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2018年東方歷史評論最受歡迎的20篇文章

2018年東方歷史評論最受歡迎的20篇文章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各位讀者朋友:新年好!感謝你在過去一年中給予的關注和支持。

和往年一樣,我們也整理出了過去一年中《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上最受讀者歡迎的20篇文章。我們不認為點擊量是衡量文章質量的標準。但我們仍然很高興地看到,編輯部所欣賞、重視的一些好文章,也得到了讀者的廣泛認可。另外,我們也相信這個榜單能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時代的癥候,反映出共享的趣味,以一個特殊的角度記錄下正在發生的歷史。

01

孤立於世界的災難:當孫子兵法遭遇國際法

作為中國智慧聖經的「孫子兵法」,如三十六計中的渾水摸魚、瞞天過海、調虎離山、暗渡陳倉、空城計、苦肉計、偷梁換柱等等妙計,用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大約不失為一種智慧;可是,如果用在國際關係上,則不折不扣成為了不守信譽、欺騙訛詐的代名詞。這種智慧與國際法是格格不入的。

02

北大校慶,為何改期?

「舊曆」之不合時宜,並非有礙學生的複習考試,而是因其象徵著舊的教育體制;「新曆」之獨具魅力,也並非時人貪圖五月春光明媚,而是象徵著與老北大傳統的決裂。

03

不予錄取:高考政審的誕生

儘管問題考生可以隱隱約約地感覺到自己可能是政審未過的名單上的一員,但政審人員是如何評定的卻是個謎。迄今為止,尚未有一名昔日的高考政審人員現身說法,回憶自己是如何在考生的政審表上寫下那四個令人絕望的大字的。

04

史料|北京紅衛兵在上海

1966年9月10日至30日,首都大專院校紅衛兵司令部南下兵團在上海行動廿天,上掛中央和市委;下聯基層和群眾,在上海文革史上划下特別的一筆。或許這一筆不屬大關節目,卻是不容忽略和缺失的。

05

陳獨秀:走向最後的覺醒

陳獨秀早年倡導民主科學,成為開一代風氣的思想家。由康黨、孫黨而至共產黨,身歷辛亥、反袁、五四運動、國民革命,沖人政治鬥爭旋渦而不能自拔,復受制於共產國際,被逐出共產黨。晚年重歸「五四」,重拾自我,最後覺悟到民主政治原則的普適性,認定民主就是民主,既無新與舊之分、東與西之分,亦無「資」與「無」之分。

06

趙清閣與被統戰歸國的老舍

趙清閣通過戀愛而展開的統戰工作,是成功的,她讓老舍歸國成為體制內人,讓老舍放聲歌唱新政權,她的革命理想和革命目的實現了。只是,1966年8月24日的歷史頗讓人尷尬。

07

以色列:一個沒有成長的國家

以色列對自己正當性過分地自信;頑固地無視自己的任意妄為最終可能引發核心帝國的憤怒並帶來危險;也不顧自己沒有結交任何朋友。的確,現代的以色列擁有強大的軍力——非常強大。但是除了製造更多敵人,強大的軍力又能夠帶來什麼?

08

真相之死:我們如何放棄了事實,迎來特朗普時代

這些處境令人們容易受到煽動,在政治上被操縱,一些國家則會輕易地被潛在的獨裁者掌控。我想去審視,人們對事實的忽視,用感情代替理性以及語言的被腐蝕導致了真相的價值遭到怎樣的削弱,而這一切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09

中蘇情史:熱戀、性、結盟、分手

「marriage(婚姻、結盟)」和「divorce(離婚、脫離)」是人們在國際關係問題的討論中經常用到的詞語,特別是在談到中蘇關係時更是如此。那麼為什麼不從字面上去理解這些詞語,去研究歷史中一個個個體的真實感受,以及他們的結合和分離?

10

沈志華:轉折還是選擇—如何估計1956-57年的中國

在中國,1956年春光灑滿大地,1957年陰霾籠罩天空。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國人曾寄予無限希望,而中共領導人雖經歷思考,最終卻做出了令人失望的選擇。

11

雷立柏:中國依舊缺乏世界性視野

很多中國學者談西方文化談得非常的片面,沒有一個很通的了解。從語言開始就是這樣……中國的學者過度依賴漢字,造就了漢語的思維方式。我感覺到,還是教育問題,包括孩子的教育,在中國還是漢語時間太多,而外語時間不夠、精力不夠、重視也不夠。

12

譚嗣同之死:改革結束,革命開始

戊戌年的譚嗣同一度糾結於改革與革命之間,最終他選擇為改革而赴死,同時為革命而永生。

13

嚴嵩的悲喜劇

中國歷史觀中的「奸臣論」,是一種非常要不得的傳統,是一塊君主專制的遮羞布。它隱含著這種邏輯:功德皆歸於君主,而一切的敗壞、損失和危機,則統統要扔給一二「奸臣」,由他們去擔受罵名。

14

「白左」與「漢奸」:民族國家內部的他者

「白左」與「漢奸」都是政治意義上的貶義詞,它們在修辭上珠聯璧合,在歷史發展上前後呼應,在應用上內外結合,用單一種族的身份去涵蓋族群多元的國族,把政治立場與特定人群的種族身份掛鉤,不符合這個政治立場的就是種族的叛徒,民族國家內部的他者。這是中國特色的種族政治概念。

15

「國家」如何變「黨國」,教科書從晚清到民國的演變

從清末以來,如果教育一直有相當的自由發展空間,那麼中國教育、中國人對國家的認識——其中最重要的是對個人和國家關係的認知,也就是公民教育的發展——這些最基本、最重大的問題會有更充分的討論空間。

16

百面李叔同

「弘一法師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又變而為教師,三變而為道人,四變而為和尚。每做一種人,都十分像樣。好比全能的優伶:起老生像個老生,起小生像個小生,起大面而又很像個大面……都是『認真』的緣故。」

17

從段祺瑞一首詩看三位五四「賣國賊」

段祺瑞認為,此三人非但無罪,反倒有功;而且,他們都是廉潔之人,所經手的巨款貸款每一筆都上繳國庫了,根本沒取一分錢的回扣。

18

梁漱溟的「非常十年」

1949年江山易主時,梁漱溟留在了大陸,原本應該像大多數「民國遺民」那樣,安度晚年。而梁漱溟卻「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幾度成為政治的焦點,直至耄耋之年、望九之齡,依然大膽發聲,成為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極言直諫」之士。

19

中國的馬歇爾計劃緣何失敗?

「誰丟掉了中國?」美國人在之後的很多年裡都會問這個問題。一些人認為馬歇爾應該承擔相當大的責任。

20

胡適幫助過的十個學者

「我還不曾見過如此一個厚德君子之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歷史評論 的精彩文章:

訪談|盧漢超:為失去歷史聲音的人「樹碑立傳」
林語堂傳:中國文化重生之道

TAG:東方歷史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