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拒絕孩子是門學問,有多少家長真的知道?

拒絕孩子是門學問,有多少家長真的知道?

文:vipJr

學會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是每個家長的必修課。但拒絕孩子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今天這篇文章爸爸媽媽們不妨看一下!

01

接完兒子,帶他在小區的廣場里玩了一會。

一個小朋友因為想吃買巧克力,被媽媽拒絕而大哭大鬧。

他媽媽一臉嫌棄地說,動不動就哭鬧,你跟我學學,每天都開開心心多好。

孩子臉上掛著淚水,生氣地說:「你是大人,你總是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又沒有人拒絕你,所以你很開心。」

站在一旁的我,被孩子的這句話逗笑了。

不過不得不承認,他的話不無道理。

沒有人喜歡被拒絕,尤其是一個冷冰冰的「不行」。

生活中,我很少對孩子們說「不」,因為我發現這個字,常常就是引發孩子們生氣難過的導火索。

當然,我也並非是一個滿足孩子所有要求的「超人媽媽」。我是一個「有求必應」的媽媽,只是這裡的「應」不是「答應」,而是「回應」。

02

孩子因為年齡小,對陌生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心,他們急於去探索這個和他們息息相關的世界。可作為一個「過來人」的家長,他們常常會以「愛」為盾牌,拒絕孩子各種看似不合理的要求。

孩子要買玩具,家裡太多了,不能買,拒絕。

孩子要去遊樂場,太晚了,不能去。拒絕。

孩子要光著腳走路,地板太涼了,不能走,拒絕。

孩子想去參加冬令營,太辛苦了,不能去。拒絕。

當孩子的需求,不符合家長的要求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個循環:

孩子要求家長拒絕

孩子繼續要求家長解釋、講道理

孩子哭鬧家長責備、離開

這期間,沒有任何的傾聽和情感反饋,只有孩子的要求被家長堅決拒絕。孩子是親生的,家長也並非是沒有經濟能力去滿足孩子,孩子之所以拒絕孩子,也是出於種種考慮,為了孩子好,所以才做出的不得已的選擇。

孩子三歲開始,就意識到「我」的存在,也就是有了「自我」的意識,他們需要被尊重,可當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不匹配的時候,只能尋求家長的幫助。

而一味的拒絕,就像是一劑有強大副作用的葯,可能會達到「治療」孩子被寵壞,但是,它的「副作用」卻不容忽視。

失去愛的能力

周末在娘家,小侄兒想給我們表演一下,在學校學的輪滑技術。結果這個想法糟到了他爸爸的拒絕。理由很簡單:「下雪,那麼冷,輪滑鞋凍腳。」

看著弟弟那個樣子,我想起很多年前,有天因為沒有傘,放學後我是淋雨回家的,弟弟見到我這樣,也要去淋雨,果斷被爸爸拒絕說:「這樣淋雨會生病的。」

爸爸是一個控制欲極強的人,我們的要求被拒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好在後來,我自學了兒童心理學,在養育孩子方面,也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可弟弟卻從爸爸那裡,沿襲了所有的方法。

於是,我經常見他拒絕給小侄兒各種各樣的要求,而那些要求,在我家都是被允許的。

弟弟肯定是愛小侄兒的,可是,因為他是一個習慣被拒絕的人,於是,他也這樣去拒絕自己的孩子的要求。

一個只有被父母接納、理解和愛過的人,才能有接納、理解和愛人的能力。一個總被拒絕、否定和批評的孩子,也會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其他人,包括對自己的孩子。

活成了一個「假自我」

因為總是被家長拒絕,內心的需求被忽略,久而久之,孩子就隱藏了真實的想法,而建立一套與別人相處「愉悅」的方式,這裡沒有「自我」,他只為了別人而活。

甚至,在遭受了別人的欺凌,也不會說出來。

《悲傷逆流成河》里的易遙,也是一個活在「被拒絕」的孩子,和媽媽要校服費被拒絕,不管易遙開口說什麼,媽媽的態度都是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

在發現自己身體不適後,她沒有選擇告訴媽媽,而是自己默默去了小診所。她被同學各種弄欺凌,她也沒有告訴媽媽。

易遙不敢在媽媽面前活出真實的自己,因為她知道,不管自己說什麼,做什麼,媽媽都是不接受的。

內心極度匱乏的人

一個總是被家長拒絕的孩子,內心像是填不滿的無底洞,再多的物質也彌補不了愛的空洞。

身邊有一個朋友,很喜歡囤東西,不管是生活用品,還是化妝品。而很多東西,在來不及用的時候,卻已過期。

婚後,她老公在每一個節日都送她禮物,可是,即使這樣她依舊感覺自己的老公不夠愛自己,她形容自己的內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黑洞,不敢老公送自己多少禮物,好像都填不滿。

後來,老公忍受不了她囤東西,把掙來的錢,都用在浪費上,說她「有病」,兩個人分道揚鑣。

03

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保護孩子的安全,替孩子思慮周全,所以拒絕孩子也是人之常情。只是,拒絕是一把雙刃劍,父母盡量把「利刃」那一面,藏起來,不要對準孩子。

經常被拒絕的孩子,會有一種「被拋棄感」,父母該如何去面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呢?

多用「OK」代替「NO」

心理學家布魯斯·格萊朗博士表示:「頻繁對一個孩子說『不』,是最不恰當的拒絕方式,孩子彷彿被父母推到了門外處,會委屈甚至憤怒。」

孩子的要求一被提出就被拒絕,這是一個過於殘忍的方式,父母可以多採用一些「曲線」的方式,先肯定,再否定,讓孩子在心理上有一個緩衝。

比如,孩子想買玩具。

你可以這樣回答孩子:「買玩具是可以的,只是今天時間比較緊,我們還有其它的事情要做,下次我們再好好選一選,如何?」

讓否定的核心,披著肯定的外衣,這樣就很容易讓孩子接受。

延遲滿足要慎用

很多父母認為具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自控力會更好,成年後,會有更好的未來。

但是,延遲滿足並非適用所有的孩子。

當孩子的要求,父母沒有及時的情感回應,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創傷,在他們心裡就內化了一個不願意滿足自己的客體。

這個客體的存在,會提醒孩子,別人都不會願意滿足自己,而自己也不配過舒適的生活。

即使孩子的要求不合理,父母也不要急於否定,而是,去傾聽他內心的想法。

父母的傾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內心需求被回應和尊重,內心才會有一種安全感,我是被接納和理解的。

愛和規則並駕齊驅

父母總認為孩子是不講道理的。

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給予自由和愛,又有限制和約束。有允許,也有拒絕。

父母於孩子,就像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叮噹貓」,所以面對來自父母的拒絕,孩子們會崩潰的,變得不講理的。

父母能做的,除了態度堅定地拒絕,還有就是言語溫柔地拒絕。讓孩子明白,父母拒絕的是這件事,而不是我這個人。

拒絕是一門學問,父母們一起學起來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校家長 的精彩文章:

媽媽的高度,決定孩子的未來,這4種媽媽的孩子,想優秀有難度
我飛了2000公里,就為了把兒子的骨灰帶回家!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