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漢隸書體性質

漢隸書體性質

在中國書法藝術的長河中,隸書是極為重要的一種書體,它上承秦篆書,下啟魏晉楷書的先河。它的出現則是今文字的開端,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它無聲地支援了兩個時代,成為其中的重要過渡。而漢隸代表了隸書藝術的最高成就,歷來為社會廣泛推崇。因此,書法界言及隸書一般專指漢隸。

漢隸的審美特徵,在於朴。

了解並深刻理解漢隸藝術特色即審美特徵,是欣賞學習漢隸書法藝術的前提。

漢隸的審美特徵是宏闊、雄渾、簡斂、正大,其核心是:朴。漢隸的藝術特徵體現在其筆法、字法和章法之中,因為它是由漢隸的書體性質決定的。

漢隸書體性質包括兩個方面:文字學和藝術學。

乙瑛碑

漢字分為象形符號表意文字和抽象符號表意文字兩部分。象形符號表意文字包括殷商甲骨至秦小篆,以及漢代印章文字繆篆,即所有篆書系統的文字,又稱作古文字,結構特徵是只有弧線和直線;抽象符號表意文字包括漢隸及以下的草書、楷書、行書等,又稱為今體字,結構特徵是擁有筆畫,即橫、豎、波、磔、點和鉤等。

漢隸雖然是抽象符號表意文字,但是,由於它是從篆書蛻變而來的,因而保留了許多篆書的特點,嫡傳了象形文字的古意。

何為古意?古即悠久、恆遠、質樸。悠久、恆遠就會擁有豐厚的文明積澱,質樸往往擁有得天獨厚的原始的神秘、原創的唯一性和先天的純正稟賦。漢代隸書字體創造了漢字筆畫橫、豎、波、磔、點,具備了漢字今體的主要結構元素,其後的草、楷、行等書體,在其基礎上創立和發展。漢代隸書書體上承篆書古文,下啟草、楷、行等今體,擁有獨特的字體結構,獨具古質今妍的屬性。

張遷碑

而在藝術學方面,漢隸刻石書法是先書後刻,創造了漢隸天人合一的獨特藝術屬性。書而後刻不只漢隸獨有,篆書《石鼓文》魏碑楷書也是,但是漢隸處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不自覺和自覺」之間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

所謂「不自覺和自覺」,是指人在藝術創造中主導作用的程度。殷商甲骨、兩周金文大篆和秦小篆書法的藝術性,是古人在實際生活勞動中,附帶生產出來的,不是主動的、有著明確意識的自覺行為。人類的審美意識與實際生活和客觀事物自然地融合,在某種程度上,人類的意志服從於大自然,即天意。這個時期的藝術更多的是天意主導人意,以天為本,出於自然。

在漢代以後,特別是王羲之以後的書法作品,作品極具個體書法藝術風格。這樣的風格面貌,不署名也知道誰所書寫。因為這已經是人的主動、自覺行為,創作過程是人為主導,以人為本。

曹全碑

漢隸是人類以實用為目的,但是有較為明確審美意識,在實際社會勞動中生產出的藝術品。可以說是天人各半,天人合一。書寫和鐫刻漢碑的人,不主動地表現自己的審美情趣,所以絕大多數漢碑才顯現出了質樸、大氣格調。

再有,漢隸藝術特色形成的原因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著密切關係。秦漢時代疆土遼闊,各民族空前大融合,社會安定,民風純樸彪悍。農耕社會人們依賴土地,井飲田食,崇尚自然。所以,質樸是當時人們自然而然的社會意識。

漢隸的書寫性,在於實。

書寫是人類的一種行為能力,書寫性一般意義上是指行為能力的程度,比如說大小、快慢、高低、輕重、多少等,這種「程度」可量化,是形而下的。漢字書法書寫是人類行為的特殊能力,屬於審美思想情感表達範疇,其書寫性指的是這種特殊行為能力的性質,屬於形而上。

漢 · 石門頌

書法的書寫性對於行為能力的程度要求,是最基本的要求。書法傳承中自身形成的文化體系、藝術理念、技法規律,以及與其相關聯的文化、思想和情感的承載提升的能力,特別是這種能力的品質要求才是其核心訴求。漢字書法篆、隸、草、行、楷,因其在演繹形成過程中的介質載體、方式方法,以及字體結構的不同,書寫性在各書體中的表現各異。

一般來說,行書、草書的書寫動作明顯,筆意連貫,筆劃流暢,具有今體字的明顯特徵,較容易讓人感受到書寫程度的存在。

漢隸書寫性的特點十分突出,用一個字概括:實。

實,是指真實,實在。漢隸書寫性真實實在得近乎只關注書法漢字的本體存在,至於其完成的程序、方式、方法、程度等,一概忽略。標記人的書寫狀態的提、按、頓、挫等動作,以及干、濕、濃、淡、枯、漲等筆墨變化,視為客體,盡量避其直觀。筆畫堅實,結構堅實。也就是說,漢隸的書寫性的特點是,直觀上幾乎看不到人在書寫,但是書寫的奧妙又無處不在。

漢之後很多名勝古迹的石碑,與漢的石碑很不同,比如紹興蘭亭的鵝池碑上「鵝」「池」兩字,筆痕刻得惟妙惟肖。為什麼漢碑不刻筆痕,難道是漢代雕刻技術水平不行?不是,漢代的玉器,雕刻得很精美很生動。不刻,是因為那時候人審美的自覺要求,刻了「小」,就具象了,就不「朴」了。

我們去旅遊,走到一個山邊或者水旁,導遊會說這山像什麼,這樹像什麼,那洞像什麼……可是,人的閱歷,生活背景,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等,人的想像是不一樣的。導遊說出來後,就會限制遊客自己的想像。

書法也是這樣,具象的篆書對想像也是有一定的限制性,隸書是抽象的,更能表現人的豐富想像力。所以,漢隸才把筆畫刻得如此「實」。這種「實」,恰恰體現了中國哲學的核心審美——「虛」。

漢隸的臨摹,從「以貌取字」開始

因為書體性質不同,學習的方法也不同。學習書法,從學習經典碑帖開始是共識。

翻開字帖,首先吸引注意力的是字形,而不是精確的筆法、字法和結構的。而且,因為漢隸都是刻石文字,不可能像寫墨跡的書法那樣去學習,面對很多字模糊不清的漢隸拓本,絕對不能細摳筆法,而應該從先寫大概的樣子開始,也就是先抓「字形構」。

漢隸的實臨,開始只能「以貌取字」,相當於「以貌取人」,順從第一印象。「以貌取字」符合人的生理習慣。初學書法特別是初學漢隸,先選擇喜歡的字,是比較有效的方法。人的直覺即第一感覺,往往反映的是事物的客觀存在,是事物的特點。這樣的存在和特點往往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如果是正面的常給人以好感。

從好感進入容易產生興趣,有了興趣學習就會變得主動。主動自覺後就會提出更高的要求,適時引導關注筆法、字法等技法問題,就容易接受和掌握了。

而且,「以貌取字」也符合漢隸藝術特徵表現規律。漢隸藝術特徵是質樸,一切技術手段都隱藏其後。漢隸由於是先書後刻的產物,其技法表現在一般情況下是看不到的。先抓住字形特點,寫大概感覺是非常正確的,有利於正確建立漢隸質樸的審美格局。

漢 · 西狹頌

「以貌取字」也是有規律技巧的。漢隸字形一般比較扁,橫平豎短,波磔對稱;字的中宮一般不緊,重心下沉,平正中有動勢;蠶頭雁尾是筆劃特徵,調控字態。抓住這些規律就比較容易把字的外形寫像。

初學漢隸臨摹單字,筆劃可能不精確無力量,先不必太多在意,先臨字的外形,盡量地寫像。隨著字形臨摹得越來越像,再逐步強調筆劃的準確,轉入學習真正技法階段,學習「起、行、收」。

一個筆劃都由起筆、行筆、收筆三個步驟完成。起筆時,首先要看清筆劃最開始的形狀,是方還是圓,它決定入筆的方法。漢隸筆划起筆,以方筆或圓筆居多,也有圓中帶方或方中帶圓的。漢隸的方筆有鑿刻因素,非純毛筆書寫效果,這洽洽是漢隸特有的美。在臨寫這樣的方筆時,不要刻意為之,寫出方勁的意象味道即可。起筆藏鋒迅速回鋒,主副毫瞬間形成一個折面,按筆逆行,方筆即成。這樣的方筆渾厚有力。圓筆藏鋒逆行,而後順行使副毫完成圓筆形態。

清 · 伊秉綬 · 隸書

行筆是形成筆劃的中間環節,更是一些較長筆劃技法轉換變化豐富的環節。在此期間,形成筆劃的中間形態。仔細觀察碑帖中行筆有哪些起伏變化,筆毫是均勻發力還是經過提按或者絞轉行成筆劃的形態。

收筆是筆劃完成階段,是對起筆和行筆的交代。收筆在碑帖中的形態有方、圓、尖、角、斜等形態變化。

起筆、行筆和收筆三個筆劃環節是緊密聯繫,互為條件和因果的。起筆決定行筆,起筆的筆形、筆勢及速度等,決定行筆的方法。行筆決定收筆,收筆又是對起筆和行筆目標訴求的呈現。漢隸筆劃之間沒有承接關係,但是有相背虛實關係,這種關係在起筆、行筆和收筆的進行過程中完成。

搜索公眾號「陝西省書法院」添加我們。

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主編大人是誰 的精彩文章:

于右任:應整體地理解傳統
書法臨摹四「病」

TAG:主編大人是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