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七章和第八章精華提煉:地久天長與上善若水!
《道德經》第七章:地久天長
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天長地久釋義:多長算長?多久算久?對於無始無終的大自然來說,只要有期限就不算長,不算久。人類生活的地球,是物質體,是生滅體,跟無始無終的大自然相比,地球一生滅如白駒過隙,老子一得道高人,會認為這個時間是久嗎? 這裡的天地,不是指有形有相的我們看到的藍天和大地,這裡是代指大自然,即道、真空體。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不自生:不為自己而生存。
大自然養育萬物,自自然然,無欲無求,周而復始,不急不躁。「生而弗有,為而弗侍,功成而弗居」,這句話是大自然的真實寫照,大自然是不帶任何私慾的,寬厚仁德,雨露均沾。大自然無始無終,是永恆的存在。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成其私:成就自己,這個私不是自私的意思。
身有肉身,法身(人的精神、心靈)之分,法身是看不見摸不到的,是人的真生命,是生命的實相。法身是人人本有的,賢者不多,愚者不少。人的精神本是道之子,與道合真,但是人出生後,如一顆牟尼寶珠掉落沙塵,被現實社會的物慾蒙蔽,氣稟所拘,漸漸地人不知道自己心靈是至高無上的一個寶,孜孜外求,只重視看得見摸得到的這個肉身,滿足自己的貪慾,而不知用肉眼看不見的心靈修養。
聖人是悟透自然真理的大覺者,與自然同呼吸共命運,一切行為都是與大自然統一協調的。他們知道精神才是人的生命實相,所以重視修養自己的法身,而不重視肉身,把自己的肉身置之度外,不過多關注外在的東西,內觀,洗滌心靈,法身現前。
眾多傳統文化經典中也指明了返回大自然懷抱的路。「執中精一」、「抱元守一」、「存心養性」都是大聖人們告訴子孫們的修心之法,順道而為,去除貪嗔痴,當達到無私無欲,才能一性圓明,與道合真,天人合一,永恆於自然。故無私才能成其私。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釋義: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
上善:至善,是指人的心靈,小無極,小真空。
這句話把人的心靈比喻成水,水的特性是什麼?清、靜、能剛能柔,能方能圓(水的形狀隨容器而變化)。水滋養著萬物,卻不爭功,不奪利。人們往往喜歡爭強好勝,爭名奪利,恐別人不知道自己的功勞,想方設法顯於人前。水則不然,萬物生長都離不開水,但是水卻在最不顯眼的地方,地勢最低的地方默默著發揮著自己的作用,人如果像水一樣,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就與道的非常接近了。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善:合適的、不偏不倚。居善地: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不逾矩)。心善淵:守心不移,保持心的沉靜。與善仁:心居於中正之地,不偏不倚。善仁,是人性之本有,非後天仁義道德之說。
言善信:言由衷,心口如一。政善治:合適的,不偏不倚的為政,也就是無為而治。事善能:為人處事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自自然然,不強求。動善時:伺機而動,順乎自然。
夫唯不爭,故無尤。因為唯有不爭,無求,順乎自然,才能沒有過失。
整段話就是以水喻道,告訴人們應該像水一樣,沉靜、內斂、淡泊名利、一切行為順乎自然,不逆道而為,才能沒有過失。
(備註:本文轉載自簡書,作者糊塗姐姐)
※20個心理學冷知識,如果你處於快速成長期,趕緊看!
※尼采對強者和弱者的深度批判,心眼小視野窄者別看!
TAG:哲學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