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元代平民男女也有自己的服裝樣式,這事你知道嗎?

元代平民男女也有自己的服裝樣式,這事你知道嗎?

元代雜劇《望江亭》,第三折《調笑令》中有句唱詞:「許你和張二嫂說:大夫人不許他,許他做第二個夫人,包髻、團衫、綉手巾,都是他受用的。」

關漢卿

包髻、團衫、綉手巾,元代漢族百姓在娶妾訂婚禮品中需要有這三件,不失為一種別樣的風俗。

此處的包髻不僅包括絹帛布巾,還包括金銀首飾等佩戴之物。在元代,團衫即袍子,是各族通用服裝,陶宗儀曾說過:「國朝婦人禮服,達靼曰袍,漢人曰團衫,南人曰大衣,無貴賤皆如之。服章但有金素之別耳,惟處子則不得衣焉。」綉手巾就是在手巾上綉出各種吉祥圖案,以示美好祝福之意。

陶宗儀雕像

話說訂婚、結婚的女子自然穿戴最美,除此之外在元朝還有一種以「金蓮唐裙」為婦女美的標準。在出土的唐永泰公主墓中壁畫上的眾婦女,均穿長裙、拖地,上繫於腰的上部,這就是唐裙。唐裙在元代婦女中頗為流行,廣受歡迎。除唐裙外,漢族婦女還以襦裙為主,她們身上穿的衣服分為上下兩截,上邊至腰的短衣叫「襦」,而下面的長裙用帶子扎於腰間,裙下擺則拖至地面,這叫「裙」,兩者合起來就叫襦裙。

由於受蒙古族的影響,服裝的樣式也有所變化,有時也用左衽,但色彩比較灰暗。因為在《元典章》中明確規定民間禁用的顏色有9種,即柳芳綠、天碧、真紫、雞冠紫、迎霜合、梔紅、紅白閃色、胭脂紅、赫黃。這些顏色都是民間服飾不可以採用的,一經發現,決不輕饒。

元代有一種名叫兜肚的內衣,又名抹胸、裹肚,不分性別、貴賤都穿。《清稗類鈔·服飾類》中稱:「抹胸,胸間小衣也。一名襪腹、又名襪肚。以方尺之布為之,緊束前胸,以防風之內侵者。俗謂之兜肚,男女皆有之。」

元代漢族人士的服飾大部分延續唐宋風格,首服是帽、笠、巾三種,當時的漢族人戴頭巾或什麼也不戴。元朝著名詩人丁鶴年在《春日海村》中如此描述道:「地僻囂塵遠,人稀習俗淳。花時恆獨往,隨意踏晴春。斑竹過頭杖,烏紗折角巾。蕭然多古意,何愧葛天民。」

鶴年書法

「折角巾」是首服中的一種,實際佩戴形式很多,當時的文人、小商小販等也都有自己獨特鍾愛的頭巾佩戴方法,從而一眼就可以看出他們的身份。元朝時唐巾已不是帝王冠了,而是一種各階層人士皆可戴的頭飾。

民間中層人家最喜歡的衣服料子是用棉布製作而成的。在唐代棉紗織成的布匹,因為價格昂貴,還比較稀少,然而到了宋代成本下降,數量逐漸增多。在元朝,隨著棉花種植和紡紗織布工藝的不斷創新和推廣,棉布已日益流行開來,且價格已經能被中層人家普遍接受,成為制衣的首選。

棉布雖不如綢緞那般華麗、光滑、美觀,但貴在穿起來柔軟、舒適、透氣性好,比起纖維僵硬、表面粗糙的麻布來強出很多,被喜歡肯定有它的道理。

貧窮人家男女很多還是穿戴粗布麻衣,為了勞作方便,普遍選用寬襟窄口的衣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帝陵薄葬,難覓真身,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處?
盡茶之真味,各地名茶如何征服明朝士大夫的味蕾?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