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死後家族逐漸衰落,但屢敗屢戰的家風仍在,後代大多有出息
李鴻章又或者說是李氏家族的興衰和日本有著緊密聯繫,第一次是在甲午戰爭之後,李鴻章跌下神壇,自此一蹶不振,李氏家族也失去了往日的輝煌;第二次是抗戰爆發後,李氏家族再一次蒙受由日本帶來的巨大災難。至此,李氏家族從整體上脫離了安徽老家。
據李蘊章(李鴻章四弟)的曾孫李家震回憶,抗戰時期,李家人背井離鄉,安徽老家的田產豪宅基本消散殆盡。那時家人們只顧著逃命,古董什麼的都沒有了,最有價值就剩下100箱書,本來國民黨出了6萬塊錢準備收購的,不過後來還是全部被燒了。還有很多瓷器,有宋朝的、明朝的,還有朝廷賜給李家的,全部被打碎,地面上鋪了有一尺高的碎瓷。
當年李家「經」字輩的大多已經故去,大人們基本上是「國」字輩的,在後來戰亂不止的歲月中,他們和普通民眾一樣都經歷了艱巨的磨難。自李鴻章時代積攢的金山銀山到了他們手裡,說沒有就沒有了。正無所謂,國之將覆,安有完卵。
幸運的是,李鴻章身上那種「屢敗屢戰」的家風得以保留了下來,並在後輩中得以發揚光大。他們中有一部分人輾轉到了海外,白手起家,艱苦奮鬥。其中就有三個人的創業經歷最為傳奇,被稱為「李家的三艘航空母艦」。
李家昶是李昭慶(李鴻章六弟)的曾孫,他逃難到了香港後,曾經搞過布廠,後來倒閉了又到印度尼西亞搞過工廠。不過那時的印度尼西亞排華現象很嚴重,李家昶創業的道路走的十分艱辛,經過幾起幾落,在20世紀60年代去了非洲的奈及利亞。
李家昶剛到非洲的時候,生活艱難,老婆孩子全部到了奈及利亞,一大家子人都指望他過活。不過李家昶最終苦盡甘來,在這個舉目無親的地方,從紡織、印染到搪瓷、鋼鐵,陸陸續續建立起了自己的商業帝國。李家昶先後創立了十九家企業,成為當時奈及利亞最大的企業家,這也是李家最大的一艘「航空母艦」。
李家昶的弟弟李家景也是位企業管理的高手。當年他跟著哥哥一起去非洲創業,在奈及利亞參與創辦了多加著名企業,擔任了總經理和常務董事,是李家的第二艘「航空母艦」。
李家景事業獲得成功後,一直服務社會、回報社會。他與夫人黃潔梅女士自始至終參與了香港佛教文化聖地——志蓮凈院的重建工程,不僅捐獻巨款,而且身體力行,歷時數年,才完成了這件宏大工程,為香港的社會文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李家老六房的李家曙,從小死了父親,當年跟著大人逃難時才10歲。1949年,他隨當時已是國民黨中央銀行總裁的姑父劉攻芸,乘中央銀行的最後一班專機離開了上海。這時的姑父已成老六房的家族領袖,他把老六房國字輩里一家帶走一個男孩,李家曙就是其中之一。臨上飛機時,李家曙身無分文,母親從手裡退下一隻金戒指給他做盤纏。若干年後,他成了新加坡有名的實業家,被譽為李家的第三艘「航空母艦」。
同樣,生活在大陸的「家」字輩人,也在新的社會環境里艱苦創業,他們大多受過高等教育,少數還留學國外,出了一大批優秀的科技人才。長期以來,他們背負著家庭出身帶來的政治壓力,付出比別人百倍的艱辛,在各自的領域作出了突出的成績和貢獻。
李氏家族從「同光中興」時的鼎盛,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近百年歲月里,從封建貴族官僚華麗轉身為平民百姓。不過他們的身上依然流淌著李家的那種自強不息的血液,屢戰屢敗而又屢敗屢戰,後代的奮發足以告慰李家的家風,也足以告慰九泉之下曾經創造李家輝煌的李鴻章。
※巡撫、總督這兩個官職是如何誕生的?明清兩代又有何不同呢?
※24架蘇35全部到貨!中國展開全面升級,網友:可返銷俄軍賺一筆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