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亂七八糟的個性張揚和向錢看,社會人心的中流砥柱在哪裡
我們中國幾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謀生,是教我們做一個人,職業技術則是另外學的。而且教育從胎教開始,家教最重要,然後才是跟先生學習。人格教育、學問修養是貫穿一生的。所以社會除了政治、財富力量以外,還有獨立不倚、卓爾不群的人格品格修養,作為社會人心的中流砥柱。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不像現在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乃至整個社會的教育觀念,專門為了職業,為了賺錢,基本人格養成教育都沒有。人如果做不好,你講什麼民主、科學、自由、法治、人治、德治、集權,乃至信用、環保、團結、和諧,等等?理想都很好,可是沒辦法做到,因為事情是人做的。
這是一個好像最講民主平等自由的時代,其實現在全世界的皇帝姓「錢」,都是錢做主,以錢來決定貴賤,沒錢就沒自由。沒有真正獨立不倚、卓爾不群的人格修養、學問修養,有的只是亂七八糟的所謂個性張揚和向錢看,變成聽「錢」指揮,連科學研究、教育、學術都在聽「錢」指揮,為就業忙,為錢忙,精神支柱沒有,一旦失業,就天塌下來一樣。
譬如孟子的話「君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告訴我們一個讀書人知識分子,如果倒霉,就把自己弄好,不管外面的事。至於職業做什麼都可以,職業跟學問根本是分開的。學問則是一生的事,學問不是知識,做人做事都是學問。「達則兼善天下」,如果有機會叫你出來做事呢,那就不是為個人,而是把自己貢獻出去,為整個社會國家做貢獻。這是孟子的教育。這與一切向錢看的教育因果差別有多大,值得深思。
像這些,我們都是小時候背來的。再譬如老子的話:「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有道德才能的人,時節機會來了,環境逼得你去做官,「則駕」,開汽車一樣,你就發奮去做事了。「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時機不對,則隨遇而安,樂得自在,剛好讀書提高修養,做點什麼謀生都可以。
這些是孟子、老子的教育。不像現在,讀個書,就想到學哪一科最好,讀完了做什麼待遇比較高,有前途,這完全是商業行為,不是教育行為。那何必去讀書呢?學技術多好呢,學一個好的技術賺錢就更快。
******
「夫唯大雅,卓爾不群」,這是班固特別創造的兩句話。只有真正有文化、有思想的人,才能獨自站起來,不跟著社會風氣走,自己建立一個獨立的人格。一個人能夠獨立站起來,卓爾不群,不跟一般人一樣隨波逐流,做到了這一點非常了不起。我小的時候,父親告訴我:「仗劍需交天下士,黃金多買百城書。」多交天下朋友,多交有知識、有學問、有道德的朋友;有錢了要多買書,多讀讀。
《南懷瑾講演錄》
-------------
我們接著看陳同甫的話,「風雨雲雷交發而並至,龍蛇虎豹變現而出沒」,這是說社會的複雜變亂,等於颱風吹來,整個社會亂的時候,我拿出辦法,拿出計劃來,使整個國家社會安定。不管你是什麼壞蛋還是好人,整個社會演變的時候,我所講的學問,是可以安定天下的,這個才叫做真學問!
「推倒一世之智勇」,他眼睛裡看你們一切都夠不上。「開拓萬古之心胸」,打開自己的胸襟思想,為這個國家民族社會建立一百年一千年的前途。他說如果這樣做學問,「自謂差有一日之長」,對不起你們諸位老兄,我們一對比,這個我做到,你們做不到!他就那麼講。哈哈! 我引用他這一段,是希望你們諸位同學記住後面——「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有這個心胸,有這個努力,紮實用功。
再補充一點,我們中國過去講知識分子,你們翻開《史記》,孔子去見老子,給老子訓了一頓,老子有幾句話:「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蘽而行。」做一個知識分子,真要研究學問,尤其你們研究國學,學問自己累積,不一定要做官或發財。老子告訴孔子,他明知道孔子要救世救人,老子批評他,說時代不屬於你孔子的,你拉不回來。「君子得其時則駕」,要把握機會,看到機會你再去。「不得其時」,機會不屬於你時,「則蓬蘽而行」,最好隱姓埋名,不要去管事。
另外呢,我給大家引用《素書》的一段,我覺得大家研究國學,做一個知識分子,讀書人基本的修養在這裡。這是黃石公傳給張良的。後人考據,認為這個《素書》不是當時原文。我不大管考據的,誰也沒有辦法求證,你愛做考據你們去做吧,就當他是當時傳給張良的。你們看中間一段,「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要把時代看清楚,「明於盛衰」,看懂這個社會的變化;「通乎成敗之數」,你的知識學問,對做人做事,成功失敗都要有把握。「審乎治亂之勢」,要觀察整個社會的轉變;「達乎去就之理」,這是指個人,看清這些之後,個人應該怎麼辦啊?讀書?還是學職業?還是求吃飯?乃至一個工作要不要做?都要自己曉得。
「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知識分子四個字:「潛居抱道」,自己有學問,自己不想出來,學問為自己修養。「以待其時」,等待機會。「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有機會給你出來做一番大事業,「極人臣之位」,譬如做宰相。「待機而動」,要等待機會,「則能成絕代之功」。機會不到,一切不要強求。「如其不遇」,知識分子要有一個準備,所以剛才我講,你們學國學求學問學位,自己要有個基本修養。「如其不遇」,一輩子沒有機會的,「沒身而已」,這一輩子默默,很寂寞地享受自己,有學問,怕什麼!很寂寞,做一個出家人一樣,「沒身而已」,要能把享受寂寞當快樂。沒有在寂寞中樂於學問的修養,也不可能有真學問。
因此,下面兩句話,是讀書人知識分子的基本原則,「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這是告訴張良,有機會你出來幫一下,沒有機會,就算了,自己優哉游哉過一輩子。「是以其道足高」,這個道,學問之道,這是求學問的目的,或者你將來自己著書立說做什麼都可以。你們遠道而來,我把我的意見,把這些古書上所講知識分子、讀書人應該具備的修養,貢獻給大家,大家自己要有一個準備。
《漫談中國文化》
---------------
古人有一副對聯「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成為後世做人做事的修養標準,也是口中常念的成語。天下的水,因為能謙下不傲慢,都向下走,低於一切,因此,它能成其大,變成大海,容納了一切,這是講謙虛的道理。 人類的文化思想是正反相對的,謙虛只是一面,倘使謙虛到沒有骨氣的程度,沒有自己獨立的人格,軟到像爛泥一樣,那就像普通說的「下三爛」了。
人自己要有自我超然獨立的人格,但並不是傲慢,要像山一樣,獨立如山。山永遠不矜,「矜」是自我的崇拜,山之所以那麼高,因為山沒有覺得自己很高,高與不高,是人為的觀念比較。山自己本身不認為自己高,因為高山的頂上還有最高的那一點泥巴。爬到高山頂上,你覺得還是站在平地一樣,所以山高到與天一樣的高,就是比喻我們為人與做事的態度與方法,不能傲慢,要學謙虛,但要建立我們自己的人格,有獨立不移、頂天而立地的精神,所以「山不矜高自及天」。
《老子他說》
******
(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