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辛棄疾最著名的一首菩薩蠻,被譽為詞中的瑰寶,真的讀懂了嗎

辛棄疾最著名的一首菩薩蠻,被譽為詞中的瑰寶,真的讀懂了嗎

淳熙二年,辛棄疾提點江西,駐節在江西贛州的時候,在造口這個地方,曾經寫下了一首十分著名的詞作,這便是下面這首《菩薩蠻》。造口在今天江西萬安縣西南六十里,而詞中提到的郁孤台在贛州城的西北角,因為「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丈」而得名。

辛棄疾最著名的一首菩薩蠻,被譽為詞中的瑰寶,真的讀懂了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相信這首詞很多人都是十分熟悉的,但是詞中的真意,卻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年齡的增長,讓人覺得更加厚重。全詞以十分高明的比興手法,表現了辛棄疾那種深沉的愛國熱情。再次重讀,不禁讓人發出沉痛的感慨。全詞如下: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上片起句便橫絕千古。要知道,「郁孤台」這個地名,本來就有一種沉鬱、孤獨的味道,以這三個起筆,顯然是有滿腔的蓬勃激憤之情,正如郁孤台一般郁然孤峙,大有其勢不可擋之意。進而寫郁孤台下的清江之水,緊接著縱筆寫道「中間多少行人淚」。行人淚三個字,包含了多少辛酸苦楚!辛棄疾感嘆國脈的脆弱,氣憤金兵的猖狂,羞赧國家的恥辱,於是將滿腔悲憤之情,化作了這七個無限悲涼的字眼!

辛棄疾最著名的一首菩薩蠻,被譽為詞中的瑰寶,真的讀懂了嗎

於是詞人遙望長安,跳出郁孤台,境界瞬間顯得無限高遠,然而下一句更加扎心,原來「長安」是望不到的,因為有無數青山遮擋,激憤之情,溢於言表。

而下片開始,筆鋒一轉,「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寫眼前的景色,雖然無數青山遮擋瞭望向長安的視線,但是終究擋不住一江之水向東流去!這一句極高明,要說此中有寄託,讓人難以言明,要說沒有寄託,字裡行間中卻又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周濟曾經說過一句最好,叫做「借水怨山」。

辛棄疾最著名的一首菩薩蠻,被譽為詞中的瑰寶,真的讀懂了嗎

詞到此處,結合上片內容,如果仔細剖析一下,或許便會發現,清江之水是行人的淚水,而隨之東流而下,似乎是比喻了祖國的一方;青山無數,雖然遮住了長安,但遮不斷東流的江水,這江水正是詞人心中正義所向,雖然時局不是很樂觀,但是辛棄疾堅持,「畢竟東流去」,終歸還是要「流出去」的。

可是到了最後一句,卻又筆鋒一轉,意境再受頓挫。正如《楚辭》中的「目眇眇兮愁予」的感嘆,這是詞人的擔憂,又是詞人的肺腑之言,更可況這時,亂山深處,一聲鷓鴣悲鳴,本就愁苦的詞人,變得更加悲涼了。

辛棄疾最著名的一首菩薩蠻,被譽為詞中的瑰寶,真的讀懂了嗎

梁啟超曾經說過:「《菩薩蠻》如此大聲鏜鞳,未曾有也」。確實如此。這首詞抒發了辛棄疾強烈的愛國情懷,以極其高明的比興手法,以眼前的景象表現心中的無限心事,所寫之物不為過是清江水、無數山、鷓鴣聲,所思之事卻滿篇皆是家國的今昔、未來之愁思和擔憂。無論是在感情上,還是在藝術上,都已經到達了爐火純青的造詣,說其是詞中的瑰寶,一點都不誇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