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三大根本原因:慢性食物過敏,慢性心理緊張,慢性輕度缺氧
有人說,年齡是最大的毒素,是人衰老的根本原因。但是,卻總有一小部分人,可以逆生長。又有人說,基因決定一切,但基因只是圖紙,能否長出圖紙中的樣子,則需要生長環境的塑造。
中西方的健康養生文化,在表現形式上有很大差異,但在本質內核上,卻是一樣的。這是因為,不管你是住在南半球還是北半球,不論你是何種膚色,也不論何種食物結構,身體需要的最基礎的東西,都是食物、水和空氣。
初中化學教材上的化學方程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早已告訴了我們答案,身體需要葡萄糖、氧氣和水分,才能生產出能量。體內的這三樣東西,分別來自於體外的食物、水和空氣。
食物、水和空氣,在為人體帶來能量的同時,也對人體內環境產生影響,也對人體細胞帶來改變。慢性食物過敏,慢性輕度缺氧,長期慢性缺水,是身體失去健康的生理原因。而慢性心理緊張,是身體不健康的心理原因。心理和生理相互影響。慢性的,通常是看不見的,也很難感受到,極容易被忽略。
慢性食物過敏
慢性食物過敏,又叫積食,中西方的叫法不同,意思一樣。中醫還有脾是生痰之源,痰是百病之源的說法。身體加工食物、水和空氣,在腸胃和肺中進行,會產生初級廢物,就是大便、小便和呼出的氣。這些初級廢物,沒有進入身體循環,就直接排了出去。
食物、水和空氣,經過身體的加工,變成了營養分子、水分子和氧氣分子,這三樣東西參與全身循環,在生產出能量的同時,會產生次級廢物。這個次級廢物,全身各處都有,主要儲存於淋巴液和間質中。中醫將這個廢物稱為痰,淋巴和間質歸屬脾土,所以說脾是生痰之源。
根據功能醫學的研究,慢性食物過敏,從營養成分上看,主要是蛋白質過敏。常見的如牛奶中的酪蛋白,麵粉中的麵筋蛋白,和雞蛋中的卵清蛋白等,大部分食物中的蛋白質,都會引起慢性過敏。有人說,食物是人體最大的入侵者,此話很有道理。人類血型的進化,跟逐漸演變的食物結構,有直接的關係。
中國的食物養生,以素食為綱,少素多葷,這其實就有避免蛋白過敏的作用。調理疾病時,有時會辟穀、斷食,不但不吃葷食,連主食都要停掉,這在節約身體自有能量的同時,也暫時避免了新的食物過敏。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慢性食物過敏,積食生痰,是導致身體內環境里,堆積廢物毒素,引發各種疾病的重要原因。調理積食,中西方的思路大體一致,但又略有區別。一致的地方在於,都注重換食和斷食,區別的地方在於,中醫還講究治痰首治氣。當然,國外的冥想,呼吸養生,也是在補氣。
慢性輕度缺氧
癌細胞,是正常細胞為求生存,不斷提升生存能力,以致連續幾代發生基因突變,並且突變基因最終得以保留的,細胞的終極形態。這看似是進化,其實是回到了最初。有科學家,將癌細胞的出現,稱為細胞的返祖現象。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原因是癌細胞是無氧呼吸,而單細胞的始祖,都是無氧呼吸。
細胞和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始終伴隨著,用氧能力的提升。但這個提升,始終受限於其生存的環境。即便是現在的陸地環境,空氣中的氧氣含量,也只佔到20%左右。為什麼氧氣這麼重要呢,這可能是因為,在葡萄糖、水和氧氣這能量三要素中,只有氧氣是氣體,它的效率最高,廢物最少。化學常識是,燃料與氧氣混合越充分,生產的能量就越多。而生命能量,是生物進化的動力。
人體的細胞,其實仍然是生存在水環境中,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極低,所以氧氣的運輸,是極其困難的,只能結合在紅細胞的血紅蛋白上,統一的集中運輸。人體的毛細血管,內部直徑與紅細胞大小相當,所以毛細血管,單次只能容納一個紅細胞通過,這意味著氧氣輸送,並不那麼輕鬆,人體輕度缺氧的情況,其實非常普遍。
當慢性缺氧的情況,長期得不到改善,體細胞生產能量的方式,更多的依賴於無氧呼吸和糖酵解時,身體的能量,會越來越少,而酸性廢物,會越來越多。能量少,而廢物多,身體自調能力下降,人就會從健康變成亞健康,再到疾病以致大病。呼吸,之所以能成為養生共法,跟這個關係很大。
長期慢性缺水
從嬰幼兒到成年人,再到老人,人體內的水分,含量會越來越低,小孩很水靈,老人很乾枯。水為什麼這麼重要,從其本身的特性來看,它在自己循環回收利用的同時,也能帶來能量的循環利用。液態水受熱,會變成氣態水,氣態水遇冷,又會變成液態水。人的體溫之所以能恆定,動力來源於心臟的跳動,而體溫的均勻分布,則來源於遍布全身的水氣。生活中常用的暖氣,有兩種類型,分別是水暖和氣暖,這種供暖的效率,遠遠不及人的體溫調節機制。
從水的生理作用看,非常的強大。體內一切物質,能夠發生作用的前提,都是溶解在水中,體內的一切生化反應,都是水解反應。《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不爭是它的品德,只有品德而沒有能力,不足以稱為上善。善利萬物,正是它的能力。
中醫五行相剋理論,有一個是水克火,很有道理。水不足以克火,就是能量物質過多,而水過少,以致這些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下降,進而引發的水解反應不充分,產生過多的氧化自由基,從而引發炎症。炎是兩個火,就是火多了,水少了。
我們國家的飲食結構,以五穀雜糧為主食,食物的熱量係數,與西方國家的相比,要低很多。這可能意味著,西方國家的人,需要更多的飲水。有這樣不同的背景,所以臨床上用水治病的模式,首先出現在美國,也就不怎麼奇怪了。我國古代的養生人士,雖然並未提到補水,但卻提倡咽津液,吞唾液,認為這是極好的物質,這可能是對身體的用水,有較高的認識。現在十人九濕,不適合喝太多水,但像這樣利用身體自有的水補水,是不太可能引發濕氣的。
此外,我國養生向來注重養腎,而腎主水。人老腎先衰,腎衰了,腎循環加工水的能力下降,人體的水就會越來越少,腎管理的水中,藏有營養能量精華。也就是說,養腎,其實就能節約水,節約能量。從這些理論中看出,中國歷代養生,雖然沒有提倡補水,但卻對水的認識,非常深刻,循環利用體內的水,遠比用喝水來補水,效率更高,也更節約。在實際治病過程中,中藥的湯劑,其實也是補水的一種思路。
慢性心理緊張
慢性心理緊張,這個致病因素,不是生理維度的,但它卻嚴重影響著生理。所以的情緒和壓力,都是一種心理緊張,這種心理上的緊張,會帶來生理上的緊張。越健康的人,心理越松,身體也越松,越柔軟。
人的身體,生來是很柔軟的,你看初生的嬰兒,柔弱無骨。為什麼這麼柔呢,因為有很多的水和很多的氣。隨著年齡的長大,水慢慢的丟失,氣也逐漸的逸散,人的身體變得越來越硬。除開肌肉的因素外,人的身體越硬,就越不健康。這是一種後天的規律,修行家總提倡後天返先天,讓身體內有更多的氣,是重要的原因。練氣的過程中,身體會出現節節鬆動的情況,僵硬的身體,也會變得柔軟。
因為體內是有氣的,所以身體一緊張,會有更多的氣流失。很多人說,感覺身體進氣少出氣多,為什麼呢,就是因為身體是緊的,氣更容易出去,進來則很困難。人體並不是實心的,有很多空腔結構,細胞之間也是有大量縫隙的,血管的血液,也不是充滿整個血管。現在醫學上,只知道血壓而不知道氣壓,這是不全面的。很多人認為,中醫摸脈不科學,實際上好的中醫,既摸血脈,也摸氣脈。
氣的丟失,是自然的生理現象,就像是輪胎或氣球,其實一直在緩慢漏氣,肉眼看不見而已,只要時間一長,這些氣慢慢就會漏完,此時人的壽命也就截止了。心理的緊張,會加速這一過程。心理緊張越多,氣也漏的越快,人的身體會越來越硬,體內的各種空間,包括血管空間都會壓縮,所以才會出現各種堵塞。我國古代養生人士認為,葯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氣補,將氣補放在了更高的級別,就是這個原因。補氣,可以讓身體放鬆。真正的放鬆,身體自然能補氣,所以有句話是,放鬆不用精,氣自成。
TAG: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