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位清朝乞丐,要飯要了30年,最終成為世界公認的典範

一位清朝乞丐,要飯要了30年,最終成為世界公認的典範

魯迅先生說,中國自古以來都不乏埋頭苦幹、拚命硬幹、為民請命和捨身求法的人,這句話適用於各個時期,即便是在國力積若的清朝晚期,仍不乏這樣的先驅者。

武訓這個名字聽起來有些陌生,他生活在清朝晚期,自幼家境貧苦,目不識丁,之前甚至連個名字都沒有,之所以叫「武訓」是因為其中的那個「訓」字是清政府為了嘉獎他特意給他取的名字。

都說屋漏偏逢連夜雨,武訓七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從小就跟隨母親以乞討為生,雖然是一名極不顯眼的乞丐,可他卻有與眾不同的地方,他渴望讀書,每當從學堂經過便會駐足良久。

他曾經有一次大膽的試探,請求教私塾的先生允許他入學念書,可那私塾先生嫌他沒錢,將其罵了一頓趕出了門。

其實武訓的前半生吃過許多不識字的虧,有一次他在一位姓李的舉人家做長工,本就貧苦的家中託人給他捎了封信和一些錢來,而這個李舉人欺負武訓不識字,只把信交給了他,錢卻自己留下。

後來武訓在李舉人家做了三年的長工,但在討要工錢的時候,李舉人拿了一張假字據,一口咬定武訓已經將錢給領走了,武訓悲憤交加的討要說法,卻被家丁一陣拳打腳踢趕出了門外。

這一系列的事情讓武訓深深的意識到識字的重要性,他所受盡的屈辱全是因為不識字,而周圍像他這樣目不識丁的窮人數不勝數,為了不讓更過貧苦的人收到屈辱,武訓萌生了辦學堂的念頭,也正是這個念頭改變了他整個人生。

為了籌備辦學的花費,咸豐九年,武訓開始了乞討辦學的生涯,衣衫襤褸,手持一個破碗,走遍了大半個中國,他最具標誌性的當屬一邊行乞,一邊唱自己編的歌謠:

「幹活受人欺,不如討飯隨自己。別看我討飯,早晚修個義學院」

在他討飯的生涯中,幾乎干過各種苦累的行當,到處出賣自己的勞力,苦活累活搶著干,撿破爛、搓麻繩、當郵差,甚至為了吸引注意到各處的廟會集市中耍把戲,拿大頂多賺一些賞錢。

多年的辛勞沒有白費,在光緒十二年,49歲的武訓終於拿著存錢購買了200畝學田,有兩名地主仰慕他的人品,還免費送給了他部分的土地。

武訓親自購買磚瓦木料,每天早起晚睡,做飯打水,和工人們一起勞動蓋學舍,終於在光緒十四年建造了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建成後武訓又跪著請有學問的人來任教,跪求貧苦人家送自己的孩子來上學,當年便收了50名學生,不收分文,師生被武訓所感動,義學私塾學風甚好。

當時的山東巡撫知道這件事還下令免收學校的錢糧和徭役,並且捐款兩百兩白銀,奏請皇上賜下「樂善好施」的牌匾,朝廷還給了武訓「義正學」的名號,賜他黃馬褂。

此後武訓一心一意辦學,又開義學數家,終身未娶,有人勸他討個老婆,他卻說:「不娶妻,不生子,修個義學才無私。」。

光緒二十二年,武訓積勞成疾因病去世,年僅58歲,按照他的遺願,人們將他葬在義塾旁,下葬時前來送葬之人過萬,師生慟哭,感天震地。

武訓確有其人其事,其事迹被編入《清史稿》中,在國外亦有很大的聲譽,被收入《世界教育詞典》,因為他本身沒有文化,被稱為「無聲教育家」,他用三十年的乞討生涯,印證了魯迅先生的那句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離怪談 的精彩文章:

皇帝下令退朝後皇帝必須後走,可有一次忘了,被群臣發現一個秘密
西方人怎樣理解道家文化?翻譯的時候,常常笑得眼淚都流出來

TAG:五離怪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