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中國歷代取名風尚之演變

中國歷代取名風尚之演變

與西方動輒一長串字母,幾個甚至十幾個單片語成的人名不同,中國人的姓名最簡單(字數少)卻也最複雜——每一個姓氏都有著悠長的歷史淵源,每一個名字都包含著深厚的文化意蘊,許多人還有稀奇古怪的字和號。中國人姓名字型大小中包含著的講究與學問,你知道它們是怎麼得來的嗎?

姓是怎麼產生的?

如今當我們認識新朋友的時候,總會詢問對方:「您貴姓?」可見,姓氏是每個人最有代表性的身份標誌之一。

中華民族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人們普遍認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關係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說文解字》中寫道:「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

有著血脈延續作用的姓,最早出現在中國。據考證,中國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時是母系社會,人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組成,形象的說明最早的姓跟母親有關。

和如今姓用來表示家族不同,中國最初的姓不是個別人或個別家庭的,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據文獻記載,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為了「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它產生的時間大約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

中國歷代取名風尚之演變

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伏羲稱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後去世,留下了大量神話傳說。

中國最古老的姓是什麼?

中國最古老的姓是什麼呢?關於中國最古老的姓,有兩種說法:一說為「風」,一說為「姬」(以及由姬姓衍生出來的姜姓)。

風姓是中國最為古老的姓氏。根據《帝王世紀》和《竹書紀年》的記載,中國上古三皇五帝之首包羲伏羲氏的父親燧人氏就是風姓。燧人氏(生卒年不詳),風姓,燧明國(今河南商丘)人。幾十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燧人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帶鑽木取火,成為華夏人工取火的發明者。

在此在基礎上。伏羲氏隨父姓風,伏羲氏的妻子女媧氏隨夫姓風。不過,對於風姓這一姓氏,因為年代十分久遠,加上歷史上幾乎沒有風姓的人物,所以,針對風姓這一姓氏的存在,自然存在非常大的爭議。

和風姓相對應的是,姬姓和姜姓這兩個姓氏則擁有大量史料的佐證,並且不管是歷史上還是現在,都存在不少姬姓、姜姓的後人。所以,也有觀點這位這兩個姓氏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一方面,就姬姓來說,是中華上古八大姓之一,為黃帝軒轅氏的姓。

大約在5000多年前,黃帝因長居姬水,以姬為姓。因為黃帝在歷史上的崇高地位,所以姬姓在先秦時期成為一個十分顯赫的姓氏。

在歷史上,姬姓是周朝的國姓,比如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周公姬旦等,而且,姬姓也是吳國、魯國、燕國、衛國、晉國、鄭國、曹國、蔡國等諸侯國國君的姓。

姬姓現在人口雖然只有54萬餘,但是,由姬姓直接繁衍出的周姓、吳姓、鄭姓、王姓、魯姓、曹姓、魏姓等411個姓,占《百家姓》總數504姓的82%。

姜姓則是炎帝神農氏的姓。根據史料記載,炎帝生於姜水,因以水命姓為姜,裔孫姜子牙周初封於齊,到戰國中期,為田氏所滅,子孫分散,有以國名為氏是齊氏,或以姓為氏是姜氏。在北宋時期的《百家姓》中,姜姓排在第32位。

從古至今,共有102個姓氏由姜姓繁衍而來,比如呂、許、謝、紀、丘、盧等姓氏。在此基礎上,姬姓和姜姓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因為繁衍出眾多姓氏,所以被譽為「萬姓之祖」。

中國歷代取名風尚之演變

據說,黃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陝西。相傳炎帝族和九黎族為了爭奪黃河流域一塊肥沃的土地,發生了一次戰爭,炎帝族戰敗,向黃帝族求援。黃、炎兩族合併。後來,各族都認為是黃帝的後代,稱為「炎黃子孫」。

從公元前開始,中國的姓氏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綿延不絕。有關專家最新研究統計結果表明,中國人曾經使用過的姓氏有22000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版過《中國姓氏彙編》,共收姓氏5730個(其中單姓3470個,雙字姓2085個,三字姓163個,四字五字姓12個);據中國語改委漢字處1984年的抽樣調查及有關專家的估計,直到今天還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個以上

氣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的《當代百家姓》認為:目前,我國常用的姓約400個,前100個姓是

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

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

梁宋鄭謝韓唐馮於董蕭,

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

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

余潘杜戴夏鍾汪田任姜,

范方石姚譚廖周熊金陸,

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

顧侯郎孟龍萬段雷錢湯,

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

這100姓佔全國總人口的87%以上。

「姓」與「氏」有什麼區別?

如今「姓」的數量與我們前面說的所謂遠古即有的純正的「姓」相去太遠了。那麼,那些最初並不存在,如今卻發展壯大,也被稱作「姓」的字又是怎麼回事呢?

那些字就是現代姓的主要組成部分「氏」,下面就來介紹「氏」。

由於人口的繁衍,原來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互相區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就為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一個本部落共用的代號,這便是「氏」。

有的部落一邊沿用舊姓,一邊有自己的「氏」。這些小部落後來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們又為自己確定氏,這樣,氏便越來越多。

這一時期的姓氏主要有以下兩種由來:

帶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媯、贏等,這是母系氏族社會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長的名姓稱號。

以動植物為姓氏,如馬、牛、羊、豬、蛇、龍、柳、梅、李、桃、花、葉、谷、麥、桑、麻、粟、山、水、林、木、風、雲、河、江、金、石、鋼、鐵、玉等,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圖騰。

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近親結婚會產生不良後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因而在貴族女子稱謂中則著之以姓,因為「姓」可表明她出生於某個氏族,起到「別婚姻」的重要作用,故古代曾有「同姓不婚」的說法。

中國歷代取名風尚之演變

今天常見的姓氏,大多產生於什麼時候?

如今常見的許多姓,最初都是「氏」,他們的大量產生的時代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春秋時期。此時的中國已進入階級社會。

周代制度規定,周天子的嫡長子將來繼承王位,稱為太子,其餘的兒子統稱王子,王子的兒子稱王孫,王子和王孫統稱王族子弟。諸侯的兒子除了太子外均稱公子,公子的兒子稱公孫,公子和公孫統稱公族子弟。

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國為氏。公孫的子孫不屬於公族,他們以其祖父的名或字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主要有:

以封國、官職、爵位為氏,如齊、楚、燕、韓、趙、魏、秦、魯、蔡、鄭、陳、宋、阮;司徒、司馬、司空、樂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孫、伯子等。

以出生地、居住地、職業為氏,如姚(虞舜生姚墟)、東方(伏羲住處)、西門、東門(魯庄公子遂後代封住地)、東郭、南、百里、歐陽(越王勾踐,被封在烏程歐陽亭)、陶、巫、卜、醫等。

以祖先族號、謚號為氏,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這樣,大量不同的氏就由此產生了,其數量遠遠超過姓的數量。

在這一時期,「姓」是固定不變的,而「氏」卻時常變化。因此往往出現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雖不同,氏卻相同的現象,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這些變化往往反映了貴族的地位和職權的變更。如戰國中期的商鞅,他原本是衛國公孫後代,所以又叫衛鞅和公孫鞅,秦國封他為商君後,他又稱為商鞅。

秦漢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場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嚴格規定。春秋戰國時期,整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姓氏制度也出現混亂,姓氏逐漸混同。到兩漢時,姓已基本確立,與現在通用的姓大體相仿了。

然而,由於各種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發生,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皇帝賜姓。如劉邦賜項伯姓劉。

為避災難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吳被殺後,子孫逃到齊國,改姓王孫。

為避皇帝或聖人諱而改姓。如荀改孫、庄改嚴等。

嫌原姓複雜、字多而改姓。如司馬簡姓司或馬或馮。

少數民族主動從漢姓。如北魏孝文帝規定鮮卑族人改用漢姓如陸、穆、賀、於等。

另外,拓跋、單于、宇文、長孫、呼延、尉遲、耶律、完顏,愛新覺羅等都是少數民族姓的漢語譯音。(後世有些嫌字太長就簡化,如愛新覺羅改姓羅、金)

中國歷代取名風尚之演變

歷代取名風尚的演變

名是每個人的代號。姓氏是公共的,名是個人的。《說文》中記載道:「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意為黃昏後,天暗黑不能相認識,各以代號稱。

這便是名的由來。後來人們發現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漸通行起來,使得人皆有名,並對命「名」講究起來。

據《周禮》「婚生三月而加名」,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取名,我們現在所看見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當時的習慣,崇尚以天干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來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如太乙,成湯(天乙),太丁,盤庚,帝辛(紂),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盤庚曾孫)。

周代以後對命名有所講究。春秋魯桓公六年魯桓公問命名應遵守的禮節時,大夫申提出「信」「義」「象」「假」「類」五條。

到戰國時,很多貴族通過占卜來給自己的兒子命名,喜用一些代表吉祥與美好的字,如屈原在《離騷》中寫道:皇攬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父親仔細揣測我的生辰,於是賜給我相應的美名;父親把我的名取為正則,同時把我的字叫作靈均)。

秦漢以後,隨著封建專制的加強,在命名方面除了對「五類」的講究外,還對一些寓含王霸意義的字眼如龍、天、君、王、帝、上、聖、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周秦兩漢單名多於雙名。有些雙名也是單名,如晉介之推,虞宮之奇,鄭燭之武,佚之狐,之為虛字,不算。還有一個「不」字,韓申不害,楚蕭不疑,趙國趙不倦,漢代程不識,不危、不惑等皆如此。

漢代起名開始講究文化意蘊,多帶有這些意思:尚英武,雄渾勁健,像勝、武、勇、超、猛、固、彪、舉等這些字很常用;見賢思齊、追慕聖人。如張禹,趙禹、鄧禹、陶湯、張湯、趙湯、周昌、王昌、張堯、黃舜等就體現這一特色;求長生長壽。如萬年、延壽、壽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見。

魏晉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學盛行,起名講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獻之,孫靜之、楨之。畫家顧愷之,將軍劉牢之,科學家祖沖之,史學家裴松之,文學家顏延之,楊銜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時髦。一時間,僧佑、僧護、僧智、梵童、摩訶之名比比皆是。

唐宋時,道熾一時,僧也極紅。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時尚。

宋以後,尤其明清,字輩譜命名法最盛行。至今,從農村族譜中可看出這一現象。進入族譜用於給子孫後代起名的字,當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貴、昭、慶、德、祥、龍、鳳、昌、盛等。

明清以族譜命名為特徵,影響很大。1744年,乾隆為孔子後裔定了三十個字為: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垂維佑欽紹念顯揚。滿清貴族喜歡用吉利字命名,如安、福、永、泰、保全、常榮、桂祥等。

而民間命名習慣約有以下數種:

節令法:以生時節令,花卉為名,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實、秋雨、秋艷、冬曉、冬梅、臘梅等。

地名法:紀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滬生、渝生、杭寧。

盼子盼財法:如來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來寶、來發。

動物法:阿牛、阿鼠、小魚、小狗、小龍、阿龍、小駿(馬)、小鳳、鳳兒。

體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

性變法:女當男養,亞男、冠男、家駿、家雄;男當女養,新妹、寶姬、秋月等。

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囡、三囡等。

五行法:如前述朱熹一家祖孫五代。綜合的,如潤土(節令加五行)。

民國年間,西方文化漸漸影響本土,一些知識分子、商人家庭尚洋名,如瑪麗、海倫、彼德、約翰、湯姆很多。文革間尚紅、建、衛、忠、青等字,帶有濃厚的時代痕迹。

現在,新一代父母給孩子起名時,有崇尚朦朧、詩意的趨向;也常見多字名,如父姓+母姓+名,這是新時代特有的現象,但不能將之視為複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文化世界 的精彩文章:

人生在世,不過兩詞:拿得起,放得下
懷念不如淡然,糾結不如看開

TAG:國學文化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