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修道這些事兒:修行中生了退心該怎麼破?

修道這些事兒:修行中生了退心該怎麼破?

在道教經典中,經常會出現「勇猛精進」一詞,其義指修道人應該不懼世間一切磨難,不論遇到何種境況,都能夠發大志、做苦行。

在越是困頓的時候偏偏越能夠激發起修真的志向。「勇猛」,是指其修真的態度始終積極向上;「精進」,是指其修真的功行日積月累以達聖真。

這本來是對每一位修道者的基本要求,但在日常修行的過程中,人們難免會因為一些遭遇而對修行產生退心,此時應該怎麼辦?

武當山(資料圖)

既生退心,便要先明白退心產生的根源,然後才可以去求破退心的方法。這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過程。

修道雖然是在修長生神仙之道,但修行卻是從人間的日常入手,所以退心產生的根源也必然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

究其產生退心的原因,不外於兩點因素:一是外因,即外部的生活環境中出現了無法克服的困難;二是內因,即內在的心態上產生了變化,對當初立下的修真宏願生出懷疑。虔誠心一旦動搖,修行中自然就會有懈怠,這正是修真大忌。

究其內外兩因,不論是當下生存狀態的不如意,還是心中信仰的改變,其根底都在於一個「心」字。

你以什麼樣的心思去評判信仰與修行的意義,直接影響到你可以為這件事情付出多少努力。

修行中稍有不慎就會對信仰產生動搖(資料圖)

以外因來論,所有的不如意只不過是自我內心與外在事物產生抵觸之後的結果。修行並不是要去改變外在的世界,而是在有限的外部環境中求得內心中的隨緣順物。

心與萬物相合,即是以我道與萬物之道相合。從大道本真的層面講,我之道與萬物之道本來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各自的表現情態。

若總是執著於彼此之間在表象上的不同,這尚且還談不上修行。南華真人曰「道通為一」,修行求的是表象背後的真一之道,而不是去求萬物外在的齊同。人之所以會看到不同,根本還在於自己仍懷有執著心和分別心。

心中無物且無我,又何來不同之說?誠然,這是修真要達到的最終境界。但修行並不是一步登天,而是一個逐層剝除貪嗔痴等等後天影響的漫長過程。

並且,在此過程中總是會產生許多難以想像的苦楚,能超越這一層苦,才能體會到得道時候的甘甜;若只是一味沉溺於苦中無法醒悟,就會產生退心。此時,想要破除退心,離不開道經師三寶的指引。退心產生於日常的修行生活,而破除退心的法門也存在於日常之中。

道經師三寶,既是一名道人信仰的日常,也是其修持的根本。道教以道為根本教化、以經為法則指導、以師為修真楷模。

師父可以指引我們修行(資料圖)

三者相互補充、相互闡述,構成完整的修真學習體系。修道最終的目的是要實現與道合真。

因為人們在合道的過程中總是會遇到許多無法克服的難題,又有諸多修真法門無從了解,所以才有了經寶傳法之妙義。

師寶,既曰師父,又曰老師或先生,他既是指引我們修真的老修行,又是日常可以接觸到的每一個普通的信眾。

修行中產生退心時,便要回歸到道經師三寶之根本,從祖師留下的經典中參悟大道的法門,從師真的一言一行中對比自身,從與善信的交流中反思一名道人的修持。

信仰道經師的核心,在於從對三寶的感悟中進一步內觀自我。看得到自己身上的是是非非,才能使修行有目標可循。

大凡生了退心者,一是因修道的艱苦而意志不堅,二是因生活的富足而沉淪貪溺,其中後者比前者的危害更大。

修道要吃苦,生活和生理上的苦恰恰是磨練心志的試金石,往往只有在苦難之中才可以洞明人性真常。

修行是一個艱難的旅程(資料圖)

相比之下,富貴之苦則在於心,身體貪圖一時的安逸,就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弱化堅定的心志。

當年丘劉譚馬四位祖師在談論修道志向時,分別以斗貧、斗是、鬥志、斗閑為宗旨,此四「斗」正是解決修行退心的法門。

「貧」乃生活困頓、「是」乃自我執念、「志」乃理想高遠、「閑」乃是自由逍遙,「斗」則是對這一切所生起的精進心。

修行終歸是與自己相鬥的過程。只因你我尚是一介凡人,總免不了會陷入以貧、是、志、閑為代表的種種困境之內。

修行旨在出離人生迷津,所以才需要生出勇猛精進之心,以人生中的一切際遇為濟度舟航。若只知沉迷聲色世界,難免會被一時的退卻心迷誤了修真志。

如此,終會落得眾生芸芸,不免又是一場輪迴苦楚。此實為人生一大憾事!

(編輯:見石)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一把火燒了「茅草庵」,修道需有如此大志向
張宇清:新帝登基 恩寵如故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