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年中國航天成果豐碩:發射次數首次獨居世界第一

2018年中國航天成果豐碩:發射次數首次獨居世界第一


  央廣網北京12月31日消息(記者劉飛 杜希萌 朱敏)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臨近年終,中國航天卻並未減慢飛天的速度,仍然「大動作」不斷。近一周就有:12月27日,北斗三號基本系統建成,開始提供全球服務;12月29日,成功發射鴻雁星座首顆試驗星;12月30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環月軌道成功實施變軌控制,進入預定的月球背面著陸準備軌道。


  其實,在年底收穫亮眼績效的航天領域,整個2018年都有著不俗的表現,年度發射次數刷新了自己的紀錄,還首次成為全球年度完成航天發射活動次數最多的國家。


  2018的中國航天,未完待續。按計劃,還在「奔月」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將在2019年1月擇機「落月」。

  中國航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元旦假期的第一天,嫦娥四號探測器卻在「出差途中加班」。12月30日凌晨4時55分,科技人員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向嫦娥四號探測器注入調姿和變軌參數。8時54分,嫦娥四號探測器發動機成功點火,開始實施變軌控制。8時56分,地面測控站實時遙測數據監視判斷,嫦娥四號探測器已由距月面平均高度約100公里的環月軌道,成功實施降軌控制,進入近月點高度約15公里、遠月點高度約100公里的環月軌道。


  它這一趟的目的之一,就是計劃要在月球背面艾肯盆地實現軟著陸,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副主任鄒永廖說,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人類已經發射了100多個月球探測器,但還沒有一個能夠實現在月球背面著陸:「月球正面和背面無論從物質成分上、形貌構造上還是岩石年齡,都有很大差異。艾肯盆地是在整個太陽系固體天體中存在的最大、最深的盆地,我們可以獲取月球深部物質的信息。由於磁環境的原因,在月球正面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效果不好。恰恰由於月球背面的磁環境非常乾淨。在月球背面開展低頻射電天文探測這一目標應該說是天文學家夢寐以求的,可以填補射電天文領域上在低頻觀測段的空白。」


  為了這趟旅程,科技人員還架起了「一座鵲橋」,不是為了牛郎和織女,而是給「嫦娥」準備的。今年5月21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正如「鵲橋」之名,嫦娥四號總設計師孫澤州說,中繼星為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提供地月中繼測控通信。「鵲橋」中繼星成功發射,在L2點穩定運行,為月球背面軟著陸應該說做好了準備。

  嫦娥四號12月8日就出發了,12月12日成功實施近月制動進入環月軌道以來,嫦娥四號探測器進行了2次環月軌道修正,與「鵲橋」中繼星進行了4次中繼鏈路測試,開展了激光測距、三維成像、微波測距測速等導航敏感器在軌測試,為探測器進入預定著陸區、擇機實施月球背面軟著陸做好準備。


  孫澤州表示,這次探索也將為今後探月工程不斷實現更深層次的全月科學勘探提供可能。他說:「這一次我們是從月球的正面擴展到背面,下一步我們要從月球的相當於中高緯地區向月球的兩級去拓展,實現對全月球的可到達能力。」


  雖然,新年沒有賞月的傳統,也沒有「嫦娥奔月」的傳說,但今晚(12月31日)的跨年夜,不妨抬頭看看月亮。一個實實在在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正在「奔月」。按照計劃,2019年的1月,它將擇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雖然,我們普通人舉頭望天並看不真切,但天上卻有設備能把地球上的我們「看得」清清楚楚。


  「天上的星星參北斗」,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能告訴你要不要順著大河向東走。

  北斗是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與世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共用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今年一年內北斗完成了10箭19星發射,創下世界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和我國同一型號航天發射的新紀錄。12月27日,北斗三號開始提供全球服務,全球定位精度10米;在亞太地區定位精度也由原來的6米提升至5米。北斗三號系統衛星總設計師林寶軍介紹,精度提升的原因就在於她有了一個更厲害的「心臟」。


  林寶軍說:「我們突破了新型氫原子鐘以及原子鐘的無縫切換技術,可以說原子鐘是導航衛星的『心臟』,這項技術也決定整個導航精度的一個核心技術。這項突破使導航系統的時頻精度提高了一個量級。另外,使我們的原子鐘可以連續無縫、不間斷地工作,這使北斗系統運行的時候,大家會感覺到更穩定、連續、不間斷,性能會更好。」


  「北斗」定位不迷路,「鴻雁」傳信不失聯。12月29日,鴻雁星座首發星發射成功並進入預定軌道,我國全球低軌互聯網衛星系統正式啟動建設。此次搭載發射的首顆試驗衛星在軌期間將陸續開展衛星各項功能的試驗驗證。按照規劃,鴻雁星座一期將由60顆衛星組成,主要實現全球移動通信、物聯網、導航增強、航空監視等功能;二期則將再發射數百顆衛星,形成全球覆蓋的能力。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志成介紹:「通訊是要連續覆蓋的,有的地方還要多重覆蓋,所以這樣的一個體系就造成了必須接續不斷地這個星過來覆蓋,所以星座的設計,包括接力的方式、切換的方式是這個的難點。」


  現在我們所用的網路都需要建立基站,但是沙漠、山區、海上等地方很難架設基站,手機就會出現不在服務區的情況。有了「鴻雁」系統後,這將成為歷史。

  回顧2018年的中國航天,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員、國際宇航聯合會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表示,成果豐碩:「今年的發射次數,算上私人公司發射的,(發射次數)首次獨居世界第一位。中國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一些對地的遙感星座越來越成熟地走嚮應用。空間科學方面,『張衡一號』發射成功,我們在國際合作方面進一步加強和國外的溝通,實現更多的合作項目。商業航天方面,私人航天公司已經開始進軍軌道發射的服務領域。今年,載人航天方面,用於驗證交會對接技術的『天宮一號』完美落幕。」


  2018年,中國航天未完待續……楊宇光說:「跨年度最引人注目的是嫦娥四號任務,人類第一次在月球背面實施軟著陸的嘗試,在月球探測領域最引人注目。其他方面,北斗也將進一步補充更多的衛星構建全球星座,其授時和定位精度也將進一步得到提高和改善。未來我們不但要保證航天規模,而且更多地要提高我們整個航天活動的技術含量,包括載人航天、深空探測;包括通信、遙感、導航等服務於國計民生的技術領域;包括未來在空間科學、太空探索等方面應該有更深層次的成果,在載人航天方面也進一步拓展空間站的建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科學》評10大科學突破 基因編輯嬰兒為"負面事件"
真實版"死星空間站"可行嗎?可能需要熱核實驗反應堆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