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說:「若蔣經國健在,統一不會像現在這樣困難和複雜!」
1979年元旦,中美兩國發表建交公報的同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標誌大陸對台政策從致力武力統一到謀求和平統一的方向性轉變。同年初,鄧小平在訪美期間提出:「用什麼方式解決台灣歸回祖國的問題,那是中國的內政。我們不再用」解放台灣「這個提法了,只要台灣歸回祖國,我們將尊重那裡的現實和現行制度。」
這一時期,即1978年5月,蔣經國當選台灣地區第六任「最高領導人」。鄧小平訪美的第二年,即1980年1月,他提出中共在1980年代要做三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台灣歸回祖國,實現祖國統一。」可見,在某種程度排除美國的干擾因素,而台灣由蔣經國當政的情勢下,鄧小平對解決台灣問題充滿希望。
不同於毛澤東與蔣介石的對立身份,鄧小平與蔣經國曾同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有過一段同學情誼。1926年,22歲的鄧小平從法國到蘇聯,與16歲的蔣經國成為同學。兩人常到莫斯科河邊散步。鄧小平還為蔣經國主辦的牆報寫稿,講授自己在巴黎的經歷。
有意思的是,身為國民黨的蔣經國,還經常站在鄧小平一邊,跟國名黨右派辯論。1926年3月,蔣介石策划了「中山艦事件」,一時間,身在莫斯科的蔣經國成為眾矢之的。他找到鄧小平訴苦,並接受建議,給蔣介石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信,批評他是反革命。
或許是因為這些經歷,讓鄧小平與蔣經國兩人對彼此有一定了解。1976年9月,蔣經國已經預言:鄧小平極有可能復出。待到預言成真,蔣經國為此召開了一次緊急高級情報首長會議。與會者都認為,鄧小平比毛澤東溫和,兩岸關係將趨於緩和。蔣經國卻表示:「你們的評估都太樂觀,因為你們不認識鄧小平,但我認識他,我們在蘇聯一起學習過,他其實比毛澤東更為厲害,未來兩岸的情勢將比你們想像更為複雜。」
蔣經國知道碰到了厲害對手,在對兩岸關係處理上更為謹慎。鄧小平卻不想錯過機會。1981年,胡耀邦公開邀請蔣經國等國民黨官員「回老家瞧瞧」,葉劍英提出九條對台方針。鄧小平說首次將這一方針概括為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此外,私人層面,鄧小平清楚蔣經國是孝子,指示修繕蔣經國的母親、祖母的墳墓。蔣家墓地修葺一新的照片,被迅速地送進了台灣總統府。
1982年,蔣經國在悼念其父蔣介石的文章中寫道:「切望父靈能回到家園與先人同在」。鄧小平了解到情況,即指示與蔣家有歷史淵源的廖承志給蔣經國寫信「曉以大義,陳以厲害, 動以感情。」
1983年,鄧小平的一系列示好舉動有了反饋。國民黨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取代過去「武力反攻大陸」的僵硬立場,兩岸在經濟、文化,科技、教育、體育、衛生等各方面開始有了接觸和聯繫。
此時,香港商人沈誠(黃埔軍校第17期學生、曾在蔣經國青年軍中任職)擔任兩岸秘使。經不斷穿梭溝通,1987年3月,沈誠會晤鄧小平後,攜帶楊尚昆的信函趕赴台北。仔細研讀後,蔣經國對中共提出的「兩黨對等,中央層次」的談判模式表示認可,計劃於1987年1月國民黨中常會上討論赴北京談判人選。
此時,糟糕的身體狀況和台灣島內蠢蠢欲動的台獨勢力,也敦促蔣經國及早決斷。 鄧小平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不斷請人代話,希望他能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著眼,「如果我們這一代不解決,下一代解決這個問題更困難一些,那時出現什麼情況很難講了,例如台獨。」
1986年9月,台灣民進黨成立,黨綱主張:台灣人民有「自決權」。隨後,蔣經國堅持要李煥接任國民黨中常會秘書長。他跟李煥長談,表示自己對改革行動遭到右派大佬掣肘,遲遲不能發動,已經失去耐心。蔣經國提出三個目標,要求李煥替他達成。其中,「兩岸統一」被強調得最明確。他說:「我們必須採取主動,踏上中國的統一之路。台灣和大陸,終究必須統一。兩岸若不統一,台灣恐怕將越來越難單獨存在。」
決定與中共開啟談判,正是在這一背景與目標下做出的決策。只是談判還未開始,1988年1月,蔣經國因病去世。李登輝繼任。
鄧小平後來曾說,若蔣經國健在,「中國的統一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困難和複雜。國民黨和共產黨過去有過兩次合作,我不相信國共之間不會有第三次的合作。可惜,經國死得太早了!」
※許世友為王近山求情,毛澤東說:「放虎歸山,你們哪個軍區要?」
※二野虎將周希漢,幹掉國民黨9個中將55個少將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