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王安石,是千古罪人還是千古一相?
大宋京師開封。
近來一位年輕士人聲名大震。
此人自幼聰穎,好讀書,過目不忘;作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閱者無不嘆服其精妙;連久負文名的文學大師歐陽修也讚嘆不已,到處宣揚其文采。
此人乃江西撫州人氏,姓王,字介甫,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變法宰相,被偉大導師列寧譽為「中國改革家」的王安石是也。
與王安石交遊的士人都知道,這位才子出身官宦人家,父親王益官至刑部都官司員外郎,雖非大富大貴,至少也衣食無憂。可王安石生活至為簡樸,他不僅不愛錦衣玉食,還常常不修邊幅,甚至衣垢不浣,面垢不洗。
儘管如此,士人們都認為他是賢士。賢士就該衣垢不浣,面垢不洗嗎?當時蘇軾的爸爸蘇洵表示懷疑,他說王安石的行為不近人情,這樣的人鮮有不為大奸大惡的。蘇洵不看好他,不但不看好,還專門寫下一篇《辨奸論》諷刺他,說王安石是古時眾奸臣的集大成者。王安石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
王安石人如其名,人如其字。「安石」,安然挺立一巨石。而「介甫」的「介」,則是堅硬如磐石般不肯改變,還是石頭。
他的性格,為人處世,和石頭毫無兩樣,一旦認定了方向,誰也無法改變,說好聽了是「不屈不撓」,說不好聽了,是「固執」。
例如,他想在仕途上踏踏實實做一些實事,好事,於是固執地不肯轉任京官。當初,王安石年紀輕輕考中進士,做了地方官。按照當時的制度,地方官任期滿,可以以文才自薦到朝廷任職。
其他的官員趨之若鶩,安石獨否,先主動放棄了自薦朝廷任職的機會,後宰相文彥博推薦、文壇領袖歐陽修推薦,他都辭謝不就,反正不去做京官,只想做地方官。為何?因為地方官的職位,既能親民,又能鍛煉自己的才幹。
在地方任上,真正體現王安石官風的是他任鄞縣知縣時,作為地方一把手,自己的政治意圖能夠實現。他修堤壩,疏水道,改善交通條件;青黃不接時,打開官倉,借糧給農民度荒。
當然,王安石也是皇帝手下的臣子,只借不還的買賣,皇帝當然不依,他不能拿著朝廷的糧食賣人情。怎麼辦?王安石規定,百姓借糧,待秋收時償還官倉。
這樣一來,百姓固然度過饑荒,不用賣兒賣女、賣田賣宅,而官倉內的糧食,也得到了以新換舊,可謂官民雙贏。從這時起,王安石不但表現出他的愛民心,也展示了自己管理經濟的才能。
後來,王安石調任朝廷任度支判官,開始參與管理全國的經濟。經過多年的基層鍛煉,加上在朝廷接觸到的宏觀經濟管理,他對現實有深刻的了解。王安石上書皇帝,凡萬餘言,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一是財力困窮。二是風俗敗壞。三是人才缺乏。四是政治守舊。
當然,當時的王安石位卑言輕,他的萬言書並未受到重視。但是,數年後,王安石執掌政權,他的施政舉措,大多來自這篇萬言書。
王安石原本執意紮根基層,為什麼肯任職度支判官呢?因為這個職位同樣是一個可以干實事的位子。
王安石本來就是一個務實的官員,他希望務實,討厭務虛。朝廷調他去集賢院任職,這是一個有機會經常接觸皇帝的職位,而且也是一個十分榮耀的職位。因為集賢院里聚集著天下一等一的人才。
不過,這裡卻做一些文字工作而已,在王安石眼裡是務虛的。他的犟脾氣又上來了,怎麼也不肯就任。同僚們以為王安石不求上進,無意於世務,悵恨不已,認為自己看走了眼。
第二年,朝廷委派王安石修撰皇帝起居注(更能接近皇帝),他還是屢屢辭絕。小吏手捧敕書找他宣布任職命令,王安石卻躲進廁所。小吏急了眼睛,把敕書擱在書案上轉身就跑。王安石追上去,硬把敕書塞還給他。最後,朝廷讓他以知制誥的官銜糾察京師刑獄案件,王安石才肯奉命,自此以後不再辭職了。
在朝為官,最忌諱的是與同僚格格不入。王安石偏不,他獨行特立,自己認準的事兒,堅持到底。
有一年遇到一個案件:一少年得了一隻斗架鵪鶉,他的朋友討要,少年不給。朋友仗著和少年平日私交甚厚,奪了鵪鶉就走。少年一時性起,顧不得朋友之交,追上去把朋友給殺死了。開封府判定少年處以死刑。
王安石提出反對意見:「依照法律,公然拿取、暗自拿取都為盜。少年不給,其友拿取,這是盜的行為。少年追而殺之,這是捕盜行為,雖然造成友人死亡的後果,也不能判處死刑。」他彈劾開封府辦錯了案子。
開封府不服,提請朝廷評理,百官都認為開封府判的對,請求皇帝處分王安石。皇帝裁決:對王安石免於處罰,但必須向開封府登門道歉。王安石接到聖旨,淡淡說了一句:「我無罪!」不肯去道歉。御史們彈劾他目無天子,抗旨不遵,王安石置之不理。
當時,有詔令取消舍人院申請修改詔書內容的權力。舍人院負責根據皇帝的決定起草詔書。當然,皇帝的決定來自宰相們的建議。皇帝精力畢竟有限。所以,很多皇帝的決定其實就是宰相們的意圖。詔令取消舍人院申請修改詔書內容,那麼就取消了舍人院發現、舉報宰相不當建議的機會。對宰相專權有利,卻對皇權乃至國家不是太有利。
王安石當即指出(當時他的官位還很低微):「若按詔令施行,則一切政事聽任宰相所為。我反對此詔令,倒不是宰相們都意圖以權謀私,只是建立法度的精神不該如此。如今,宰相們懦弱者不敢為國守法,宰相中的強悍者則恃皇權隨意下達政令,言官們無人敢於忤逆,我實在為此憂慮。」
王安石的意見一經上書,當然起不了什麼作用,卻引發了朝中高官對他的厭惡。這年,王安石母親去世,他依制辭官歸鄉守孝。守孝期滿,朝廷召喚,王安石的犟脾氣上來了,他不願與姦邪小人為伍,任憑朝廷召喚,他始終不肯回歸朝廷,直到宋神宗繼位。
宋神宗在做親王時,已經聽說王安石的聲名。他剛一即位,便召喚王安石入朝。王安石判斷年輕的宋神宗也想有一番作為,遂應召入朝。神宗問他:「我意欲開創盛世,該如何下手?」王安石答:「擇術為先。」他希望神宗學堯舜那樣的聖王。
神宗心中暗喜,感覺得到了一個有政治抱負的輔弼之臣,謙虛地說:「我自視才疏學淺,愛卿希望我學堯舜,怕難以做到。」但是,神宗接著說:「希望愛卿盡心儘力輔佐我,你我君臣二人,努力達到堯舜的境界!」一席話,說得王安石熱血沸騰,熱淚盈眶,他沒想到神宗如此信任自己。
從此以後,宋神宗對王安石言聽計從,當王安石獨行特立地發表某個建議,其他所有朝臣都在反對,神宗也要力排眾議,依從王安石的意見。
次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開始變法革新。主要有:
一、青苗法。
每年青黃不接饑荒之時,政府貸款給農戶,待秋收時連本付息償還,利息二分。避免了大地主、大財主以高利貸趁火打劫中小農戶,造成小農土地田宅被兼并而破產淪為赤貧戶,政府可以增加財政收入。
二、均輸法。
每年政府採購之物資,預先制定計劃,按照避貴就賤、避遠就近的原則採購。節省了政府採購支出,降低運輸成本,影響了採購官員和與之關係密切的大商人的利益。
三、保甲法。
鄉村建立自治組織,對壯丁登記造冊,每二丁選擇一人參加軍事訓練。加強了基層管理,提高國家軍事動員能力。
四、免役法。
對於人民為國家服徭役,不再按照人頭實際出人服役,而是按照人戶資產多少,向國家交錢,再由國家出錢僱人充役。這項制度相對公平,誰家錢多,誰理應多為國家盡義務;而且,普通農戶以錢代役,不影響農業生產。國家僱傭人服役,往往是無業者。只是嚴重影響了富人的利益。另外,之前不用服役的單丁戶(一戶只有一個勞力)、女戶(家裡無男性勞力),現在也要交錢了,造成他們不滿。
五、市易法。
政府直接參与市場流通。商品供過於求而價格低賤時,政府以稍高價錢買進,防止低價傷害中小商人利益;供不應求而價格高漲時,政府以儲存物資投入市場平抑物價,方式是允許中小商人向政府賒貨或者貸款,政府收取二分利息,中小商人再將物資投入商品市場。這樣大商人不能囤積居奇了,嚴重影響了大商人的利益。而政府可以獲利,增加財政收入。
六、保馬法。
鄉村義勇(民兵)或保甲人戶願意養馬者,政府提供馬匹或資金,民間自行養馬,以備作戰使用。之前是政府負責養馬,浪費且效率低下。
七、方田法。
農戶土地分為五等繳納賦稅。農戶稅負更公平了。
八、免行錢法。
京師之中,各行各業,都要為政府各衙門無償提供物力人力,更有貪官污吏的層層盤剝,各行業不堪其任。王安石規定,行業不再直接提供物力人力,根據行業利潤多少,按標準向政府交錢便是,免得貪官污吏直接盤剝。
總之,王安石的新法,初衷是提高國家財政收入、減輕人民負擔、加強基層管理和國防建設、抑強扶弱,效果也很明顯,但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這都是允許發生的小問題。
但是 ,新法一經實施,便有反對聲起,一浪接過一浪。反對的人,有既得利益的受損者,這類人很可惡,不肯為國家和中低階層人民讓出哪怕一點兒利益。也有對變法革新認識模糊者,他們只看到弊病,看不到成效,這些人很可悲。
御史中丞呂誨彈劾王安石十過失,神宗為了支持王安石,罷了呂誨的官職,王安石趁機推薦政治盟友呂公著代替。韓琦在政界資格老,也上書反對變法,神宗為之動搖。王安石氣得要辭職。司馬光又上書變法造成「士大夫沸騰,黎民騷動」,王安石忍無可忍,上書自辯。
這時,王安石的政治盟友、神宗的寵臣韓絳支持安石,神宗便極力挽留安石。王安石尋機為神宗打氣,鼓勵他要堅持,不要向流俗保守勢力屈服。神宗這才重新振奮精神,支持新法。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為了變法革新,決定與所有反對者鬥爭。御史劉述等十五人,諫官范純仁等四人,知制誥宋敏求等三人,先後因發對變法被驅逐。
呂公著對於王安石有舉薦之恩,是安石的政治盟友,後來因為反對變法被驅逐。司馬光是安石交厚的朋友,三番五次寫信勸安石,安石逐漸和他疏遠。韓維也於王安石有舉薦之恩,他反對變法,把民間有人因為躲避保甲法而斷腕斷指的情況反映給神宗,安石對他意見很大;神宗計劃任命韓維做御史中丞,安石極力反對,韓維不得已辭絕了這個任命。
歐陽修不滿變法,向神宗辭職,有大臣勸神宗挽留,安石說:「歐陽修攀附韓琦(韓琦反對變法),盛讚韓琦是社稷之臣。如此之人,在一郡壞一郡,在朝廷壞朝廷,留之何用!」富弼阻撓青苗法被免宰相,安石怒斥不足以阻姦邪,以至於把富弼比作遠古大奸臣共和鯀。
占星官尤瑛說天象變異,最好罷免王安石,安石索性判他黥刑發配遠地。唐坰是安石舉薦上來的諫官,也反對變法,安石大怒,對他頂格處分,最終死在貶謫的路途上。文彥博是政壇上的巨擘,說市易法與民爭利,安石把文彥博驅逐出京師。
上述人等,都是朝廷重臣,有對王安石有恩者,有的是安石的老領導,有的是好朋友,但都觸犯了安石的禁忌,就是反對新法。在王安石眼中,誰和新法過不去,誰就和他過不去,他要堅決打擊。
王安石這塊兒強硬的石頭,其堅強的性格表露無遺。從滿朝反對中可以看出,若想碰一碰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該有多難;也可以看出,若想真正為國家、為百姓做點兒好事、為底層人民謀點兒利益該有多難!
百官群臣好對付,難對付的是皇帝。神宗在堅決支持王安石的背後,也數次動搖不定。宰相韓琦反對變法,神宗似對新法有疑慮,急得王安石以辭職相逼。有一年,部分地區出現烈風,百姓震恐,不由得把惡劣的氣候和王安石的新法聯繫到一塊兒。神宗趕忙下令減省政事,安石擔心此詔令一旦下達,地方上落實新法會有懈怠,就擅自把這件詔書扣留下來。
神宗耳根子軟,害怕別人在背後指指點點,幹事不自信,膽子小,他聽說有人為了躲避保甲法斷指斷腕,找來安石詢問。安石安慰他:「即使確有其事,也不足為怪。如今士大夫看到新法實施,尚且指三道四,何況是普通百姓呢!開封府二十五民戶,不可避免有愚蠢之人受到蠱惑,干出蠢事,豈能因為一兩個人的極端行為就不敢有所作為了呢?」神宗不放心,說:「民間言論聽任其發展,則興盛,不可不畏。」
還有一年天下大旱,饑民流離失所,神宗臨朝嗟嘆,堅持新法的意志更加動搖。王安石給神宗打氣:「水旱災害,即使堯舜時代也不可避免,此不足以招致陛下憂慮,我們應當做好應對工作就好。」神宗愁眉不展:「饑民流離失所,豈能視為小事兒?我擔心的,正是應對工作沒做好。如今,百信怨望賦稅過重,非議四起。自近侍之臣至太后家族,無不言新法之害。兩宮皇太后以至於涕淚交橫。」王安石聽到這裡,心想連皇太后也開始反對新法了,心中不禁連連叫苦,求神宗好好開慰太后。不久後,神宗還是經不過太后的質疑,只得罷免了王安石的職務。這是王安石第一次被罷免。
王安石對自己失去權力並不掛懷,他擔心的是新法的繼續實施問題。離任前,他請求神宗任用自己的得力助手呂惠卿為參知政事,任用支持自己變法的韓絳代替自己執掌政權。此二人不負安石厚望,都認認真真執行變法政策,守舊派諷刺韓絳是「傳法沙門」、呂惠卿是「護法善神」。
一座堡壘的崩潰往往從內部開始。王安石變法集團內部發生了分裂。原因在於呂惠卿有野心,希望獨專政權,他開始打擊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同時借其他案件陷害安石。韓絳發現呂惠卿的企圖後,勸神宗速速召安石復職。安石得到神宗召喚,日夜兼程,趕回京師。在他心中,新法的實施,是值得星夜兼程的重要事情。
王安石復職後,藉機消除了動機不純的呂惠卿,把他發配地方。但是,王安石萬萬沒想到,自己最終還是栽倒在呂惠卿身上。
問題出在王安石的兒子王雱身上。對於呂惠卿想取王安石而代之,安石看得很開,他只是把呂惠卿移走,省得阻礙變法便好。王雱卻不滿足呂惠卿僅僅被驅逐出京,他要的是呂惠卿坐牢。王雱和自己的門客密謀,由諫官鄧綰(王安石集團成員)調查呂惠卿的問題,再做一些渲染,呈交神宗,把呂惠卿打入詔獄。
誰知計劃被一個小吏泄露給呂惠卿。呂惠卿趕緊寫了訴狀揭露王雱陷害自己。儘管王安石百般辯解,神宗已經開始厭惡他。安石回家問兒子,王雱只得實話實說,安石劈頭蓋臉一陣臭罵。誰料,這王雱也是剛烈之人,不久竟然氣死了。
兒子去世,像一柄千鈞巨斧,把王安石這塊兒堅硬的磐石擊碎。他心力交瘁,徹底對政權失望,向神宗遞上辭呈。神宗順勢應允,自此再未召復原職。
王安石去世時,享年六十六歲。他一生剛強自信,知識淵博,口才極佳,為了變法革新,在朝堂之上舌戰群儒,引經據典,辯駁得滿朝文武無話可說;對待反對變法者,他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反擊,連朋友和恩人也毫不放過;他做的一切,不過是「國富民強」四個字。儘管新法也非盡善盡美,但至少他的動機是好的,為了國家,為了底層小民,而且也取得了成效。他的變法最終失敗了,但毫無疑問,他是偉大的中華民族脊樑式的人物,永垂青史。
※細數歷史上八個失身少女的痴情與凄慘
※蔣介石六十大壽,一場全民祝壽的荒誕劇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