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天下宋瓷,汝窯為魁

天下宋瓷,汝窯為魁

天下宋瓷,汝窯為魁:汝窯瓷器作為我國宋代五大名窯之首,一直沒有離開人們的視線。

李苦禪先生就曾寫過:天下博物館, 無汝者,難稱盡善盡美也。也充分印證了汝窯在輝煌絢爛的制瓷史中獨領風騷的地位。

汝窯到底珍貴在哪裡,僅就拍賣市場上的表現,就不言自明了。隨著文物界對汝窯的研究不斷深入,同時他們對汝窯的爭議也一直沒有停過,甚至愈演愈烈。

汝窯瓷器憑啥這麼貴?首先因為少。

汝窯位居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傳世品不足百件,稀缺程度在各類瓷器中數一數二。

汝窯因稀而貴,仿者甚多,更因科技的進步,仿者的手段也越來越高明。

汝窯的鑒定如能用科技檢測方法,對其胎釉進行無損檢測,通過結構分析,先斷其年代後,再通過上述文中的傳統鑒定方法,確定其是否為精品,鑒定結論會更加完美。 價格一件汝窯少則幾百萬多則幾千萬不等。

汝瓷產品以天青色為基調,有天青、天藍、月白等釉色。坯胎以香灰色和灰白色為主。汝窯的天青釉瓷,釉中因為加入了瑪瑙粉末,故色澤青翠華滋,釉汁肥潤瑩亮,有如堆脂,視如碧玉,扣聲如馨,質感甚佳,有"似玉非玉而勝似玉"之說,色澤素雅自然。

天藍釉色似"雨過天晴雲破處",形體端莊大方,有一種青藍相應的光澤,釉汁瑩潤,美不勝收。月白釉汁溫潤如玉,拂之如脂,獨具風格。五大窯口的瓷器無論在那個時代都受到世人的追捧,汝窯自然不例外。

汝窯的珍貴,與它的存世量不無關係。

現今已知存世的古代汝瓷,一般認為有65件,其中台北故宮博物院23件,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達維德爵士基金會7件,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美國克利夫芝和聖路易、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等知名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約10餘件。

由此如果汝瓷除去各大博物館的珍藏,能在市面上的流通量可能與雞缸杯相似。不過對於我等常人而言,花上幾百元的門票錢,就能在各大博物館觀賞到,已經是心滿意足了。

「花是揚州種,瓶是汝州窯。注以江東水,春風鎖二喬。」這是明代畫家徐渭在其《墨芍藥》畫中的題詩。可見論起芍藥,揚州是天下第一,而談起瓷器,最好的必然要用汝窯了。

汝窯天青釉弦紋三足樽,北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汝窯瓷器是青瓷的一種,可是在汝窯誕生前的3000年里,你根本無法在各種所謂的「青瓷」上看到純正的青色:

青瓷罐,西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青瓷九管瓶,東漢,浙江省博物館藏

有些好歹發綠——青青河邊草嘛,綠色也算青色的一種吧:

青瓷碗,北宋,北京故宮藏

可是,像「青天」那樣的青色,確實從來沒有出現過——直到北宋末年汝窯誕生:

所以,汝瓷的釉色常常被親切地稱為:天青釉。

之所以很難呈現青天的顏色,是因為瓷釉中的鐵元素「太善變」。

無論釉色發灰發黃,還是發綠髮藍,我們都統稱「青瓷」,因為這些瓷器的呈色原理類似,都依靠瓷釉中的微量鐵元素。

但鐵元素非常善變,窯內氧氣充足時顯黃色,氧氣不足時變藍綠色,釉層厚了發黑,溫度太高又發紫。

最麻煩的是,汝瓷剛剛燒成時往往偏綠,只有冷卻速度得當才會慢慢變藍,可見燒出純正的天青釉非常不易。

汝窯瓷器的第二美在於「裂紋」。

還是這件汝窯三足樽,咱們走近一步,看個清楚:

天哪,裂成這樣還能用嗎?

別擔心,開裂的不是瓷器本身,而是瓷器的釉面。

瓷器由「胎」和「釉」兩部分組成,釉在胎的外面,就像一層漂亮的衣服。燒瓷的最後階段需要冷卻,胎和釉會同時收縮。

如果降溫太快,釉面的收縮速度超過瓷胎,就會開裂——這不就是瑕疵嗎?對,瓷釉開裂原本就是瑕疵,很早就出現了:

青瓷壺,南北朝,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可宋朝人不這麼想!

他們覺得裂紋的線條不受人為控制,有一種未經雕飾的「自然美」,便故意在瓷窯冷卻時動手腳(比如放點冷風進來),製造各種裂紋,美其名曰「開片」:

宋代官窯瓷器上有黑線大開片

宋代哥窯瓷器上有黑線與金線交織的小開片

汝瓷開片的特點是層層疊疊、晶瑩剔透,如同早春時節迅速開解的河冰,所以有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冰裂紋」:

汝窯三足樽上的冰裂紋開片

汝窯瓷器的第三美在於造型,用四個字概括,就是「復古簡約」。

「復古」是說許多汝瓷的造型是從古代借鑒來的,體現了宋朝人的復古風尚。

還是那件汝窯三足樽,它的模樣至少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

青銅三足樽,戰國,湖北省博物館藏

樽蓋上的精美紋飾

出土的時候,這件青銅樽裡面還有鳥骨頭,估計是盛菜用的。

到了漢代,這樣的器物又被用來盛酒:

漢代畫像磚拓片里的三足樽

不過,雖然是復古,宋朝人並不全盤照抄古代的設計,而是融入了另一個特點:「簡約」。

還記得戰國青銅樽上的精美紋飾吧:

可是在汝窯三足樽上,這些複雜的花紋全被省掉了,只做了七條樸素的平行線,學名叫「弦紋」:

用弦紋做裝飾的宋代瓷器有很多,但汝瓷的弦紋只是微微隆起,似有似無,有一種含蓄之美。

相比之下,其他宋瓷品種上的弦紋就有點突兀了:

定窯白釉弦紋三足樽,北宋,北京故宮藏

汝窯三足樽的三個小足也有一種簡約含蓄之美,凹凸有致,小巧玲瓏,好想把它捧在掌心裡(惡趣味的預感):

純凈淡雅的天青釉色,宛若天成的冰裂紋開片,復古簡約的脫俗造型,這三種「美」造就了舉世聞名的汝窯瓷器,也造就了北京故宮最重要的汝瓷藏品:汝窯天青釉弦紋三足樽。

我國國有單位收藏的1.08億件/套文物中,只有195件因為太過珍貴,入選「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三足樽是其中唯一的汝窯瓷器。

汝窯三足樽僅有兩件傳世,另一件收藏在英國大維德基金會,但北京這件釉質更美。

根據最新統計(呂成龍、韓倩《世界各地博物館及私人收藏的傳世汝窯瓷器一覽表》),已經公開資料的汝瓷傳世品只有92件,分藏在全球20多個公私機構和一些私人手中。

北京故宮有幸收藏其中20件,收藏量位居全球第二。

除了三足樽,北京故宮的汝窯碗和汝窯承盤也是汝窯名品:

汝窯碗僅有兩件傳世,另一件在英國大維德基金會

碗底有乾隆皇帝的詩作,足見皇上的喜愛

汝窯承盤僅有一件傳世,彌足珍貴

汝窯承盤同樣長著可愛的小足!

收藏最多的是台北故宮,藏有21件,比北京多一件。

最負盛名的當屬汝窯水仙盆和蓮花式溫碗:

汝窯水仙盆有六件傳世,四件在台北,另兩件分藏吉林省博物院和日本大阪市立大學東洋陶瓷美術館。

汝窯蓮花式溫碗屬於溫酒用具,僅有一件傳世。

排在第三位的是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藏有12件。

可惜基金會財務緊張,藏品已交由英國大英博物館託管:

汝窯長頸瓶,北宋,大維德基金會藏

排名第四的是上海博物館,共有九件。特別推薦一件貌不驚人的筆洗:

不要看它釉色不純,這件筆洗對於汝窯考古的意義秒殺之前所有精品,姑且賣個關子。

排在第五的是大英博物館,藏有五件:

這是用來承托茶碗的盞托,共有四件傳世,其餘三件分藏英國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大維德基金會和私人藏家。

除兩岸故宮和上海博物館,想在國內欣賞到汝窯瓷器,還可以前往中國國家博物館、天津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和觀復博物館。

此外,還有一個情況特殊的河南博物院。

只能在河南博物院見到的汝窯酒檯子,用來盛放酒杯。

為什麼說情況特殊?

其他博物館的汝瓷都是「傳世品」,也就是在世間流傳、沒有入過土的文物。

汝窯傳世品確實不足百件,可是你知道嗎,考古隊從地里挖出的「考古發掘品」至少有50萬件!其中最精華的部分,咱們稍後去河南博物院欣賞吧!

關於汝窯的傳世數目有兩種說法,一是根據《中國陶瓷史》的說法,認為傳世不足百件。

另一種說法是上海博物館出版的《汝窯的新發現》中列舉了傳世汝窯瓷器65件,且註明了出處。根據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統計,目前已知傳世汝窯瓷器為77件。

另外,根據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2009年12月「傳世汝窯青瓷一覽」的統計,世界範圍內收藏的傳世汝窯共計74件(當然不包括未經統計的民間收藏)。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上海博物館藏

北宋 汝窯天青釉玉壺春瓶 大英博物館藏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盞托 大英博物館藏

故宮博物院收藏傳世清宮舊藏「故字型大小」汝窯瓷器15件(另有兩件為1935年郭葆昌捐獻。尚有一件原清宮舊藏借撥給了國家博物館,實際流傳有序的汝窯瓷器故宮博物院現藏有17件),另外屬資料性質的汝窯瓷器1件(孫瀛洲先生捐獻,底刻「丙」字)。

本次介紹的八件傳世故字型大小汝窯瓷器分別舊藏於如下地點:

「芥字型大小」—造辦處、重華宮廚房存放兩件

清初在紫禁城皇宮內廷養心殿置造辦處。康熙30年(1691年),除裱房等留在殿內外,其餘遷至慈寧宮茶飯房。康熙三十二年開始設立作坊。康熙47年(1708年)全部遷出養心殿,後又將部分作坊設在慈寧宮南、白虎殿(已廢)北的青瓦建築里,負責製造各種物品。

內廷西六宮以北五座院落統稱為乾西五所,始建於明初,與東路的乾東五所相對稱,由東向西分別稱為頭所、二所、三所、四所和五所,每所均為南北三進院,原為皇子所居。

清代乾隆皇帝即位後,將乾西二所升為重華宮,頭所改為漱芳齋並建戲台,三所改為重華宮廚房,而後拆建四、五所改建建福宮及花園,從而徹底改變了乾西五所原有的規整格局。

宋汝窯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徑12.8厘米底徑9厘米高3.2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芥三七七舊藏收貯地:造辦處、重華宮廚房

底刻「丙」字,銘乾隆御制詩文。詩文如下:「淡青冰裂細紋披,秘器猶存修內遺。古丙科為今甲第,人材嘆亦或如斯。」乾隆甲午春御題。由此看來這件洗上面的「丙」字的刻寫要早於乾隆御題詩的刻寫時間。

宋汝窯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徑12.8厘米底徑8.9厘米高3.2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籠字型大小」—南庫四件與「劍字型大小」—樂壽堂、遂初堂一件

樂壽堂為紫禁城東北隅寧壽宮後區中路建築之一,其南是養性殿,其北有頤和軒。樂壽堂仿長春園淳化軒規制,其南北庭院東西廊壁嵌敬勝齋帖石刻。乾隆皇帝以此為退位後的寢宮,御題「座右圖書娛畫景」聯句,故此堂亦稱寧壽宮讀書堂。光緒20年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以西暖閣為寢室。

遂初堂位於寧壽宮花園中軸線上,古華軒後,為寧壽宮花園第二進院落的主體建築。建於清乾隆37年,嘉慶、光緒年間重修。乾隆御筆匾額,典出晉孫綽之《遂初賦》。乾隆皇帝曰:「宣祖(康熙)臨御61年,予不敢上同皇祖,是以踐阼之初,蒼天默祝,至60年即擬歸政,冀得遂初心愿,如踐阼之初所盟宿忱。」故命名為「遂初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鑒定收藏 的精彩文章:

今年古錢幣市場怎麼樣?
高麗青瓷自然的藝術傳統

TAG:鑒定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