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楚塵文化編輯們的年度私人書單

楚塵文化編輯們的年度私人書單

在出版行業工作,讀書似乎是理所應當的事。

不過,多數時候並不像你們想的那樣每天有大把時間閱讀,大家面對的多是具體而繁瑣的文字,需要將它們一個個收拾打扮好,歸置到合適的紙面上。

儘管如此,小編還是很殘忍地揪住了每位編輯老師,讓他們擠擠時間,推薦一些讀過的好書。有我們自家的書,也有出版同行的書,有新書,也有老書。總之,這是一份很好看的私人書單。

新的一年,希望有更多好書等著我們,也祝願每一本好書都能大賣。

01

李淼

《東洋的近世:中國的文藝復興》

[日]宮崎市定 著 張學鋒等 譯

楚塵文化 | 中信出版集團

2018年9月

這是今天我策劃的書中比較重要的一本,東洋史京都學派第二代領軍人物宮崎市定的代表作之一。書中作者強調不同文明間歷史發展的聯繫,十分重視中國與周邊民族和國家甚至中亞和西方的關係,並在觀察這種聯繫中得出一個結論:中國在宋代就出現堪比西方文藝復興的歷史性變革。

《攪動世界的伊拉克》

顧正龍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8年7月

顧正龍是原新華社駐伊拉克首席記者,從薩達姆時代開始就駐伊採訪,前後長達十數年,這本書是他對伊拉克的觀察總結。書中大量內容是首次披露,如薩達姆生日宴會、千禧年大閱兵現場、薩達姆家族的權力鬥爭等等。

《山羊:阿爾比戲劇集》

[美]愛德華·阿爾比 著 胡開奇 譯

三輝圖書 | 新星出版社

2013年5月

我決定了,阿爾比是我最喜歡的劇作家,沒有之一。書中收錄了阿爾比三個劇本,其中與書名同名的《山羊或誰是西爾維婭?》以劇中男主人公馬丁和一頭山羊之間的性愛,驚世駭俗地表現了當代美國社會中產階級家庭的危機。阿爾比所有作品似乎都有一個共同點,開場時人物似乎都出於失神的狀態,A跟B說話,B一定是聽不清的,或者打岔,簡直是「靈魂耳背」。今年首都劇場還放映了阿爾比的《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NTlive版),看完後,我和女朋友因為在「阿爾比是不是荒誕派」這個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吵了一架。呵呵呵。

《水嵐村紀事》

王振中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5年6月

王振中教授是復旦大學徽學專家,好搜羅與徽州相關的資料。2001年,他在上海冷攤發現一本1949年的日記,署名「詹慶良」,婺源縣水嵐村一個十二歲的少年。在日記中,少年詹慶良表現出對生活、自然,乃至時勢變化的敏銳觀察,文筆充滿靈氣。王振中讀後認定,這位詹慶良長大後一定已經成為某個領域的傑出人物了吧。2002年,王振中應邀參與鳳凰衛視一檔關於徽州的節目錄製,特地繞道水嵐村看看,結果向村口遇到的一個老人問路,發現他就是詹慶良。原來,這本日記記錄時間的第二年,詹慶良就輟學了,世事變遷,他再也沒有離開水嵐村,終生務農。

少年未曾離去,時光已催他老。

《依海之人》

[英]俐塔·雅斯圖堤 著 郭佩儀 譯

左岸文化

2017年7月

這是一本關於馬達加斯加島斐索人的民族志。在斐索人的世界裡,一個人如何被定義,屬於哪個族群無關歷史、血緣,或者其他文化特徵,而只關乎當下的行為。生活在海邊、依靠海生活、善於和海打交道的人就會被認為是斐索人。所以剛出生的嬰兒不是斐索人,等他慢慢長大,學會了與海相關的事,他就變成了「斐索」。而一個外來的白人,如果能學會這些,他也是「斐索」。「斐索人」的族群認同很容易讓我想到「諸侯用夷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也許可以為思考中國古代族群認同提供一些啟發。

02

C-sideontherocks

《盡頭》

唐諾 著

理想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3年11月

我今年看的大部分書,都是《盡頭》的延伸。對我來說,能在一本書里同時遇到喜歡的作家和他們陌生的文字,是一件很驚喜的事情:卡爾維諾、米蘭昆德拉、馬爾克斯、荷馬,都是唐諾的客人——我想,這不僅是因為唐諾熟悉他們的作品,而是他認出了他們身為「文本造物主」的狡黠瞬間。

在唐諾的淵博與審慎之外,我在《盡頭》里讀到了一種很輕盈很童真的東西——一種「對話」的幻想。他毫無保留地和我們分享那些他捕捉到的靈機,滔滔不絕,以至於大部分文章「虎頭蛇尾」。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那些時而明朗時而黯淡,時而自信時而踟躕的文字,足以打開我們對於書寫對於文字的另一種想像。

03

許懿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王小波 著

新經典 | 南海出版公司

2017年4月

喜歡王小波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一開始讀來晦澀難懂到深受啟發,然後讀完他的時代三部曲和一些相關的雜文,王小波成為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中探討的是「自我存在」的話題,「我已經四十歲了,還沒見過誰敢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置,我見過許多想要設置別人生活的人,還有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我們中的大多數習慣於被設置,不論喜不喜歡,接受而順從,因為改變現狀,衝破障礙,需要的不只是勇氣,還有未知的代價。王小波在文章中寫到的那隻豬的自由、橫衝直撞、打破禁錮的狀態讓我著迷,也讓我嚮往。在我庸碌而平凡的被設置、又設置別人的漫長生活中,我用這隻豬來提醒自己,即便沒有徹底打破禁錮的勇氣,也不要太過於習慣他者的介入與介入他者,也要努力保持一些確認自我之所以為自我的特質。

《我們的荊軻》

莫言 著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7年11月

如果覺得莫言的《蛙》和《紅高粱家族》略長,那麼劇本《我們的荊軻》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部劇本進入歷史縫隙,探討歷史中未被表達的部分。劇本開頭便用演員之間的對話製造了間離效果,讓觀眾首先清晰一個認知,這是戲,這裡塑造的荊軻是劇作家的,是觀眾的,是我們的荊軻。

之後呈現出對《刺客列傳》的反向思考,《刺客列傳》宣揚的是捨生取義,流芳百世,《我們的荊軻》則圍繞「刺客的名聲」大談荊軻的得到與失去,劇本中加入燕姬的角色,她既是一名看透一切主導一切的智者,也是一名在男性的遊戲中毫無主動權的女子,正是這名女子讓荊軻看透自身的處境、看透自己的內心,也是這名女子在彼此試探中相信了荊軻的「西施、范蠡」,在被荊軻親手刺死的時刻,她得到「那只是一個傳說」的回答,「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映襯出的不再是荊軻的勇敢,而更多是悲涼。荊軻在追求名聲的過程中失去了太多東西,失去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愛情,最終成就千古名聲的荊軻不再是荊軻自己,而是一個被塑造的,別人的荊軻。

《我們的荊軻》通過解構歷史,達到一種極為深刻的反諷效果。荊軻雖然汲汲於名聲,卻又因為他身上的慾望、懦弱而使得這個英雄變得真實,接近於凡人。而荊軻走下神壇之後,也變成了我們自己,讓反諷效果抵達自身,引起我們對於自己的生命狀態的真切反思。

04

嘉文

《在山上寫詩 畫畫 蓋房子》

呂德安 著

楚塵文化 | 中信出版社

2018年10月

這是一本平和的書,閱讀時能讓人放空。詩人呂德安以日記體的形式記錄他在老家福州山間蓋房子的經過。他很細緻地觀察著在蓋房子時遇到的那些山裡人。他也寫天氣,寫砌牆搬磚,寫過節,寫鄉村的愛情,寫愛寵小貓小狗。他的內心充滿著對生活的愛,同時也享受這這份山間獨居的樂趣。

呂德安亦是畫家,他的畫與字詞共通呈現出日常事物的原初狀態,有一種古老的安靜在場。用弗羅斯特的話說:沒有什麼能夠遮擋一個詩人凝視的眼睛。

《日本設計六十年:1950—2010》

[日]內田繁 著 張鈺 譯

楚塵文化 | 中信出版社

2018年9月

很多人對設計感興趣,不過他們可能沒意識到,設計其實與人類學、經濟學和自然科學都息息相關。

這本書與市面上絕大多數的設計著作不同,作者通過日本近六十年的歷史展開討論其設計美學的變遷,如戰後美式生活、東京奧運會、大阪世博會、經濟泡沫等,從設計浪潮開始延伸至工業商品、視覺傳媒、室內設計和服裝設計等領域。這本書也展示了日本設計的厲害之處:每一個時代,每一個領域之間都不存在隔絕,而是相互學習,相互融合。

《堤契諾之歌》

[德]赫爾曼·黑塞 著 竇唯儀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1年6月

黑塞是我喜愛的作家之一,我愛讀他的《悉達多》、《玻璃球遊戲》和《納爾齊斯與赫爾德蒙》。書中那些東方的神性和洒脫的人性,令人著迷。

堤契諾是黑塞住了大半生的一個小鎮。歐洲各國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黑塞為了減緩精神上的痛苦來到這裡,過上了另一種生活:隱居、創作、畫畫、山間療養……他筆下的堤契諾像童話一樣明亮。書中的插圖是黑塞畫的,小鎮上的教堂、樹林、房屋、黃昏、小徑、風、河流……都以魔幻般的鮮亮保存下來。

堤契諾的經歷對黑塞以後的寫作影響很大,他不再熱衷於掌握新事物,而是轉向內心的寧靜,感受一種自由自在的生存狀態。正是大自然的變幻教他學會了這一表達的藝術。

05

酥餅

《冬泳》

班宇 著

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

2018年11月

今年讀的虛構類大多是短篇,原創文學裡最喜歡的是班宇的《冬泳》。雖然僅僅是班宇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書,讀來卻毫無稚嫩之感,語言純熟老道,句子順暢地往下生長卻沒有失控蔓生,敘述寫實又富有詩意。讓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好幾篇故事中瀰漫著的某種凜冽、危險的氣息,另外也喜歡陸智昌老師為這本書做的裝幀設計。

Last Stories

William Trevor

Viking

2018.5

特雷弗去世後最後一批短篇集結出版是2018年英語文學界的一件大事。我原本擔心會是一部出版商打著名家遺作旗號的「爛尾」之作,讀完卻驚嘆於特雷弗晚年創作仍然保持的高水準。這十個故事大都以死亡、離婚、相逢為起點,專註於描繪普通人幽微細膩的情感世界,在日常生活的微小懸疑中刻畫人心的波瀾、人與人之間的際遇。最可貴的是,在你以為自己已經全然體悟這些故事時,突然又生出另一種闡釋的可能,人類心理的複雜性在特雷弗看似狹窄的書寫範疇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

海因里希·蓋瑟爾伯格(編) 孫柏 譯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9月

我平時很少研究世界時事,讀的非虛構作品也少有這種宏大命題的東西。在這本書中,齊澤克、鮑曼等十五位思想家在我們所處的激烈變動的時代背景下,針對歐美民主和民粹的走向、世界經濟、難民危機等重大議題進行了頗有見地的分析和闡釋,無論是想略微了解當代世界潮流,還是希望進一步深入探究我們正在親身經歷和見證的歷史,這本書都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06

副皇上

《書法課:字美在何處》

方建勛 著

楚塵文化 | 中信出版社

2017年9月

入冬以來,我讀得最多的就是《書法課:字美在何處》。如果有朋友想讀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書,我也會首推這一本。以前我覺得傳統文化是很難懂的,很隔膜的。然而在讀《書法課:字美在何處》過程中,我嘗嘗感覺:對,對,就是這樣的。通過跟隨作者老師,從篆文一路講下來,以書體為經,以朝代為緯,我會中國文化有了更立體的感受。通過鑒賞那些作為大政治家、大軍事家或者大文學家而青史留名的偉大先輩的書法作品,我覺得自己和他們血脈相連。甚至,經常早起讀這本書時,會有和古人同一時空的錯覺。心也變得更平和,更博大。

07

星er

《工匠之國》

[日]北康利 著 徐藝乙 譯

楚塵文化 | 中信出版社

2018年9月

曾經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段話:

我覺得日本人擁有的「驢脾氣」或許是一種值得向國外誇耀的特質。所謂驢脾氣,是指像驢子那樣每天孜孜矻矻、腳踏實地完成工作的態度。拿車子來比喻,就像豐田汽車的Corolla車系那種質樸剛健,雖然不很顯眼,但就算苛刻使用上好幾年,車也絕對不會壞,我覺得這其實很迷人呢。正因為有這份驢脾氣,日本才會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職人大國。

這份「驢脾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工匠精神」了。相比常說的字眼「工匠精神」,「驢脾氣」似乎更為接地氣、通俗很多。

《工匠之國》其實就是在圍繞「驢脾氣」,重墨講述著十二位日本職人、十二種古老而不朽的傳統工藝的生動故事,為我們立體、多面地呈現出一個鮮為人知、令人深思的職人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傳統與當下並存或相承,嚴酷勞作與滿心喜悅同在。他們何以被稱為「名匠」(人間國寶),如何精進傳統技藝,又是何以堅守與傳承……十二位職人的故事帶給你思考這些問題的深度與價值。

《中國歷代女子詩詞選》

周到榮 編選

1983年

與這書的結緣,是在潘家園的舊書攤。當時買下,完全是出於好奇——在歷代以男性為主的詩詞文化里,女子的詩詞又是何滋味呢?

這本選集收錄的詩詞,多描寫個人身世、不幸遭遇、離愁別緒,以及對婚姻自由與幸福生活的熱烈嚮往,就其思想意義來講,是不如那些愛國主義的詩篇。但是對於了解古代女子的生活狀態、思想感情、社會地位,這些詩詞都是一種真實寫照,是不可多得的素材參照。

這本書屬於小眾、「冷門」類的詩詞讀物,完全可以以放鬆、獵奇的心態去品讀。書中,時不時也會讀到思念很濃的、感慨世事的、感傷一草一木的,等等。女子細膩的情感、綿長的思念、柔情的抒懷,一定程度上也勾勒出歷代女子的婀娜之美、才華之實。

08

Smin

《美妙的醜陋》

[美]格雷琴·亨德森 著 白鴿 譯

楚塵文化 | 中信出版社

2018年5月

原著書名是「Ugliness: A Cultural History」,一開始的直譯書名是《醜陋的文化史》,討論裝幀單時改成了《美妙的醜陋》。當然,這本書並不是硬要把丑的說成美的,重點則在於這個「妙」字上。

作者是一個涉獵廣泛的跨領域研究學者。在她看來,醜陋的「妙」在於它在社會文化歷史中具有無限的關聯性和可能性。比如我們常見的作為形容詞出場的「丑」:丑姑娘、醜陋藝術、醜惡行為等,在本書中均作為研究對象被進一步觀察、審視,揭露出這些關聯性背後所隱藏的社會文化偏見。作者還將研究對象延伸至人的感官感覺:爵士樂和搖滾樂剛出現時為何被視為刺耳難聽的醜陋噪音?香水之都巴黎在18世紀為何被賦予「臭味聚集點」這個醜陋之名?通過對「醜陋」進行一次文化上的探索,作者試圖揭示:我們老生常談的「美」其實乏善可陳,而被邊緣化的「丑」具有無限可能。

《烈佬傳》

黃碧雲 著

天地圖書

2012年8月

這本書以第一人稱的視角,一個自11歲離家出走開始在香港灣仔地區吸毒、販毒的「烈佬」,講述他所經歷並記得的微小個人史。小說由「此處」「那處」和「彼處」三部分組成,「此處」講他如何誤打誤撞進入黑社會、走上吸毒坐牢的路;「那處」講他幾十年進出監獄的經歷,身邊親人朋友的離散或失聯;「彼處」講他從監獄出來後物是人非的老年生活,以及對童年的追溯和回望。黃碧雲稱這是一群「微物之神」眼中的「黑暗中的孩子」,她一開始試圖想從販毒者折射香港的監獄和政治歷史,寫這樣宏大的主題,但花了七年時間與監獄中的故事原型人物進行交流後,她最終發現只能寫一個卑微個體的小歷史,「讓我成為『我』」:「我的烈佬,以一己必壞之身,不說難,也不說意志,但坦然地面對命運,我懾於其無火之烈……他們活著又會死去,說到有趣時不時會笑起來,口中無牙,心中無怨,微小而又與物同生。」

《烈佬傳》的語言風格十分貼近人物本身。作者將粵語與白話相結合,直白而剋制,「從敘述層面賦予不太識字的烈佬以主體身份和尊嚴」。閱讀過程中遇到一些粵語辭彙難免覺得有些生澀,但有些粵語詞與我的家鄉話(海南話)偶有重合,比如「坐監」(蹲監獄)。老家的村子裡也有一群「吸毒仔」,年紀大點的有三四十歲,已為人父,年紀小的也就十幾歲,尚未成年。小時候,過年過節誰家裡養得好好的雞鴨突然不見了,總聽大人們說是被「吸毒仔」偷去賣了,換錢去買毒品吃。這群人似乎一直生活在暗處,在人們的傳言里。直到去年,偶然有一次聽奶奶提起,村子裡有個人癌症晚期,全身疼痛難忍,託人去一個「吸毒仔」家要了一點白粉,可止疼。

09

木南

這一年,因為工作和別的雜事,看不完的書直線下降,我每天依然會固執地在背包里放一些,但總沒有長段的時間讀完一本書。買書倒是更多了,家裡變成了一個書的災難現場,彷彿是用更多的書來滿足我讀不完的愧疚。新的一年希望能有所改進。

所以,我推薦過去這一年的書,衡量標準就是自己能不能一口氣讀完。想選的第一本是《沈從文的前半生》。我對沈從文了解比較多,作品和傳記也都大致翻過一些,但張新穎老師這本書還是抓住了我。讀得昏天暗地,雙頰發燙。(我看書進入狀態,會臉發燙,不知道為什麼。)沈從文身上帶著太多的「迷」——迷人和迷惑,大概是因為他那種寫作的態度和飄蕩的背景。你即便閱讀他的一生,也能感受到極強的故事性,他生命的起伏和折斷為他的寫作帶來了一種清醒的疏離感。

《沈從文的前半生》

張新穎 著

理想國 | 上海三聯書店

2018年2月

第二本是《清代旅蒙商述略》。買了很久一直沒看,不知道是什麼緣由就突然拿起來開始讀。自己是山西人,這本書的內容自然很吸引我。清代旅蒙商人中大多數來自山西,他們早年的「創業」故事太過傳奇,但往往也變得離奇。在這本書里,我才看到一個相對真實的晉商社會,他們的崛起和當時的清政府邊防政策有很強的關係,因為官方讓渡了一部分利益給民間商人,才給了他們興起的機會,但這樣的關係也註定在政策改變時很致命。一段跌宕起伏的歷史,看得人感慨萬分,也希望更多人能關注這段歷史。

《清代旅蒙商述略》

秋原 著

讀庫 | 新星出版社

2015年5月

第三本是《九故事》(不太推薦譯林新出的這個版本,譯本讀得很受傷)。受身邊朋友的影響,準備去讀這本書,發現自己五年前就在豆瓣標記過了,但沒留下一點印象,估計多半是沒讀懂。再讀這本書,還是需要一些努力才進去。塞林格的小說里隱藏了很多信息,他也無意讓你知道。所以,在閱讀時,你需要自己去完成。不過一旦捕捉到那一絲秘密,小說就變得極其迷人。在他的小說里,你會經常看到一些兜兜轉轉、無法擺脫的困局,像我們生命中的那些艱難時候,讓你沮喪又無可奈何。

《九故事》

[美]塞林格 著 丁駿 譯

譯林出版社

2018年10月

最後我也說說自家的書,有幾本很喜歡。《裝訂考》講日本的書籍裝幀史,關於書的書都是我的愛,越久遠的書手工感越足,也更有儀式感。很愛森山大道的《犬的記憶》和《犬的記憶終章》,他的攝影作品裡有一些墜落和失重,像我們不可控的生活。還有偏門文化史《歐洲死刑史》,這類書我也喜歡。「死刑」的背後其實是很多利益的交織,有宗教紛爭,有國家統治的需求,也有文化的影響,真正打開來看,就是一部宏闊的歷史,這部書還只是個開始。

《裝訂考》

[日]西野嘉章 著 王淑儀 譯

楚塵文化 | 中信出版社

2018年2月

《歐洲死刑史》

[德]彼得·舒斯特 著 朱諒諒 譯

楚塵文化 | 中信出版社

2018年9月

希望新的一年,有更多好書等著我們去讀。畢竟某種程度上,讀書是這個世界上最低成本就可以抵達的快樂。

今日話題

去年讀過的書中哪本是你自己印象最深刻的?

可以在留言區與大家分享哦~

想分享更多個人讀書感受,可加入楚塵讀者群

添加楚塵讀書君(ID:ccreaders)即可

年終福利

楚塵文化微店又添加新寶貝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楚塵文化 的精彩文章:

我觀望,思索,燃燒,哭泣
2018年度「城市文學」排行榜票選啟動

TAG:楚塵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