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這年頭,買得起書的都是有錢人

這年頭,買得起書的都是有錢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 

新周刊


ID

 |

 new-weekly


作者

 | 

曹徙南


愛讀書的人應該都有這種感覺:幾年前一本定價三十塊的書,現在的新版價格翻倍是很正常的事,書似乎越來越貴了。

但另一方面,我們又早就習慣了網購書籍,一般都按原價銷售的線下書店,要麼一間接一間地倒閉,要不紛紛賣起了咖啡奶茶和文具。

看書的人大呼書價越來越高,賣書的人抱怨做圖書不賺錢,書會變成奢侈品嗎?

不久前去世的作家二月河,曾在2008年的全國兩會上提出「作家免稅

的建議,卻受到包括閻連科、余華、韓寒等知名作家的一致反對。

反對者均認為不應該將作家這一群體特殊化,作家免稅反而會引起大眾對於這一群體的反感。而二月河解釋稱,提出免稅是為了降低書價,讓窮人和弱勢群體都能買得起書。

作家免稅

對於降低書價,擴大讀書群體是否可行仍然需要討論。然而可見的是,雖然近十年間二月河

不忘初心

地呼籲降低圖書價格,中國的圖書價格卻連年增長。如今在市面上,已經很難再找到定價低於五十元的新書。


越來越多書店向蔦屋書店學習,走高端的生活方式路線

一邊是普通讀者對於書價太貴的抱怨不絕於耳,另一邊是中國圖書行業的整體低迷,首印超過十萬冊的暢銷書寥寥無幾,實體書店倒閉的消息已經習以為常,而靠賣書起家的噹噹卻宣稱至今難以盈利。甚至有出版社陷入了定價高了賣不出去賠錢,定價低了賣出去也賠錢的價格悖論。

當從業人員紛紛戲稱

圖書出版是一個用愛發電的行業,中國的圖書價格已經成了「薛定諤的書價」,

不打開蓋子就永遠不知道書價到底是高是低,而那些白紙黑字的漲價又到底流向了哪裡?


高校附近的書店紛紛倒閉



從父輩時定價不過一兩元到如今動輒半百,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圖書市場定價經歷了三次改革。

1984年第一次書價改革,將書價管理由原來中央集中統一管理改為由中央與地方分級管理, 以地方管理為主。同時將原有的38類圖書簡化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類,並將原有的12檔定價標準改變為只划出上限和下限。

1981年出版的泰戈爾詩集,售價8毛5 圖/天涯@翎琅

1987—1988 年的第二次改革則把定價權直接下放給出版社,實行按成本定價和控制利潤率的定價原則。

這次改革大體上奠定了中國圖書市場定價的格局,其最重要的調整在於不再鼓勵對於學術書籍進行財政補貼,而讓出版社自主定價參與市場競爭。對於定價權的徹底放開激發了中國圖書出版市場的活力,但同時也意味著出於盈利的考慮,相比於出版難、銷量少的嚴肅學術書籍,出版社開始把目光轉向更為通俗和暢銷的大眾閱讀。

1993 年的第三次改革提出分三類管理的原則:教科書仍由國家進行定價,對黨和國家的重要文獻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則由出版單位制定具體定價標準,大多數一般圖書由出版社按生產成本和市場需求自主定價。

今年8月,央視財經報道,紙張、人工等成本飆升,導致圖書定價普遍上漲

一直到今天,中國的圖書出版行業基本延用了這一定價準則。

當圖書被祛除其意識形態色彩而成為與柴米油鹽無異的普通消費品,中國的書價也逃不過通貨膨脹。

根據吳贇對於中國書價自1989年至2012年變化的研究,2012年平均印張價格是 1989年印張單價的5.71倍,增長4.71倍; 2012年單冊圖書的平均價格是1989年單冊平均價格的11. 76倍,增長了10.76倍; 而每冊圖書平均印張數量除在1990、1997、2007等個別時期出現小幅下降之外,在其他年份這一指標均是逐年上漲的。


新華書店 圖/全景

不過如果把書價置於中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增長的大背景下來看,中國的書價增長一直是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人們之所以對書價的變化格外敏感,一是相比於其他生活必需品,正是由於書籍的非必需,消費者對其價格變動的預期存在延遲。就讀者對書價的認知而言,心理價位對其具有重要影響。

當圖書作為商品進入市場流通時,讀者對一本書的心理價位往往與其實際生產成本存在較大的偏差,中國讀者對於圖書的心理價位一直處於較低的水平。

同時,由於書籍曾長期被作為一種國家資源進行管控,隨著整個行業的市場化,此前一直被壓抑的圖書市場得以迅速反彈,這也使得中國圖書價格的漲幅高於同期社會消費品整體價格的漲幅。


電子書為書籍另謀的一條出路,但這條路將通向何方還未可知 圖/維基百科



儘管中國的圖書市場價格一路走高,但關於圖書出版業蕭條的新聞近年來卻仍時常見諸報端。實際上,書價上漲更多是圖書出版業為求自保的無奈之舉。

2018年,書號的緊俏使得單個書號的費用已經普遍漲到了兩到三萬,有的老字號出版社甚至會開出幾十萬的價格,為了保證盈利,只能通過提高書價的方式轉加到消費者身上。即使如此,一直在漲價的圖書市場依然是

蠅頭小利

的生意。

由於紙張、物流、倉儲等成本都在逐年上漲,圖書價格在2018年開始了新一輪上漲。僅在今年五月初,全國就有32家紙廠宣布漲價,每噸價格上漲100元至300元不等。據北京日報調查,在當前的紙張價格下,紙張價格已經佔到了出版成本的60%以上。

賣書

變成了

賣紙

,如果不繼續漲價,賣一本就會虧一本。

十年前,像方所書店這樣進駐高端購物中心,對於書店來說是難以想像的

近年來,西西弗、方所、言幾又為代表的實體書店開始進駐購物中心、寫字樓等高端場所。精緻的裝修和寬闊的面積使得不少人認為中國的圖書行業迎來了復甦。實際上,在這些頭部連鎖書店擴張的陰影中確實越來越多的民營小書店難以為繼。

而這些頭部流量與其說是書店,不如說是以書籍為主題的商業綜合體。文化、書籍成為了資本的化妝品,在獨立書店裡喝研磨咖啡,成了都市中產新的外在表徵。

不久前的雙十二,上海世紀出版、中國圖書網、讀庫等多家書商抗議每年被迫捲入的電商平台價格戰。每年的雙十一、雙十二已經成為固定的電商打折日,而各種滿200-100、滿100-50的折扣也使得這兩天成為很多人的屯書日。


賣書,只是電商平台吸引用戶的廣告手段

雖然短期來看,這種大促銷確實極大滿足了消費者的購書需求,常有網友曬出數箱的買家秀。但也應該看到,圖書顯然已經成為各大電商平台吸引用戶的廣告手段,對於這些大平台來說,圖書上的虧損可以從其他利潤率更大的商品中得到補償。

而對於整個圖書出版行業來說,只是進一步壓榨了其本身就已經很微薄的利潤空間。長此以往,出版商要麼選擇往書價里

摻水

,要麼只能被遠遠甩出資本的輪盤。

隨著以多抓魚為代表的二手書電商崛起,可以看到,如今的新書市場已經陷入消費者和出版商雙輸的價格悖論,

很多有讀書需求的人只能通過購買二手書,看完後再賣出的方式來實現資金「回血」。

在房價和書價雙重高揚的大背景下,

在這個時代,買得起書還有地方藏書的,才是真正的有錢人。

比如矮大緊老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杜紹斐 的精彩文章:

怎樣挑眼鏡,才能讓小眼睛變帥?丨基本款
嘻哈學霸申請哈佛大學,Bose智能眼鏡更看重聽覺|直男Daily

TAG:杜紹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