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馥心:外國電影史之美國好萊塢「黃金時代」
文史
01-03
電影在美國發展成為一種工業化商業,一種娛樂的手段,同時也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被體現出來。沒有真正的美學流派。
1927年10月6日,《爵士歌手》的上映標誌著有聲電影的誕生。
有聲電影的意義:對觀眾來說,視覺伴隨著聽覺的因素,使得觀眾更加能夠感覺身臨其境,而聲音的出現,也使得能夠忍受影片的乏味和冗長,使得他們的觀賞的注意力提高了。再者,由於聲音的持續性,節奏感和造型感,影響了影片的節奏和剪輯。最後,聲音豐富了電影的語言和類型,產生了創造不同的敘事形式的可能性。
位於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郊外的好萊塢和它的電影企業:派拉蒙、米高梅、華納兄弟公司、20世紀福斯公司、雷電華公司、環球公司、哥倫比亞公司、聯藝公司,進一步完善的好萊塢生產製片體系:高度精細的組織分工、製片人制度、明星制度《倫理法典》(又稱(海斯法典))的誕生 。
好萊塢的類型電影觀念及其模式——電影工業化生產的需求、迎合觀眾欣賞趣味的需求,獲取票房的高利潤,固定的受眾,安全的沒有損失或者損失較小的,美國文化價值觀。
喜劇片、西部片(約翰·福特《關山飛渡》)、強盜片(霍華德·霍克斯《疤臉大盜》),音樂片。
奧遜·威爾斯《公民凱恩》:在影片敘述結構、主題、鏡頭運用、燈光照明、剪輯和聲音等方面,幾乎都與好萊塢的類型電影觀念形成了極為明顯的區別。
TAG:文藝馥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