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論語》,讓人生少走彎路

讀《論語》,讓人生少走彎路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上下五千年,尤其是後面兩千多年,深受孔子的影響及包容並蓄形成的優秀文化傳統和架構,滲透著《論語》教導的為人處世道理。牢記《論語》所闡述的關於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與自身相處的法則,就可以少走彎路。

//培養「君子五樂」//

孔子非常看重人品。一個人能不能樹得起、能不能行得遠,最根本的就是人品。孔子延續東周和西周的習慣,把人區分成小人、常人、君子、聖賢,並強調做人要做君子,要有人品。而成為君子的五字訣是「仁義禮智信」,這是經過歲月錘鍊的儒家文化核心價值。

具體來講,君子的思想境界是仁,仁者愛人,一定要有一顆仁愛之心,愛祖國、愛父母、愛同胞、愛生命;君子的行為尺度應該是義,要鐵肩擔道義;君子處世的方式是禮,就是比較適中、有分寸,交好的時候不要無條件、零距離,交惡的時候也不要反目成仇,要始終彬彬有禮;智可以說是一種智慧、一種知識、一種不斷反省;君子的立身之本是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所以,想成為君子的話,就要做到仁義禮智信,就能「仁者無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先來看仁者無憂。小人一天到晚憂心忡忡,很難有快樂,因為小人有所得之後便患得患失,沒得到之前卻備受煎熬;因為來路不正,得到之後又怕失去它,所以終日憂心忡忡。反過來,君子是仁者,內心坦蕩蕩,沒有所得的時候卻充滿希望,有動力有願景就努力地去奮鬥;因為遵循禮儀而獲得,所以沒有什麼憂慮,也不大可能失去;哪怕失去了,因為他有仁心,所以感覺到又一次獲得奮鬥的機會。由此,君子沒有憂傷、憂愁,有的只是快樂。

無論在人生的順境、平境、逆境,我們都要做君子,做一個快樂的人。日常生活中,當然可以有期待,但在期待中不要受煎熬,而要有一種期望的快樂。

再來說勇者不懼。一個人光有仁心,光有智慧還不行,還要果敢,該出手時要出手。做事情之前有擔憂、懼怕很自然,但我們必須成為勇者,要克服各種各樣外在的害怕和內在的懼怕。沒有勇氣的話,很多坎是過不去的。要勇敢地面對困難,勇敢地面對自己的缺點、弱點,勇敢地克服各種危機和災難。

最後來看智者不惑。古漢語里,「知」和「智」同義。我們在遇到糾結、遇到矛盾時,要豁達睿智、大氣開明,要善於化解矛盾。化解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心裡坦蕩蕩,不要鑽牛角尖,更不要利欲熏心、一葉障目。有知識未必有智慧,但有智慧必有知識。我們要勤學、好學、苦學,更要樂學,進而構建一個強大而又豐富的內心精神世界。這樣,就不容易困頓了。

現實給我們留下的印象,似乎是好人有時候很難快樂。其實,好人最終肯定是快樂的。在這一過程中,不光是要有人品,而且要學會自得其樂。為此,君子可以培養五種樂趣:

一是生存之樂。人活著就有快樂。在這個意義上,人生而快樂是無條件的。

二是循禮之樂。我們跟父母相處、跟師長朋友相處,什麼時候不快樂?做錯了事情,說了不該說的話,沒有遵循禮儀,讓雙方都感覺到窘迫的時候,就很難說快樂。因此,就有了男女有別、長幼有序。任何時候都要保持一個適度的審美距離,只有這樣才能夠保持互相尊敬。

三是學習之樂、習藝之樂。學習應該說是有苦有樂。當你把學習轉化成一種興趣、一種愛好、一種工作時,也就有了安身立命的基礎。但如果做到三者統一的話,學習就其樂無窮了。

四是崇德之樂。在現實生活中,有道德的人未必快樂,快樂的人未必有道德。200多年前,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就發出這樣的感慨。然而,這只是表象而已。真正意義上的快樂、最持久的快樂是崇德之樂。這種道德所帶來的快樂是一種心裡的寧靜、人生的升華、靈魂的凈化,是真正可持續的。

五是知天命之樂。五十而知天命的時候,就得以把握社會、歷史、自然發展規律和人的生存法則,就知道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這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快樂。

牢記「君子五樂」,就既有人品,又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它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努力、去鑽研、去實踐,進而不斷達至人生的和諧境界。

//養成「三省吾身」//

《論語》裡面有一些衍生出來的成語和俗語朗朗上口。比如,小不忍則亂大謀,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匹夫不可奪志也,三人行必有我師,三省吾身,等等。這裡,最值得欣賞的一句話是:「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論語》以及孔孟之道對人有一種照亮和安撫的作用,通俗地講就是「少安毋躁」。今天,市場經濟極大釋放了人的活力。與此同時,人們內心深處的妖魔鬼怪也就出來了,慾望的潘多拉匣子打開了。事實上,人們在釋放慾望的時候,其價值取向和所採取的方式、方法、途徑是非常重要的。它決定了我們是釋放惡的能量還是善的能量。有鑒於此,讀讀四書五經,看看《論語》,便可讓人明辨是非,便可以讓人心安神寧。這種安撫並非一味地讓人清心寡欲,而是要發現倫理道德既有規範、約束、限制的一面,又有驅動、激勵、引導的一面。

如何真正找到「少安毋躁」的秘訣?不斷反思自己、反省自己、反觀自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大家從現在開始就可以養成一個良好習慣——每天晚上臨睡覺前做一個「三省吾身」的遊戲:先是放放「電影」,回想一下從早眼睛一睜開見了哪些人、說了哪些話、做了哪些事,產生了什麼想法、念頭和情緒;然後回想一下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話說得好,從而激勵自己、表揚自己;哪些話不該說、哪些事情做得不怎麼好,找一找原因,問個為什麼,下一次再碰到該怎麼辦。

「三省吾身」幾乎可以覆蓋我們整個的工作、生活和學習。第一,每一天的反思,日積月累對崗位職責的凝練提升,不斷增強敬業精神並提升職業本領,並由此獲得安身立命的基礎,忠於職守,報效國家。第二,長年累月反省自身的誠信誠意,以誠信為本認真處理協調好上下、左右、前後各種關係,就可以積累好的人脈,進而可持續地實現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第三,人是一個學習的動物,每一天我們都應該學習,向身邊人學習、向課堂書本學習、向網路學習、向自然學習、向社會學習,而且要向我們的對手學習。學而時習之,本身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

吾日三省吾身,顧名思義要多次、不斷地反思反省反觀自己、自身所處的自然與社會關係。有效的反省,可以讓人同時擁有三個不同角色又相反相成合而為一:一個是父母、一個是老師、一個是自己,進而把自己作為一個觀省的對象,督促實現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他人、有益於我自身的成長。

某種意義上說,孔子給我們的一筆豐厚財產就是反省的智慧和藝術。這種智慧與藝術護佑古老的中華文明不斷地煥發青春,讓文明長河從來沒有枯竭過。

//牢記「十五字訣」//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立於禮」,這十五字訣是一個很好的人生智慧指南,也是孔子送給大家的貴重禮物:人生就是一場最偉大的事業,要經營好自己的一生。

一是志於道、據於德。所謂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就是從行為道德開始的,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根有據,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道德「道得」,要想有所得就要循道守道,就要慎終、追遠,就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此,需要通曉天文人倫、掌握自然社會規律法則,進而讓我們的人生髮展有一個紮實可靠的基礎。

二是依於仁,要仁者愛人,要宅心仁厚。仁的「體」是內心的修養,所謂性命之學、心性之學,是內在的;表現於「用」的層面,則是愛人愛物。依於仁,關鍵在於對物、對人有沒有愛心。仁愛不僅能夠給予他人溫暖、照亮人間,而且是最好的人生照護。

三是游於藝,要有專長。古代有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和現在的德智體美勞、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加上技能學習相當。人要多才多藝,更要有一專之長。要通過個體所擁有的專長,將我們與社會、與自然、與他人、與自己聯繫起來,讓我們立足於現實的世界並獲取各種資源,在此基礎上實現全面發展。

四是立於禮。一個人要安身立命,就要講禮貌、有修養。「不學禮,無以立。」缺乏了禮儀,行為舉止規範就很難站立起來。循禮尊禮具有重要的平衡功能,所謂「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要想在社會上有一席之地,要想真正成人,要站得起立得住行得穩,就要循禮,就要學會相處之道。

領悟孔孟之道的精髓要義,無論處於何種境遇,就不會有不必要的埋怨,就會發現每一個人實際上都有一番偉大的事業。實際上,人的所學所思所想,人的言談舉止以及各種社會關係的溝通,構成了人生,構成了事業。做一個平凡的人,即是一個偉大的人;經營好自己的人生,就是完成了最偉大的事業。由此,我們就能「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

本文原載於《解放日報》(作者章忠民,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十大最美詞牌,十種悲喜人生
一門雙進士三代五英傑,10副楹聯匾額告訴你馬氏家族人才輩出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