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桑兵:學術分南北,有對壘也有交流

桑兵:學術分南北,有對壘也有交流

1933年12月陳寅恪閱岑仲勉論著後回復陳垣的信中,有「此君想是粵人,中國將來恐只有南學,江淮已無足言,更不論黃河流域矣」一節。我讀後百思不得其解,以為不免以偏概全,似與近代學術本相不合。近日忽有所悟,知此議論實與近代中國學術的地域流派變遷關係甚大。

陳寅恪先生

南學與北學的優劣浮沉

陳寅恪評語中關鍵概念有四:粵人、南學、江淮與黃河流域。中外學者多已指出,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區域變化,中國的文化學術重心,有自北而南轉移的趨勢。

中國南北文化差異明顯,學術風格也各自不同。有學者認為:「把空間分布作為學術派分的畛域,始於南北朝。但承認『統一』時代還存在學術的地域剖分,則盛於北宋。」清代以來,學者論學,每每講究地域與流派的關係。清初顧炎武《日知錄》引《論語》評南北學者之病,指北方學者「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南方學者「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

梁啟超早年著《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即分先秦學派為南北兩支,各有正宗與支流,並據以歸納南北學之精神。但南北學者若揚己抑彼,則為不智。民初《清史稿·儒學傳》成,請人評審,吳士鑒提出增加有關崔述(字東壁)的內容:「其所著書,雖無家法,而北學除通州雷、肅寧苗、昌平王三人外,尚覺寥寥。東壁久已懸人心目之中,能否增附於雷傳之下,以饜北人之望,而免他日北人攻南之弊。此中消息極微眇,侄非助北學,乃所以護南學耳。」

總體而言,南學強於北學,當是近代學術的一般態勢。

南北學之分主要在居處

南北學分法有二,一據籍貫,一講居處。民國時論南北學風不同,多據後者。1922年8月,胡適與來訪的日本學者今關壽磨談論中日史學,認為「南方史學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學能疑古而學問太簡陋,將來中國的新史學須有北方的疑古精神和南方的勤學工夫」。此即因居處要而言之,因為北方有不疑古而勤苦之士,南方亦有信古而簡陋之人。當時東南大學的《學衡》公然樹旗,與北方的北大派分庭抗禮,形成所謂「南高學派」,成為南方學術的代表聲音。此北大學派與南雍師生,亦據居處而分別,若論籍貫,則多為南方人士。

《學衡》雜誌

無論言中學還是西學,這時北方為新而較空,南方則舊而較實。東南大學文哲兩系曾請梁啟超來講國學,任教於此的顧實、吳梅、柳詒徵等卻屢次與梁發生衝突。顧實還譏諷梁摸不到《道德經》的邊,「他講的不是老子,而是『咱老子』!」國學運動中,東南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等校的國文系和無錫國學專修學校以及南方的幾個國學研究會彼此溝通聲氣,互為聲援,共同對抗北大派,這種矛盾還延伸到由北大派生的廈門大學國學院和中山大學文史學科。有趣的是,先此黃炎培、蔣夢麟等人曾一度打算將南京大學辦成新派大本營,而將北大讓給舊派講老話。

南北學既有對壘,也有對流

南方的一些學者北上,在北大以外形成據點,清華國學研究院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南學北上的會合。胡適雖然在該院籌建時參與意見,但吳宓做主任負責具體事務,其精神必然與北大派相反。由於幾位導師或名高望重,或真才實學,胡適還算佩服或禮敬,對較為次要者則不大客氣。實際上參與其事者除吳宓、張蔭麟外,均與《學衡》無緣。倒是趙萬里、浦江清兩位助手的東主王國維和陳寅恪,過去可算是《學衡》的同路人。

與此同時,一些北大派成員為避難或謀生,相繼南下,先在廈門大學組織國學院,夭折後再赴廣州。然而,廣東卻並非宜於治學的居處,浙人魯迅的印象是:「廣東報紙所講的文學,都是舊的,新的很少,也可以證明廣東社會沒有受革命影響;沒有對新的謳歌,也沒有對舊的輓歌,廣東仍然是十年前底廣東。」傅斯年等人在時,一度表面似有新氣象,真相卻是「廣州的不能研究學問乃是極明顯的」,因為「書籍不夠參考,商量學問又無其人」。於是南下的學者很快又紛紛北上,如任教於北大卻對北大派不無異詞的黃節,一度出任廣東教育廳長,不久就掛冠而去,重理舊業。

傅斯年先生

1933年的京派與海派之爭,再度將學分南北的問題擺上桌面。揚京抑海的沈從文和為海派辯護的杜衡,本來只是從文學創作的角度立論,後來參戰人多,內容也擴大到學術整體。分別的標準,仍是居處而非籍貫,看法卻與20年代截然相反。朱自清認為,「所謂『京派』大概可以說是抱著為學術而學術的態度,所謂『海派』大概不免多少為名利而撰作」。其實,十年間南北學風的逆轉,很大程度上是南人北上的結果。

此後,隨著中央研究院的南遷以及北京舊書肆在滬、寧開設分店,南北學風又有對流。而抗日戰爭的爆發,使之發生異變。戰後更有所謂新海派。南北學風的流動,仍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之間進行,惟有南學的局面,始終沒有出現。近代學術史上嶺南(以居處而言)的幾度興盛,差不多都是北人(此為閩粵人的北人概念)或北學(亦含粵人)南下所造成,其中也包括陳寅恪自己在眾人皆醉我獨醒之際所承擔的一柱擎天的作用。可惜由此帶來成為學術中心的大好機緣,都失去了。

(作者現為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

本文原刊於《北京日報》17年9月4日第15版

歡迎您點好看

文末廣告頁面是本號唯一收入源,支持的粉絲們可以點擊一下,多點無效哦!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文讀史 的精彩文章:

神文!《西遊記》師徒四人的學術之路!
反貪只是借口,實為政治鬥爭

TAG:談文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