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歷史上四位寧死不降的英雄人物,英雄氣蓋撲面而來
第一位、明朝史可法
在歷史上,他被高度讚美,被視為與岳飛、文天祥一樣的愛國英雄、民族英雄。之所以如此,當然不是因他有 17 年鎮壓農民起義的經歷,而是因為他的堅守揚州,直至城破身亡。
當時的南明小朝廷,勾心鬥角,氣息奄奄,大數已盡,並無什麼太出色的人物,這使主政清王朝的多爾袞對史可法極為重視,並一再對他招降。雖他予以拒絕,表示他要「竭股肱之力,繼之以忠貞。」但對清兵入關,打下北京,趕走李自成,卻也感恩圖報,頂禮加額,稱之為「大將軍吳三桂借兵貴國,趕走逆賊」,並提出聯合起來,「伏乞堅同仇之誼,全始終之德,合師進討,問罪秦中,共梟逆賊之首」。就是說,他心裡想的,只是借清兵之力滅李自成,爾後劃江而治,根本沒想著收復失土。
揚州兵力單薄,抵擋不住抗不過聲勢浩大的壓境清兵,危如累卵,危在旦夕,對此,史可法看得極其清楚。他給夫人的信中寫道: 「法死矣。前與夫人有定約,當於泉下相候也。」又說:「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隨我去否?如此世界,生亦無益,不如早早決斷也。」
他對總兵李鳳和監軍高歧鳳要帶兵馬出城降清,不加阻擋,反而說:「此吾之死所,公等何為,如欲富貴,請各自便。」對此,他的說法是,若加禁止,恐生內變。大敵當前,如此放縱,揚州城更加虛弱,不堪一擊了。圍城之際,多鐸對他招降 5 次之多,史可法一概拒絕, 「城亡我亡,我意已決,即碎屍萬段,甘之如飴。」史可法要與揚州共存亡,這意味著,百萬軍民,也得與揚州共存亡。
第二位、宋朝文天祥
文天祥在國家面臨威脅的時候,表現出了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讓人們不得不稱讚,在面對國家危難的時候,文天祥不僅沒有退縮,反而擁有心懷天下的愛國主義精神。即使他明明知道這次勤王是一條不歸路,他依然義無反顧,這也與儒家文化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相契合。文天祥是一個書生,他作為南宋後期最後一位高級將領,他深受朝廷的恩惠,他選了去勤王來證明自己的忠義。
但是很多歷史學家從歷史潮流發展的角度去看待文天祥勤王,認為他的這次行動跟歷史發展的潮流相違背的,他沒有順應歷史的發展。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阻礙歷史發展的態度,所以在面對岌岌可危的南宋朝廷的時候,很多歷史學家都認為文天祥應該倒戈相向,做一位治理國家的名仕。
對於文天祥勤王的評價大致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有的人認同他的愛國精神,也有的人認為他太過於執著。但是無論從什麼角度出發,都無法抹殺他堅貞不屈,誓死不降的民族氣節。這些精神無關於任何教派,無關於歷史角度,文天祥用自己的行動來踐行著自己的信仰。
第三位、隋朝張須陀
在他攻打瓦崗軍的時候,那支龐大的隊伍曾多次戰敗,所以有很多的士兵對於他是聞風喪膽。但是在當時,朝廷將領已經投奔瓦崗軍,他決定親自與張須陀對戰。於是,特意制定了全方面的戰略,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嘛。於是,在李密的誘導下,張須陀到了大海寺周圍,有其他人埋伏於此,隋朝的部隊被包圍,但是張須陀還是帶領部隊攻破敵軍,可是周圍依舊是瓦崗軍隊,他感覺到天下大勢已定,而且隋朝的軍隊士氣已經被滅,感慨道:「已經戰敗到這種程度,無顏再見朝廷」,仰天長嘆之後,繼續攻打,最後在那場戰爭中死亡。
其實,對於張須陀而言,真是百年難得的良將。不僅可以體恤百姓,又英勇善戰。對待皇帝忠心耿耿。在他去世以後,皇帝也悲痛不已,在他真正失敗後,部下的將士們知道了他的所作所為,都痛哭不已。
第四位、宋朝楊業
宋太宗趙匡義攻打北漢時,曾下重金尋找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楊業,是楊家將第一人,也就是常說的楊家將第一人,也叫楊繼業,楊令公,此人實在是個不可多得的猛將。
趙匡義沒有看錯人,楊業在北漢時,以驍勇善戰出名,每戰必勝,屢立戰功,所以當時北漢人都稱他為「無敵」。遼景宗發兵攻雁門關,楊業率幾千人大敗契丹人,一戰讓契丹人膽寒,打那以後,契丹人只要見到楊業的大旗就跑。
話說楊業且戰且退,退到陳家谷口,結果一個人沒有,唯有悲憤。他繼續率領部下拚死奮戰,身邊的人都快死光了,兒子楊延玉也戰死了。楊業長嘆說:「陛下如此厚待我,盼望我能殺敵保國,現在我居然被奸臣脅迫,打了敗仗,還有何臉面活著?」
他告訴部下,突圍出去報告皇上,但大家都要和他同生共死,在親手殺死上百人後,楊業被俘。絕食三天而死,部下無一人生還。趙匡義知道後,痛哭流涕,下詔表彰,潘美降三級,王侁、劉文裕被流放。
※歷史真的存在輪迴嗎?你看看美國總統上任時的樣子,這也太巧了!
※歷史上最受歡迎的皇后,六位皇帝為她痴迷,48歲還要求侍寢
TAG:史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