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飲酒的器具為什麼有的叫杯,有的叫盞?
喝茶飲酒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多人會問,同樣是喝茶、喝酒的器具,為什麼有的叫杯,有的叫盞?今天我們就從杯子的器型開始,了解它們的名字,領略古典之美。
盞
敞口、斜身、深腹、圈足,體略小。宋代有黑、白、醬、青、白和青白釉茶盞,以黑釉為貴。從宋朝開始,盞成為喝茶的專用器具,也意味著喝茶這件事開始從生活層面進入到了精神享受層面。
壓手杯
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於豎直,自下腹壁內收,圈足。握於手中時,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壓合於手,體積大小適中,分量輕重適度,穩貼合手,故稱「壓手杯」,以明永樂青花壓手杯最為著名。
撇口杯
口略往外撇,腹微斂,滾圓圈足。胎薄,胎質細潤,這個形狀也是最常見的。
雞缸杯
明代成化朝御窯廠創製的一種杯式。敞口,淺腹,卧足;杯上以鬥彩繪畫雌、雄雞及雛雞,間以山石、蘭草、牡丹。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曾名噪一時,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時所仿最佳。
六方杯
形狀大小適中,杯型耐看,六方形,造型挺拔,線面清爽,稜角分明,施以汝釉,用起來更加圓潤。六棱流直而上翹,方中帶曲,有方有圓。
斗笠杯
斗笠是一種古老的擋雨遮陽的器具,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線條簡潔優雅,燒成難度高,於簡潔中見大智,尤顯珍貴。取杯品茶,若姜尚之於渭水,于山水間心懷天下,於平凡中窺大智之道。
直筒杯
出現最早的杯子器型,有大有小,小型直筒杯稱為「聞香杯」,專用於品聞茶香,從漢代原始的青瓷就開始製作。
方斗杯
流行於明代嘉靖時期的一種杯式,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其工藝比較特殊,需要將坯泥製成片狀粘接而成。由於工藝複雜,技術局限,嘉靖時期方斗杯多不規整。清康熙時期,出現一種提梁式方斗杯。杯內有一橫樑,將兩側內壁連接起來,由此加強了方斗杯在燒制過程中的強度,使器形十分規整。
高足杯
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處豐滿,下承高足,高足有竹節形、圓柱形、四方形等。明清兩代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鬥彩等。
馬蹄杯
流行於明清。敞口,斜削腹,內凹底小平底,官窯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狀倒置似馬蹄。明代以回青、灑藍、孔雀藍、白釉等品種為常見。清代雍正年間較為流行,多作鬥彩,以腹部飾四團花者為常見。
鈴鐺杯
亦稱仰鍾杯、金鐘杯、磬式杯,流行於明清時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鈴鐺。明成化、嘉靖、萬曆時鈴鐺杯有白釉、鬥彩、青花等品種。清康熙、雍正時則有青花、五彩等。
卧足杯
明清時期流行的一種杯式,因杯底無圈足,呈內凹的卧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種。
雞心杯
敞口,口以下內收,瘦底,圈足。因杯心下凹呈深圓渦狀,底心凸起雞心形,故名。明永樂時景德鎮窯燒制有青花雞心杯和白釉雞心杯兩種。
花神杯
源自康熙時期的「十二花神杯」型,原是畫花卉,後根據這種杯型,畫出各式紋路,屬於釉下彩,花紋清晰,簡約大氣。
三秋杯
明成化鬥彩杯的一種,敞口、淺斜式腹壁、圈足,杯身以秋菊、蝶、草組成,故名三秋杯。色彩以青花色勒,草花和飛蝶輪廓,以鵝黃、紫紅、奼紫點染飛蝶和花蕊。杯形秀巧,畫面素雅。
高士杯
明成化鬥彩杯之一,飲酒用具。直口沿邊微撇,口以下漸收斂,淺圈足造型小巧豐腴。所謂「高士杯」是杯身繪有文人行樂的圖畫,如王羲之愛鵝、陶淵明愛菊等。
看了這麼多,是不是覺得器具也是有生命的?光是欣賞就覺得十分賞心悅目,此外,小編再科普一下,你知道為什麼古代的杯都不帶把手嗎?
原因在於「禮」。一直以來,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單手做事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以酒禮為例,強調飲酒應雙手執杯,以表示莊重與尊敬。
另外,古人對飲酒的對酒之人、時間、場合和方式等都很講究,認為最好的喝酒之人,應該是風度高雅、性情豪爽直率的知己故交;最佳的飲酒場所是花下、竹林、高閣、畫舫、幽館、平疇、名山、荷亭;而最佳的飲酒時節是清秋、新綠、雨霽、積雪、新月、晚涼等最富詩情畫意之時。所以作為飲酒之杯,自然也追求一個「雅」字。
飲茶,更是中國古代四大雅事之一。四千年茶文化,孕育出國人獨有的氣質和心境,每一位愛茶之人,都有一份優雅充實的時光,一方安然閑適的心境。「洗墨魚吞硯,烹茶鶴避煙」,對茶器的講究,讓喝茶不僅是解渴靜心,更成為一種美的享受。
透過杯盞,我們依稀可見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山水清音中的簡單純粹。
※2019一月份迎春拍賣徵集時間通知
※黃釉瓷,故以尊色為溢也。」
TAG:鑒定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