的,往往是草根,而非貴族。因為「將相本無種」,真正的人才是從底層磨鍊出來的。

溫酒斬華雄的故事在《三國演義》中是經典橋段。在武藝高強的華雄面前,各路諸侯損兵折將,束手無策。這個時候的劉備只是一名小小的縣令,關、張只是縣令手下的小卒。掌握盟軍領導權的是「四世三公」的袁紹、袁術兄弟,在他們的眼裡劉、關、張等人屬於不登大雅之堂的草根階層。最後恰恰是他們看不起的馬弓手關羽殺掉了華雄,排除了討伐董卓的障礙。

英雄不論出身,笑到最後的往往是草根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在這個故事裡,出身卑微的劉、關、張是英雄。曹操事前敬酒,事後慰問,識人才、敬人才,也是英雄。袁氏兄弟自以為出身高貴看不起有真本事的劉、關、張兄弟,說明他們有高貴的出身,卻沒有與之相配的智慧和氣度,雖然起點比較高,但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的歷史舞台上成就不大。

中國古代社會是建立在宗法血緣制基礎上的農業社會,政治權力和其他社會資源具有封閉性,在開國天子那裡是「成則為王敗則寇」,天下是靠武力打出來的。劉邦、趙匡胤、朱元璋都是馬上得天下的皇帝,手下有一大批能文能武的高人。劉邦手下有張良、韓信、蕭何,趙匡胤手下有趙普、石守信、高懷德,朱元璋手下有李善長、徐達、藍玉。這些人和開國皇帝最初的關係是大股東和小股東的關係。

得天下之後,皇帝作為大股東往往要收回股權,劉邦、朱元璋通過屠殺功臣來解決問題是比較流氓的方式,趙匡胤通封賞等方式收回小股東的股權是比較紳士的方式。等到政權相對穩定以後,後來的皇帝追思前人的功績,往往要把開國元勛的後代找出來,封一個世襲的爵位,讓他們分享一些利潤。當然這也不是永無止境的,一般到了第五代也就結束了,這就是《禮記》里說的「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雖然號稱帝王苗裔,但是在傳了好多代以後,已經從貴族的身份下降為編織草席打草鞋的小手工業者。劉備被東漢皇帝承認為劉皇叔是在事業上取得一定成就後的事情。在政權相對穩定的時期,除了上述世襲的貴族以外,也會出現新的貴族。輔佐皇帝的文武重臣都有可能獲得世襲的封賞,袁紹、袁術的祖先應該屬於這種情況。袁氏兄弟利用祖上積累的政治資源和知名度一開始有聲有色,但最終被出身相對低微的孫氏父子、曹操、劉備等人淘汰了。這說明在在競爭激烈的三國時代,英雄未必都有一個好出身。或者說,沒有好的出身的人也能成為英雄。

為什麼英雄不論出身,為什麼出身低微的人能夠成為大英雄?古人曾經說過「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人的能力和才幹主要是通過社會實踐磨鍊出來的。光有一個好出身、好門第不一定能夠把事情做好。戰國時期的趙括是名將趙奢的兒子,但打起仗來只會紙上談兵,結果斷送了趙國的大好河山。孔夫子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二賢人,其中有些人出身於奴隸階層,最終成為政治上和學術上的成功者。

在關羽溫酒斬華雄的時候,最出風頭的是袁紹、袁術哥兒倆。在十八路討伐董卓的群雄中,袁紹和袁術的先天條件是最好的。《三國演義》中反覆提到袁家「四世三公」。袁家是東漢的名門望族,從二袁的曾祖父起四代當中有五人曾經位居三公。東漢官制,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是百官中地位最高、權力最大者。二袁祖上,高祖、太祖、祖、父四代,都有人出任三公之職,所以時稱「四世三公」,是當時官場上炙手可熱的顯赫家族。

袁家世世代代出大官,朝廷要員大多是袁家的門生故吏,這些學生們對於老領導的後代還是很尊重的。董卓帶著西涼兵馬進京後對於袁紹就有所忌憚。在袁紹和董卓因為廢立之事發生衝突後,換了一般人,董卓早就砍了他腦袋。可是袁紹卻不買賬,還當面頂撞董卓:「你的劍鋒利,我的劍就不鋒利了嗎?」氣勢囂張的董卓拿他也沒有辦法。

袁紹、袁術依靠家族的力量獲得第一桶金,如果能夠好好經營,應該可以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是由於一切來得太容易,沒有經過艱苦的努力,因而來得輕鬆,最終也輕輕鬆鬆地失去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這話還是有道理的。

袁紹、袁術起點很高,他們作為貴族子弟,身上有一種傲氣,這種傲氣使得他們不大容易結識真正的英雄。在汜水關前的十八路諸侯中,真正的英雄站在公孫瓚背後的劉、關、張,而非高坐太師椅上的袞袞諸公。面對華雄,眾諸侯無計可施,關羽主動請戰。盟主袁紹關心的不是關羽的武功,而是關羽的職務。袁術在得知關羽僅僅是一名小小的馬弓手後表現得更過份,竟然大聲訓斥,還要把關羽趕出去,這說明二袁的用人標準不是唯才是用,而是唯名聲、唯地位。這樣的領導從小養尊處優,一直依靠仆佣們的侍候而生活,像溫室里的花朵一樣,其生命力是很脆弱的。他們的心胸也很狹窄,聽不得不同意見,更不會接受地位比自己低的人的批評。

在官渡之戰中,謀士田豐在獄中還上書告誡袁紹「妄興大軍,恐有不利」,應該「靜守以待天時」,這確實是一個良策,但是另一個謀士逢紀與田豐不和,挑唆說:「主公興仁義之師,田豐何得出此不利之語。」袁紹出生官宦世家,喜歡聽阿諛奉承的話,聽了逢紀的挑唆,立刻就要殺田豐。難怪曹操在和劉備煮酒論英雄的時候,對二袁評價都不高。曹操對袁術的評價是「冢中枯骨」,對袁紹的評價是「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妄命」,揚言早晚會收拾了他們。

與二袁注重門第、出身相反,成功的領導者在用人方面都能做到唯才是用。劉備在大街上遇到徐庶時,徐庶是一名穿著破衣服的逃犯,但是劉備能夠對他言聽計從。諸葛亮沒有出山前,不過是一「村夫」,但劉備在聽了司馬徽和徐庶的介紹後,能夠三次上門邀請共圖大事。

我們知道,雖然當時的劉備比較落魄,但畢竟有大漢皇叔的名頭,還曾經掛過豫州牧的頭銜,擔任過徐州牧,手下也有一兩萬人馬,放到後代,起碼也是個司令、軍長一類的角色。其時,劉備已經是四十七歲的小軍閥,諸葛亮只不過是二十七歲的小夥子。但劉備就是能夠放下架子,這就是劉備的厲害之處。劉備從下層社會中來,知道民間社會藏龍卧虎,也知道怎麼去尊敬諸葛亮這些人才。這是紈絝子弟二袁所不能相比的。

孫權手下的大將甘寧原來是江洋大盜,但孫權不計出身,經常對之委以重任。甘寧後來成為東吳方面出類拔萃的大將。曹操手下的典韋、許褚都不是什麼貴族出身,但是曹操經常給予重賞他們。在危機時刻,這兩位猛將多次救了曹操的命。對於典韋之死,曹操表現得比死了兒子還要痛心。

劉備、孫權、曹操唯才是用,這是他們能夠成為勝利者的重要原因。領導者在用人的時候,如果苛求門第、出身等條件,往往容易錯失真正的人才,最終則會一事無成。領導者發現人才必須具有廣闊的胸襟,打破門第、出身、功名等種種界限,從實踐中發現人才,從底層社會選拔人才,才能把事業做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雷國學 的精彩文章:

TAG:雲雷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