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的溝通方式:吵架或者冷戰
凌子老師,我知道老公曾經出軌過,但現在還有沒有聯繫不清楚,可是他天天手機不離手,一副緊張的樣子,我有些懷疑,但是也不敢明說。我們之間就是問題出在溝通不好,有時候就是吵架,有時候他靜下心和我說話,但是我的回應的讓他不願意繼續說下去,話不投機半句多。請問老師,我怎麼辦?
在中國有些家庭所謂的溝通,就是無休止的爭吵以及嘆息。我們總會把家比作溫暖的港灣,然而這只是我們心中的一些期盼和願望。現實生活中,家給我們的感覺會更複雜,有愛,有溫暖,也有很多矛盾,爭吵,甚至厭倦。
在我們的家庭中,90%的問題都源於不會溝通。不管是夫妻之間也好,還是父母和子女之間也好,大家要麼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自說自話,要麼把溝通當成宣洩情緒的一個途徑,亦或者,為了避免矛盾激化保持表面的和諧,而用隱忍的方式迴避溝通。
因此,無法溝通常常成為家庭矛盾的催化劑,這會帶來很多不可預知的嚴重問題。
家庭溝通中常見的問題:
01
用控制的方法溝通
「已經習慣了父母的大家長主義了,沒法兒溝通,只能順著他們,在他們眼裡我所有的事兒都不重要,總說著家裡為我付出很多,壓得我喘不上氣兒。」
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說服或壓制對方,而是要達成共識。
所以很多父母其實並不懂得溝通的真正意義,他們認為好的溝通就是讓孩子變的聽話,如果不聽,那就是溝通不到位。這樣的溝通只會造成父母和子女之間內心的隔閡,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孩子對父母逐漸喪失了信任,那些原來可以和家長說的事情,以後再也不願意和家長分享了。
02
用情緒化的語言溝通
在家庭中,尤其是夫妻之間,心平氣和的說話是一個理論上正確,但實際上很少有人這樣做的溝通方式。更多的人在和伴侶交流時只想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如:「你總是不洗碗不掃地,什麼家務活也不做,這日子真懶得和你過了。」
「讓你幹個什麼事總是拖拖拖,對我說的話一點都不上心!」等等。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將這種情緒化的溝通方式稱為暴力溝通,而薩提亞把這樣的溝通定義為指責型溝通模式,這種類型的人常常忽略他人的感受,習慣於攻擊和批判。「都是你的錯」,「你到底怎麼搞的」是他們的口頭語。
在感情中,雖然我們更關注出軌、家庭暴力等重大的問題,但實際上日常挫折對感情的傷害程度要遠大於那些重要的問題,並且,長年累月的日常挫折所積累的不滿和對抗,也是引發出軌等重大家庭變故的原因之一。
03
用冷漠和迴避的方式拒絕溝通
雖然爭吵是一種不好的溝通方式,但比爭吵更嚴重的是冷漠和無話可說。
在談到家庭的問題時,有一個概念叫冷暴力,它的特徵是沒有語言和情感上的溝通,對對方一切持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儘可能的將雙方的互動降低到最低限度。雙方就像一個隱形人一樣,明明就在你眼前,但是卻感覺不到對方的存在。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呢?
1.對溝通在意識上缺乏正確的認識和足夠的重視。
很多人經常把溝通簡單的理解為說話,認為兩個人只要談話了,那就是溝通了。也有的人理想化的認為,家人是最懂自己的人,因此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候,不需要多說什麼,對方就應該能猜出自己的心思,而主動溝通就是一種「不夠愛的表現」。
當人們對溝通不重視的時候,就會根據以往的經驗組織模式自動化去應付溝通中的問題,缺少反思的意識,一旦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要麼通過指責別人來推卸自責,要麼通過拒絕溝通來表達自己的抗拒。
2.身份角色的不對等
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註定是不對等的,父母更多會處在一種掌控的角色,而子女更多會處在一種被照顧,被掌控的角色,即使再講究平等觀念的家庭,也無法消除這種客觀上的不平等。
男人和女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關注的視角是不一樣的,男人多是理性動物,更關注邏輯和怎麼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而女人則更偏向於感性,溝通的主要目的是獲得情感上的認同和溫暖。這樣的一種不對稱,很容易造成一些溝通中誤解。
那麼,在家庭溝通的問題上,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夠改善這種狀況呢?
1.建立對溝通正確的認識
溝通的目的不是說服,更不是控制,而是讓雙方達成共識,建立認同,從而讓關係的鏈接進一步加深。這既是溝通的定義,也是溝通的原則。
2.學會深度傾聽
所謂深度傾聽主要包含兩層意思:
一是在溝通中,聽比說要重要的多;
二是我們不僅要聽對方在說什麼,更重要的,是覺察對方話語中表達的情感、需求和期待等問題。深度傾聽會起到一種「共情」的效果,讓對方感覺到被重視,被信任,從而更容易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
學會與家人好好溝通,這樣才會增加親人間的感情,讓生活更加的幸福美好,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
※我最近喜歡上了一個已婚男人,沒見過面,怎麼辦?
※每個愛抱怨的媽媽,心裡都藏著一句話
TAG:婚戀情感專家凌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