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川博3國寶亮相《國家寶藏》「最美唐卡」偶遇「最長史詩」

川博3國寶亮相《國家寶藏》「最美唐卡」偶遇「最長史詩」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藝頻道(CCTV-3)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二季於12月30日(周日)晚播出了第四期節目,四川博物院三件國寶——後蜀殘石經、格薩爾唐卡、製鹽畫像磚,以獨具韻味的前世今生,為觀眾呈現了巴蜀大地綿延數千年的生活之美與精神之光。

川博3國寶亮相《國家寶藏》「最美唐卡」偶遇「最長史詩」

△後蜀殘石經

透過一件件熟悉的文化標記,讓我們再次傾聽到了潛藏在歷史深處的智慧之音。無論是王洛勇演繹的為蜀地「帶鹽」版諸葛亮、鄭愷飾演的後蜀末代皇帝「孟昶」,還是講述英雄格薩爾傳奇的「仲肯少年」蒲巴甲,都給觀眾帶來了眼前一亮的視聽感受。在今生故事裡,中國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公司的「鑽井人」李中、羅鳴,以朱澤蓀老師為代表的「石室人」,讓史詩走下高原的中國格薩爾研究第一人降邊嘉措,通過他們動情的講述,讓觀眾感受到了蜀地盛名背後的傳奇,網友們紛紛感慨:「天府之韻,意蘊無窮!」

被譽為「世界近代石油鑽井之父」的中國古代黑科技

川博3國寶亮相《國家寶藏》「最美唐卡」偶遇「最長史詩」

△製鹽畫像磚

從戰國巴蜀人用「井」連接地下的寶藏開始,中國開採鹽井已經有2200多年歷史,從我國第一口鹽井「廣都鹽井」到開創機械鑽井先河的「卓筒井」,從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燊海井」再到中國海上首個高溫高壓氣田「東方1-1-14井」,在越挖越深的路上,中國人不斷更新著自己的鑽井技術。以李中、羅鳴為代表的中國海洋工程建設者們也在用自己的堅韌和突破,與海共舞,極限鑽井,創造著新時代能源探索的奇蹟。一塊製鹽畫像磚,展現了四川鹽井人非凡的創造力,他們用智慧和汗水,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巴適生活。節目中所展現的地心探險,讓我們感慨於古人的奇思妙想、匠心所得,讓我們親切的感受到了中國古代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這份感動,如同文明之路上的燈塔,照耀我們走過漫漫長夜,也將繼續成為當代國人科技復興的精神動力。

「世界最長的史詩《格薩爾》」

川博3國寶亮相《國家寶藏》「最美唐卡」偶遇「最長史詩」

△格薩爾唐卡

節目中,據中國格薩爾研究第一人降邊嘉措介紹:「《格薩爾》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史詩!從目前收集整理的情況來看,《格薩爾》就已經有300多部,100多萬詩行,翻譯成漢語,大約2000萬字。相當於5部《摩珂婆羅多》,50部《荷馬史詩》。」這部東方版史詩再次點燃了觀眾的熱情與民族自豪感,因為他不僅僅塑造了三千多個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角色,描繪了英雄格薩爾的壯闊一生,而且成為世界上所有史詩巨著中唯一「活著的史詩」,至今仍有上百位民間藝人,在中國的西藏、內蒙古、青海等地區傳唱著他的故事。從扎巴老人到斯塔多吉,一代又一代的「仲肯藝人」與格薩爾研究者,用獨特的形式傳承著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英雄史詩,傳遞著這部堪稱民族百科全書式偉大著作的歷史餘溫。

「即將迎來建校2160周年的石室中學」

本期節目中,觀眾們看到了七十八歲的退休教師朱澤蓀動情的講述了史上「最強學校」石室中學的2160年校史,從石室精舍、益州州學、成都府學,到石室中學。經過了蜀漢,直到今天。時代在變,讀書聲卻從未中斷。文脈相傳,人才輩出。 無論是古代的司馬相如、揚雄、陳壽,近代郭沫若、李劼人、王光祈、周太玄等名家,還是中國原子分子物理研究奠基人苟清泉、中國固體和磁學理論開拓者李蔭遠、中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總工程師鐘山等當代傑出人物,都是出自這所千年名校。昔日文翁石室的學子們朝夕誦讀於蜀石經之畔,充分印證了蜀學何以聞名天下的淵源。而後蜀殘石經,前後刻了近兩百年,最後集結了儒家十三經,奠定了後世儒家經典格局。我們可以自豪的說,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傳承數千年不曾中斷的文明,而文翁石室就是這文明傳承中一支不曾熄滅的香火。

紅星新聞記者 謝禮恆 圖片由央視節目組提供

編輯 劉宇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