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雲長的畫像後面竟藏著「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之靈位」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征軍」、「中國援緬遠征軍」。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編成,遠征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該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
第一批十萬遠征軍出動
七七事變之後,中國抗戰後方的許多戰略物資和民用物資等都需要從外國進口。雲南居中國大後方,與越南、緬甸等國接壤或毗鄰,想獲取戰略物資,除沿海地區外,就只剩下雲南。開闢大西南出海通道成了當務之急。
在雲南省先後注資300萬元、出動民工20萬人後,1938年底,滇緬公路通車。滇緬公路主要擔負運入美國等國援華物資的任務,是當時最重要的國際通道。
1940年9月,日軍在越南登陸,滇越鐵路被日軍切斷,滇緬公路成為中國唯一的國際通道。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此後,日本南方軍先後佔領了菲律賓、泰國、新加坡等地,進逼緬甸和中國西南地區。
在這一背景下,中華民國政府應同盟國英國的請求,於1942年派出10萬遠征軍入緬,協助英軍保衛緬甸,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保護滇緬公路暢通。
中國士兵乘飛機開赴密支那前線
入緬後,遠征軍迅速成為抗擊日軍的主力,先後在同古保衛戰、仁安羌之戰等戰役中取得出色的戰績。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餘人。中國軍隊也付出了重大犧牲,而 戰後這些為國抗戰的老兵能夠回國的卻是寥寥無幾。
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開赴緬甸戰場的中國遠征軍打出了讓盟軍欽佩的戰績。從開始與日軍作戰,到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近半年,中國遠征軍屢挫強敵,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
1942年3月,在彪關河西岸,中國遠征軍在掩護英軍撤退時與日軍發生10多次遭遇戰,擊斃日軍上尉兩人,打死日軍500多人。《滇西抗日戰爭史》一書記載說:「彪關河前哨戰初戰告捷,改變了英國對中國軍隊的歧視。」
仁安羌戰役則是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在日軍的進攻下,防守西線的英軍連連潰敗。1942年4月17日,潰退中的英軍7000餘人被日軍圍困在仁安羌。
中國士兵爬上已成廢墟的騰衝城向日軍開火
英軍司令亞歷山大緊急向遠征軍求援。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憑藉約1000人的兵力,擊敗10倍於遠征軍的日軍,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由於援英有功,他後來被授英國「帝國司令」勳章。
儘管遠征軍浴血奮戰,但英軍在緬甸西線的自動撤退,加上遠征軍對東線疏於防範,導致1942年四五月間緬甸臘戍、密支那相繼被日軍攻佔,中國遠征軍回國的後路被截斷,同時造成中英聯軍在緬甸的第一次作戰失敗。入緬作戰的這五個月里,中國遠征軍參戰兵力約10萬人,損失3萬多人。
作戰失敗後,擺在遠征軍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往北殺回祖國,要麼往西退入印度。師長孫立人率新38師沿印緬邊境的山林地帶進入印度,較為完整地保持了7000人的建制。
率軍撤退的遠征軍副司令長官兼第5軍軍長杜聿明從緬甸北部繞道回國。1942年5月10日,當他們來到緬北境內的野人山附近時,偵察部隊傳來消息:日軍正張網以待。杜聿明決定扔下重武器,率部隊一頭扎進野人山。
吞人噬骨的野人山
野人山這個面積數百里的無人區,在緬甸北部,喜馬拉雅山之南,被原始森林覆蓋,終年雲封霧鎖,不見天日。
遠征軍主力遁入野人山後,擔任後衛的第200師被敵人分割開來。戴安瀾臨危不懼,果斷指揮部隊突圍,激戰中他不幸身負重傷,於1942年5月26日壯烈殉國,年僅38歲。中國遠征軍在野人山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野人山林中瘴氣瀰漫,疾病流行,缺醫少食,這片黑色的叢林吞噬了數萬遠征軍官兵。
戴將軍遺像及其遺書
雲南的遠征軍歷史研究者戈叔亞說,就算是隔了幾十年,躺在病床上垂垂老去的老兵聽到「野人山」三個字,還要大哭。
杜聿明於1960年在公開發表的《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述略》一文中,曾提到這段逃亡的經歷:
自六月一日以後至七月中,緬甸雨水特大,整天傾盆大雨。既不能徒涉,也無法架橋擺渡。加以原始森林內潮濕特甚,螞蝗、蚊蟲以及千奇百怪的小蟲到處皆是。螞蝗叮咬,破傷風病隨之而來,瘧疾、回歸熱及其他傳染病也大為流行。一個發高熱的人一經昏迷不醒,加上螞蝗吸血,螞蟻侵蝕,大雨沖洗,數小時內就變為白骨。官兵死亡累累,前後相繼,沿途屍骨遍野,慘絕人寰。
在緬甸北部叢林地帶作戰的中國遠征軍正在渡河對日軍發起進攻
在文中,杜聿明稱,在撤退中意外死傷的戰士,比在戰場上與敵戰鬥而死傷的戰士,要多數倍。
第五軍的參謀鄒德安曾回憶,穿越野人山時,路邊有部隊搭的草棚子,供大家走累了休息,他一看發現一排排死人,很整齊地排隊躺著,覺得太奇怪了,後來才發現,那些躺下休息的人,本只想睡一覺,但是一躺下就醒不來了。醒來的走了,空了一個位置,活人插空躺下,可能又死了。
據杜聿明的估計,在第一次入緬作戰中,中國遠征軍犧牲人數超過六萬,其中有五萬人是在撤退途中非戰鬥死亡的。他們就倒在叢林之中,再也沒有爬起來。同樣重要的是,史料中沒有任何關於他們被埋葬的記載。親歷者回憶,大多數人就那樣曝屍荒野,白骨無人收。
二十萬官兵強渡怒江
日軍攻下緬甸後,趁勢攻入中國雲南的芒市、龍陵、騰衝等地。滇西淪陷,一時間昆明、重慶震動!
面對日軍進攻,駐守怒江惠通橋的中國官兵,在發現日軍便衣武裝混過橋頭和先頭部隊進逼惠通橋後,果斷炸橋,將日軍擋在怒江西岸,日軍前進的鐵蹄才被迫停止。此後,中國軍隊憑怒江天險據守,這導致1942年5月至1944年4月中日在怒江兩岸形成了隔江對峙的局面。
中國士兵們在怒江前線埋設地雷
在此期間,中國積極醞釀重組第二批遠征軍。1944年5月中旬,以衛立煌為首的20萬中國遠征軍,利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轉折的契機,強渡怒江,向滇西的日軍發動反攻。
6月,松山戰役爆發。戰役從6月4日開始進攻到9月7日全殲松山守敵,歷史3個月零3天。
松山戰役中,中國遠征軍共擊斃日軍官兵3000餘人,俘獲28人,中國遠征軍傷亡、失蹤6725人,其中陣亡軍官157名、士兵3805名。
6月23日,中國遠征軍下達了攻克騰衝的命令。戰役歷時127天,據守騰衝的日軍3395人被全殲,中國遠征軍官兵陣亡8671人,傷1萬餘人。
在同年收復龍陵縣的戰鬥中,中國遠征軍以傷亡25869人、失蹤2462人的代價,擊斃、擊傷日軍10364人,俘虜266人。
中國遠征軍連克數城、斃敵數萬,取得了滇西緬北反攻作戰的勝利。這種同仇敵愾的氣節,鑄就了中華民族的不屈魂魄!
殘酷戰爭的代價
中國軍隊雖然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但同樣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距後來統計,二戰中總計有十萬左右的遠征軍戰死異鄉,由於當時戰鬥進行中,將士們的屍骨沒能及時運回國內,他們大多長眠於緬甸,倖存的戰友們為他們修建了很多墓地。
但二戰結束後,卻因為一些原因沒有帶將士們的屍骨回國,他們似乎被人遺忘在了異國他鄉。墓地也因為沒有得到妥善的維護而長滿的雜草,甚至多年後,當地人已經忘了這裡埋葬的英雄們。
遠征軍墓地
由於時間太長,加之墓地缺乏維護,當地的氣候也潮濕,遠征軍戰友們當時修建的墓地早已消失不見,各種民房和荒地取而代之,陣亡將士的遺骸發掘難度很大,很少發掘出完整的將士遺憾,有時候也僅能挖掘出一堆帶著骨頭粉末的泥土。
密支那本來有三處遠征軍墓地,戰時留下傷病戰士照看。如今墓地已悉數被毀,50師和新30師的墓地,現被闢為兩處學校,14師墓地則變為一片居民區。今年4月5日,國內的關愛老兵志願者前去祭奠,新30師墓地之上,已經長了高大的香蕉樹,居民的豬、雞在上面扒食。
很長一段時間裡,在緬華人只能偷偷祭奠戰亡將士。
本世紀初,騰衝遠征軍歷史研究者李正到緬甸去採訪抗戰老兵,找到一個在當地華人學校教書的老兵後代。緬甸法律規定信仰自由,他們便把學校打扮成關廟,規避政府的檢查。
學校大廳顯眼處,掛著一張關雲長的畫像,老兵後代拉他過去,撩起畫像,後面竟藏著一個牌位,上書「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之靈位」,李正當時受到極大震撼,「他們就是以這樣一種方式,去紀念不能被紀念的人。」
中國遠征軍抗日將士紀念碑
近幾年來一些志願者和遠征軍英烈後代發起了「讓遠征軍將士遺骸歸國」的活動,力求將二戰中戰死異鄉的中國軍人全部回國,讓他們的靈魂全部回家。2015年,第一批發掘的遺骸正式入境中國,這些為國犧牲的將士在七十多年後,終於回到了祖國、回到了家,相信以後會有更多的將士能魂歸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