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是頭痛的「隱形開關」,這樣護頸不再連累其他器官
日本神經外科專家松井孝嘉說過:全身疾病的根源在於頸部。脖子雖然是身體最細的部位,卻是連接頭顱與軀幹的「生命線」。
同時,它也十分脆弱,頸椎病、外傷等都可牽連頭部疼痛。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專家,告訴你脖子和頭痛間的聯繫,並教你一套「護脖大法」。
受訪專家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脊柱科主任醫師 李金學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關節科主任醫師 張洪美
脖子,全身健康的「主幹道」
從人的後腦勺到鎖骨之間,都是脖子的領地。脖子里有頸椎、淋巴結、氣管、食管、動脈和分布密集的神經,並非很多人認為的「結構簡單」。
脖子上布滿各種神經
8對脊神經支配人體的運動和感覺;
4對腦神經負責調整血壓、呼吸和控制胃腸蠕動;
交感神經能使人心跳加快,肢體血管收縮,讓人出汗等;
副交感神經興奮則能使人心跳減慢、變弱。
脖子是全身經絡的貫穿之處
人體的督脈、膀胱經、小腸經、膽經以及三焦經等5條重要經絡,都從後頸及肩部通過。
經絡無法通暢,其所主的功能就會受影響。
八成腦供血由脖子輸送
心臟向大腦輸送氧氣和血液主要通過4條管道,即一對頸動脈和一對椎動脈。
頸動脈為腦組織提供80%以上的供血,人們可以在喉嚨突出部分兩側大約5厘米的地方,觸摸到它的跳動。
脖子上的淋巴是人體第一道防線
病毒、細菌侵犯的首要通道,就是呼吸道和口腔,受到感染的淋巴液迴流時,第一站就是脖子。
因此,脖子上的淋巴結也是最容易腫大的部位,隨後才遷延到腋下和腹股溝。
咽喉是呼吸道的「總閥門」
人們常用「咽喉要塞」來形容重要的地理位置,作為脖子前部重要的器官,咽喉承擔著吞咽食物和發音的重要功能,它還是人體吸入氧氣的必經之路,保持咽喉的暢通和健康至關重要。
頸椎七塊骨頭支撐頭部
只有七塊骨頭組成的頸椎,與肩膀構成一個沉重的十字架,支撐著分量不輕的腦袋。
如果頸椎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容易產生慢性勞損、變形,一旦壓迫到神經,會連帶著肩部、上肢疼痛僵硬,活動受限。
脖子是其他疾病的「信號燈」
美國專業睡眠協會年會發布研究顯示,脖子粗的人容易出現睡眠呼吸暫停。
美國MRC臨床科學中心和弗雷明漢心臟研究學會調查了3300名平均年齡為51歲的志願者後指出,脖子越粗,患心腦血管病和糖尿病的風險越高。
5個「脖子問題」引發頭痛
脖子如此重要,卻很嬌氣,它受了傷,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影響健康。
日本神經外科專家松井孝嘉指出,約70%的頭痛跟脖子有關,被稱為頸源性頭痛。表現為單側或雙側枕部、耳後悶脹或酸痛,可伴有噁心嘔吐、耳鳴、眼脹以及嗅覺和味覺改變,很容易被忽略或誤診。
以下這些不良習慣,往往會誘發頸源性頭痛。
1
長時間低頭或久坐
這是造成頸椎病年輕化的重要原因。頸椎與肩膀構成一個沉重的十字架,就像一個吊塔,後方肌肉就是吊索。
如果長期低頭,肌肉長時間勞損,易引起頸椎間盤突出、頸椎不穩等,嚴重時會誘發頸源性頭痛。
建議:養成良好坐立姿勢,減少長期低頭時間,如看手機可放在與視線相平行的方向。
另外,在工作中每45分鐘「自我打斷」一次,並放鬆5分鐘,是預防頸椎病的一大法寶。
2
不睡枕頭或枕頭過高
許多頸源性頭痛患者認為不睡枕頭或者是枕頭低點可以緩解癥狀。其實,這反而會打破頸椎的正常弧度,加重頸椎疾病。
同樣,枕頭過高也不利於頸部健康。
建議:合適的枕頭高度應將頸椎和軀幹交界的部位維持正常的生理位置,而不是過屈、過仰或者左右偏斜。
如果一覺睡醒,覺得頸部不舒服,頭昏昏沉沉的,那就應更換枕頭了。
3
常坐軟沙發
不少人下班後喜歡窩在軟沙發上看手機、看電視,覺得勞累了一天,這樣做很放鬆愜意。
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越是勞累的時候,越要保持頸椎甚至整個脊柱的生理弧度,窩在沙發上只會加重脖子的隱形損傷。
建議:應儘可能少坐軟沙發,即便要坐,也要盡量坐直了,中國人流傳幾千年的「坐如鐘」是有科學性的。
如果實在太累,寧可躺著也別窩著。站立或坐立不能維持脊柱生理位置,那麼抵禦重力的最好辦法就是躺著。
4
趴桌子上補覺
不少人午睡時都是直接趴在桌子上睡覺,這種姿勢使頸部前傾,造成與正常生理彎曲相反的變化,時間長了就容易導致頸椎變形,頸部肌肉疲勞,並引發頸椎病等。
建議:需要補覺時,最好能躺下。如不能,就在胸前墊一個柔軟的靠墊或枕頭作為緩衝,而不要把頭直接枕在胳膊上。
5
頭頸受涼
穿衣太少、空調直吹、開窗睡覺等,都可能使頸部受到冷刺激,導致局部血管收縮,頸部和肩膀血液循環受影響。
時間長了可能使頸部肌肉持續痙攣、收縮,加重血流循環障礙,甚至導致腦供血不足,產生頭痛、頭暈、眼花等。
建議:經期、產後、更年期女性及長期在空調房伏案工作的人,隨身的包裡帶一小塊圍巾,以便早晚天涼時保護頸部;
盡量避免在午夜、凌晨洗澡,以防受潮受風;低頭工作1~2小時後習慣性抬抬頭,或起身走走,讓頸肩部放鬆5~10分鐘。
3個動作給脖子減減壓
要確保脖子這條「生命線」暢通無阻,就要從生活細節做起,這裡給大家一些建議:
站立或行走時抬頭挺胸,兩眼平視前方,切忌低頭弓背;
長期低頭的工作族,養成每15分鐘抬頭後仰一次的習慣,適當擴胸、聳肩等;久坐時戴好護頸枕;
防止外傷,回頭轉頸不要過急、過猛;
開車或坐車系好安全帶,防止急剎車或顛簸時因慣性發生頸部脫位性損傷;不要用脖子夾著電話。
平時還可做做頸部操:
聳肩
保持一個良好的站姿,軀幹正直,肩胛自然下沉,吐氣的時候兩個肩膀向上提,頸椎微微前屈,這時應該能感覺到頸椎兩側的肌肉收緊。
保持兩秒,慢慢放下肩膀回到原始的位置。這樣的動作可以重複20次,但每做完一組要伸展兩側的上斜方肌,就是將脖子向兩側彎曲伸拉。
仰頸
仰頸運動與「低頭」這類慢性損傷的姿勢相反,可放鬆頸椎後方肌群,拉伸頸椎前方肌群並恢復其彈性。
每個動作重複3次,可以利用運動的慣性增加運動幅度,同時又不會增加肌肉拉傷風險。
頭手較勁
這個動作能增強肌肉力量,減輕疼痛、恢復肌肉功能,增強頸椎的穩定性。
後伸較力:兩手手指交叉置於頭後,手臂用力向前,頸部用力向後,頭手較勁。(如下圖)
側方較力:一手掌置於頭側面,手臂與頸部用力較勁,作等長收縮。
前屈較力:雙手置於額部,手臂與頸屈肌肉群用力較勁。
抗重力肌肉力量的訓練:分別側卧、仰卧或俯卧於床邊,分別做側屈、前屈、前後拉伸的動作。
以上運動每天堅持3次,早中晚各一次,每次堅持10秒鐘,剛開始每次6秒,循序漸進;
間隔10秒,每組10次,在適應之後逐漸增加運動強度至15秒,以運動後肌肉有輕微酸脹感為宜。
本期編輯:張宇 動作示範:張一迪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
※這些篇篇10w+的科普爆文,一口氣補上2018年的健康重點
※心率在這個範圍內是正常的!查出「心律不齊」也不用治
TAG: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