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新的一年,讓自省成為一種習慣

新的一年,讓自省成為一種習慣

素以言近旨遠、朗朗易誦而著名的《弟子規》,長期以來在讀書人中擁有巨大影響。其「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一語,尤為徹透。見到別人不好的地方,能做到立刻反躬自省,看自己身上有沒有。倘若有,就要馬上改過;如果沒有,則要警醒自己時刻惕之、戒之,以免將來蹈其覆轍。

一個「省」字,意蘊可謂深矣!

夏朝的伯啟就是勇於自省的典範。當時,諸侯有扈氏反叛,伯啟受禹之命率軍平叛,但不幸的是大敗而回。事後,他沒有怨天尤人,更沒有委過於人,而是進行了深刻的反省:兵多地廣,又佔盡天時、地利、道義等優勢,可是卻被打敗,這一定是自己的德行和才能不夠所致。此後,他勵精圖治,興利除弊,禮賢下士,體恤百姓,因而國漸富、兵日強,政通人和,眾志成城。一年後,有扈氏聞知,頓時打消進犯之念,自縛其身俯首請降。

東漢第五倫也是自省的楷模。他一生剛正無私,當有人問他是否也有私心時,他這樣回答:「曾有人送我一匹世所稀有的良馬,我雖沒有接受,但每到舉薦官員的時候,我卻總是想起他,當然最後並沒有提拔任用他。還有,我哥哥的孩子病了,我一夜去看了十次,但回到家就沉沉地睡著了。等到我的兒子病了,由於公務實在繁冗,一次都沒有去看,但是心裡卻忐忑不安,徹夜不眠。這怎麼能說我沒有私心呢?」第五倫對自己私心反省之深刻,簡直達到苛刻甚至不近人情的程度,也正因此,才彰顯其品行之高尚。

其實,反省於人生而言,確為不可忽視之要務,它等於將「一葉障目」的「葉」自覺地拿掉,以盡覽泰山之壯美;又等於將心靈明鏡上的塵埃經常地拂去,以保持心明眼亮。

孔子數千年來一直被奉為聖賢的化身和代表,然而,他也是「省」字的終身踐行者。《孔子家語》中記載,孔子帶眾弟子周遊列國時,途中斷炊,多虧顏回討來一些米才解了燃眉之急。當飯快要煮熟時,孔子卻無意間看見顏回用手在鍋里抓了一把放到嘴裡。片刻間,顏回恭請老師吃飯。孔子說:「我剛才夢見了先父,正好這飯潔凈,我就用它先祭過父親再吃吧!」顏回一聽就急了:「使不得!這飯已經不幹凈了。剛才煮飯時,有炭灰掉進鍋里。我覺得丟掉可惜,就將弄髒的飯抓起來吃了。」

孔子聽了,嘆息道:「人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是眼睛看到的卻不一定是真的;人依靠的是心,可是自己的心有時也不可信。可見,了解一個人是多麼不容易呀!」倘若我們自以為是,不能自覺地時時自省,就會犯錯誤。孔子那麼高的修為,都慨嘆自己離不了反省,否則就會自以為是,而犯下錯誤,更何況普通人呢?

曾國藩亦深知這一點,他的內省功夫也達到很高的境界,在每天的日記中,他都要將自己一天的言行進行一番徹徹底底的清掃。一次,曾國藩與朋友小珊因小事產生嫌隙,經過反省,他認識到自己是犯了「盡人之歡,竭人之忠」的過錯,「宜速改過,走小珊處,當面自認不是。」

有次,朋友想聽聽曾國藩對自己詩作的意見,他沒有實話實說,而是擊節讚賞,後來省悟,不勝愧悔,「觀人作應制詩而諛之,不忠不信,何以為友?聖人所謂『善柔便佞之損友』,我之謂矣。」

面對名利之心,他則時時警惕、刻刻檢省,以防止其泛濫成災,衝垮他的人生堤壩,「坐間,聞人得別敬,心為之動。昨夜夢人得利,甚覺艷羨,醒後痛自懲責,謂好利之心,至形諸夢寐,何以卑鄙若此!」曾國藩的一生,是自省的一生,以至人生的修養和事業都實現了巨大成功,朝廷譽其為「學有本源,器成遠大,忠誠體國,節勁凌霜」,謚號「文正」。

與前述諸賢反其道而行之的是西楚霸王項羽,其人武功蓋世,力能拔山,衝天一怒,四海戰慄。但由於從不知反省,最終一敗塗地。陳平、韓信俱為人傑,但都不能為其所用,以至先後跑到對手劉邦之處。其後,甚至連忠心耿耿、足智多謀的范增都被迫離去。四面楚歌、窮途末路之際,項羽仍不自省,一切皆歸咎於時運不濟,「時不利兮騅不逝」,認為「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最後以「自刎垓下」而落幕也就不足為奇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作為修身必須完成的功課,反省顯然十分必要。胸懷濟世安民遠大抱負的仁人志士,固不待言,不然,何以「齊家、治國、平天下」?即使如一般人,亦不可等閑視之,否則,耳聰目明,將可望而不可求;身心安泰,將可期而不可遇,至於人生事業,更可能是盲人瞎馬,大海撈針。而自省恰是一劑良藥,孔子靠它「見不賢而內自省」,進入「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王國;荀子靠它「日參省乎己」,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界。這些千古宗師的光輝人生,無不昭示出一個哲理:一日三省猶未足!

本文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儒家教統:教化、教育與宗教
一代名相謝安的教子觀:芬芳起於椒蘭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