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發心要發得圓滿究竟——《金剛經》研習(51)

發心要發得圓滿究竟——《金剛經》研習(51)

發心要發得圓滿究竟——《金剛經》研習(51)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研習——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學習

經:【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佛告句,甚為緊要,不可忽略讀過。」這是特別提醒我們,像這樣的句子在本經很多,看到佛告須菩提;告是告訴,上對下,老師對學生。告訴須菩提就是告訴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才得受用。否則的話,他跟須菩提講的,跟我沒有關係,那就得不到受用,也就白聽了。須菩提是我們的代表,他是代表我們來請法的,告須菩提就是告訴我們。遇到這樣的句子,下面一定有很重要的開示。叫著名字,提醒你的注意,底下的話很重要,一定要仔細的諦聽。

註:【諸菩薩,這一句是指發大心之善男女言。】

前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諸菩薩是指他們。權教菩薩要想再提升到法身大士,那就是「摩訶薩」。這一句裡面含義就廣了,不但是深,很廣,這裡頭顯示一個什麼意思?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實在說沒有別的,就是無住而已,就是降伏而已!不斷的去做降伏的功夫,一直到等覺菩薩,還有那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還要用這個功夫,把它降伏住,那就圓滿菩提。它含這麼多意思在裡頭,不僅是表面指各個不同階層的菩薩,五十一位菩薩,功夫是一個,一個原理,一個原則。應如是降伏其心。

註:【發心要發得圓滿究竟】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你發心不圓、不究竟,你得的果報就很小,如果等到我證得小果,我再發大心,這樣次第發心,時間很長也很累,不如一開頭就發足,那就很省事。心要不是發得很大、很圓滿,在菩提道上常常要停頓,常常要休息,一停頓、一休息就退步了,不進則退,所以你修行的時間就費很長很長,三大阿僧祇劫;發足就快了,一生當中就圓滿,那是不能夠相比的。

註:【如上成佛道、下化眾生。】

一定要發這樣的願,要發願作佛;要發願學佛,學佛是學作佛。這是《金剛經》上,世尊所讚歎的、所選擇的教學對象,選這樣的人。

註: 【又知雖上成而實無所成,雖下化而實無所化。】

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為什麼又說成無所成、化無所化?這個說法就是怕執著,發個願,我要成佛,執著在這個佛上,你成不了佛,不能執著。願要不要發?要發。心可不可以有?不可以有。有願不能有心,這個事情很難!沒有心,願不就沒有了嗎?心跟願是兩樁事情、兩回事情,要搞清楚。有願不能有心,有心就有住了,無心才無住。有願,有願又有行,生心了;無住生心,它能生心。所以,不可以住。

成佛不可以住成佛的相。由此可知,學佛也不能學佛那個相,學佛那個相,不就執著了嗎?度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又不能執著度眾生的相,要是著了度眾生的相,那就煩惱無邊。佛門也有句話說,「好事不如無事」。好事不如無事,那還度什麼眾生?那就沒得度,不度眾生了。佛祖句句話都是葯!他說這個話,對什麼人說的,他這個葯是治什麼樣的病人,那個人害的什麼病。我們現在連好事都不願意做,這叫好事不如無事,那就糟糕,藥用錯了。我們現在要鼓勵人多做好事,《金剛經》上不住相,應無所住而行布施,勸你做好事。可不能聽龐居士的話,好事不如無事,龐居士是治另外一種人,喜歡做好事,著相;著相,生煩惱。所以,他那個話是治什麼病的,是對哪一種人說的,我們要搞清楚,我們是什麼人,我們害的是什麼病,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對治。法要是不契機,會害死人!要知道,佛法好,不見得!就跟葯一樣,葯很好,不錯,真的好嗎?你去吃,隨便吃吃,保險一吃就死了,不對症!佛法也是如此,法要契機,才能幫助人開悟、證果。法要是不契機,就把人的法身慧命斷掉了,那個過失就重,比殺人的身命重,這斷人的法身慧命。

本經的大主意,也可以說最高的指導原則,叫我們不要執著。上成佛道、下化眾生,這是生心;實無所成、實無所化是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符合這個最高的指導原則。

註:【則性德究竟,體用圓滿,而稱為大菩薩矣。】

這才真正是一個大菩薩,確實這不是讚歎的,為什麼?要是真正能做到這個,心地清凈而一無所住,這是真心顯露,就是明心見性,又能上成下化,這不是法身大士是什麼?就是《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這是介紹菩薩,介紹菩薩摩訶薩。

註:【如念佛法門,本是至圓至頓之無上妙法。因行人發心不大,只知自了。則最上乘法,竟成為小乘矣。所以只能往生下品,甚且並下品亦不夠。豈不上負佛恩、下負己靈。此皆由不明無上大法之所以然。是學佛不能不開智慧。】

江味農居士雖然一生都在研究學習《金剛般若》,但是他念佛求生凈土,他所標榜的是教宗般若、行在彌陀,所以他的早晚課是念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他在經典的研究,專門在金剛般若下功夫。念佛這個法門不僅是一些善知識們讚歎,其實這個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共同的讚歎,我們看《彌陀經》六方佛的讚歎就知道,《無量壽經》十方佛的讚歎,就很清楚、很明白,它是一切諸佛之所讚歎,確確實實是至圓至頓,圓是圓滿,頓是頓超,沒有比這個法門再快的。這樣的說法,就連法相宗開山祖師窺基大師都承認,窺基大師有《阿彌陀經》的註解,叫《通贊疏》,《阿彌陀經通贊疏》是窺基大師作的,他是法相宗的祖師,他在註解裡面,也承認這個法門是最頓的大教,最快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成功,還有哪個法門能比這個更快?找不到了,再沒有了。而且這個法門,什麼人修行能成功?無論什麼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是真正不可思議!其他法門也有圓頓的教法,但是它要具備的條件是上根利智,不是那個根性,沒有用處。禪宗是至圓至頓,在中國歷代祖師當中,真正成就大眾明心見性的,是以六祖惠能大師會下的人最多,也不過四十三個人而已。我們想想,當年跟六祖大師,親近大師跟他學習的,何止萬人,決定不止,真正成就四十三個人,你就想想多麼難!六祖以前,任何一個祖師大德會下成就的,沒有這麼多人,六祖以後也沒有。許多祖師我們看到的,他的學生當中,見了性的,大徹大悟的,一個、二個、三個,多的五、六個那就不得了,就很希少,多半都是一、二個,六祖會下四十三個,空前絕後!它那個圓頓,門檻高,我們這些人爬不進去,沒用!凈宗這個法門,只要具足三個條件,信、願、行,就成功了。無論什麼人,真正相信,真正想到極樂世界,真想見阿彌陀佛,老實念佛就成功了,這種條件我們行!聽了之後,想想自己還可以,還沒有問題。禪,不行,我們沒有辦法;教,我們也沒有辦法;其他的法門,我們遇到了,想想自己的根性,不行,沒法子。這個法門可以,所以這個法門古德講:萬修萬人去,一個也不漏,真的是無上妙法。

而凈宗經典的深奧,也實實在在不可思議。古德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我們對於《華嚴經》的深廣,雖然不能完全了解,這也聽說過,《無量壽經》的深廣,跟《華嚴》是一樣的,是中本《華嚴》。說它作中本,那當然還有個小本,小本是什麼?《佛說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教義的深廣,也跟《大方廣佛華嚴經》相同,無二無別。我們也略略的體會到了,從哪裡體會到?從蓮池大師的《疏鈔》,蓮池大師給《彌陀經》做個註解,叫《疏鈔》。他的學生古德,親自聽老法師講《彌陀經》,做成筆記,把筆記跟《疏鈔》合起來,他那個筆記叫《疏鈔演義》。我們讀了以後,才真正相信,《彌陀經》的教義跟《華嚴》是一樣的,是沒有差別的。這是說明圓到極處,頓到極處,頓是快速。

「因行人發心不大」,這就很可惜,行人是修凈土的這些人,心量太小了。心量小,大法也變成小法,心量大的人,小法也變成大法,你相信嗎?《金剛經》講,釋迦牟尼佛著衣持缽,那是什麼法?大法,無量無邊的大法。由此可知,心量大,點點滴滴、一舉一動都是圓滿的大法。菩薩無量的行門,法門無量,無量的行門,他在一門裡面顯露無遺,都表現出來了,這是我們一般凡夫很難體會到的,像須菩提他就知道,他就看出來,真的是至圓至頓,無上妙法。所以我們發心小,太小了,只知道自了,實實在在說,能夠知道自了的,就不多。大多數修凈土念佛人,他搞的是什麼?他是拿這個法門「換糖果吃」,你說這可惜不可惜。怎麼叫「換糖果吃」?求這一生的富貴,求這一生的平安,求健康長壽,這就叫「換糖果吃」。你說糟糕不糟糕?他能夠自了,不錯了,自了是什麼?他想出三界。他要往生佛國,這就很難,很不容易!

心量小,凡聖同居土下輩往生;說實在話,這個地方講的「往生下品」,應該是《無量壽經》上的「下輩」,不是下下品。我們在經裡面讀得很清楚,下下品往生的,那是造作五逆十惡極重罪業的人,我們雖然天天也造作罪業,沒那麼重,所以往生絕對不是下下品,也不會是下中品;下中品是出了家,破戒,造作種種惡業,下品中生。由此可知,我們不往生則已,往生最低的品位,應該是下品上生。如果修得好一點,中輩往生、上輩往生,這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罪業不怕,要懂得懺悔。往生品位的高低,固然是與平常修行的功夫有關係;蕅益大師說的,品位高下在於你功夫的淺深,這是平常用功;還有一個懺悔的功夫,懺悔功夫也有淺深不同,你那個心是不是真心、純心,真誠達到極度的誠懇,那樣的懺悔,那個品位不可思議。我們在《觀無量壽經》看到阿闍世王,阿闍世王造的罪業是五逆十惡,殺父親,害母親,跟提婆達多勾結,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干這個事,那個罪業是阿鼻地獄的罪業。他臨終之前懺悔了,知道他錯了,真正發願悔改,念佛求生西方凈土,他也往生了。佛在《阿闍世王經》,《大藏經》上有,他往生什麼品位?出乎我們意料之外,怎麼想也想不到,上品中生。造那種罪業的人,我們平常在經上看,應該是下品下生才對!這是說,下品下生,他真正懺悔,念佛往生的時候,決定能夠去的,就看他懺悔的力量,他懺悔的心力大,懺悔的心究竟、圓滿。所以,懺悔有程度淺深不同,像阿闍世王的懺悔,可以到上品中生。因此,我們曉得這些事實,明白這些道理,對於那些造作罪業的人,不能輕視,不要小看他,說不定他臨終一懺悔的時候,品位還在我之上,平常你要是瞧不起他、輕慢他,到極樂世界見面都不好意思。所以對一切人要恭敬,縱然他破戒造作罪業,也應當恭敬,這是決定正確的。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要恭敬心對待人家,每一個人機緣不一樣,說不定他在臨終一念懺悔,像阿闍世王一樣,那真的,品位一下就提升上去了。

這一段說明,學佛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他心就不大,心量一定要大,特別是讀《金剛般若》,一定要以世尊為榜樣。換句話說,我就要學世尊那麼大的心量,就要學世尊這樣圓滿的行持。圓滿的行持,就是要做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好樣子,記住這句話就對了,這就是佛,這就是大菩薩。不是單單做給幾個人看的,釋迦牟尼佛表演,是做盡虛空遍法界人的好榜樣。我們今天無論自己是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不必改,就在自己生活方式當中,自己從事於某一種行業,也不需要改,就在你自己這個行業當中,你要做出典型,做出模範,做出好樣子 ◎文據:

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

凈空法師「金剛般若研習報告」講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因時施教」——《金剛經》研習(28)
福慧雙修,罪業滅除——《金剛經》研習(26)

TAG:沙門的世界 |